《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重点)2、学习作者运用细致的描写刻画人物和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难点)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患病致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主要作品还有《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史铁生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瘫痪(tānhuàn)憔悴(qiáocuì)絮叨(xùdāo)(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①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②絮絮叨叨:说话啰嗦。③烂漫:指事物颜色鲜明而美丽或形容人坦率自然,毫不做作。④喜出望外: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高兴。3、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我”与母亲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2)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结尾对菊花描写的作用。三次。首先,文章以菊花为线索,结尾与前文相照应;通过对菊花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作者生活态度的转变,七彩的菊花表示“我”已经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与前文的沮丧绝望形成对比;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参考资料,少熬夜!表现那些时光已过的日子里,一切美好依然存留在记忆深处。(3)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改变?(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1、作者用细致的描写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试着写一句。(提示:可以自己找句子,也可以参考课后练习二列出的句子。)示例:从“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很细心。本题分析人物形象刻画,根据不同的语句,母亲的爱可以是——“敏感、坚强、隐忍、急切、热烈、深沉、小心翼翼、用心良苦、无私、充满苦难”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怎样的情感呢?小组揣摩交流一下。对母亲的怀念,因母亲去世而伤感,为自己的不幸而带给母亲那些艰难生活而感到自责、愧疚、忏悔,同时也有理解母爱后能乐观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敢与坚强。3、文中第一段母亲对“我”说的“好好儿活”和结尾作者强调的“好好儿活”,二者的含义一样吗?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第①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和对生活中的艰苦坚强且积极的态度。第⑦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与告慰。”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和从母亲那里理解到的对生活同样坚强而积极的态度。有首尾呼应的作用。布置作业1、完成校本作业。2、阅读史铁生作品中的两段话,写一句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参考资料,少熬夜!一个“更”字。《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篇】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1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3、领悟文中“好好儿活”的内涵,珍惜生命,学会感恩。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母亲为什么总是要“我”去看花,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忏悔、自责。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参考资料,少熬夜!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识作者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师补充: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岁时就双腿瘫痪,又长期患病,但他一直与病魔抗争。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好好儿活”的动力,给予他爱的温暖,对自己的母亲,史铁生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怀念。2、明背景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师: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课件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预设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师: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此当母亲离他而去后,怀念伴随他终生,所以作者选取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秋天的故事来抒写复杂的怀念之情。3、理脉络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务。(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预设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2段):“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第二部分(第3—6段):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参考资料,少熬夜!设计意图在识作者、明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听读中受到感染,引发思考;通过梳理叙事要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层次结构。三、朗读悟情1、指导朗读(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2)根据下面的朗读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以学定教,结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几个儿化音,比如“咱娘儿俩”“好好儿活”)课件出示:朗读的三级目标:①正确;②流利;③有感情(3)方法指导。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打磨朗读技巧。注意将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巩固,本单元重在练习内部技巧,学会把握“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2、教师范读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预设深沉含蓄。3、给例子,学方法生齐读第1段,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缓)我会……(急)”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朗读“我”痛苦时的语言、动作的词语时一气呵成(急),面对“我”的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苦痛),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师小结: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感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参考资料,少熬夜!4、选段落,用方法(1)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其他段落。(2)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预设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有点轻松愉快。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疚、悲痛之情。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朗读时要揣摩语气、语调,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设计意图本环节将朗读技巧的指导、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出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布置作业课后用删减比较法品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删减几个“悄悄地”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课件出示:(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悄悄地”和去掉“悄悄地”有什么不一样。原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