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第一篇】[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②集体背诵全文。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参考资料,少熬夜!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出处类型释义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若例句出处释义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2、说例句出处释义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高兴3、辞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参考资料,少熬夜!言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4、鄙例句出处释义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5、微例句出处释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6、之例句出处释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出处释义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四、布置作业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参考资料,少熬夜!课时【第二篇】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说服的技巧。教学重难点:1、古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2、烛之武说服的技巧以及《左传》的写作特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学森吗?对,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就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在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个师呢,他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不仅瓦解了国家的危机,还能化敌为友,这人是谁呢?对了,他就是烛之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板书)(1分20秒)2、《左传》的介绍及文体常识请同学们翻开书本86页。我们看到注释1,课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何为“编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说明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发生在僖公三十年。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另外还有国别体,是按不同国家来编写的。如《国语》、《战国策》大家翻到92页,我们在初中也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看注释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发生在齐国。还有一个是纪传体,大家看到88页,里面列举了24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大家联系一下初中学的《陈涉世家》便会明白。其实书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信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和联系。(1分50秒)《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擅长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参考资料,少熬夜!详略得当;写人间接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后大家对于《左传》的写作特色会有更深刻的理解。(1分)3、朗读课文:现在就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文。晋侯秦伯围郑预备读。(生读)(1分30秒)需要注意的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越国以鄙(bí)远亡郑以陪(péì)邻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阙(jué)秦秦伯说(yuè)杞(qǐ)子逢(páng)孙4、分析课文/整体感知老师想问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应该怎么停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停顿?军是驻扎的意思,是个动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很好,说明大家预习了。我们回过来看。晋侯、秦伯围攻郑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是因为的意思,其是个代词,代郑国。无礼于晋是个倒装句,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这里的无礼是指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晋文公当初因为国内的政治原因逃亡在外,路经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贰是从属二主的意思。大家看地形图。当时,春秋诸侯国争霸,郑国继从郑庄公死后,国势江河日下。然而,它正处在中原地区的中心位置,一旦晋国、楚国动起手来,倒霉的往往是郑国。因为两头受气,郑国就练圆滑的夹缝生存技巧。就如两年前的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战争前期,楚国实力明显优于晋国,郑国原先是出兵帮助楚国。但后来晋国使用了谋略最终取得了决定性优势,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九次出使晋国,与晋国结盟,但是晋国还是心怀芥蒂,同时也是为了争夺霸权,在两年后再次向郑国发动了战争。(2分50秒)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生:晋秦围郑,以及围郑原因和围郑的局势。(板书:晋秦围郑)“春秋无义战”从课文我们得知秦国与郑国并无直接的矛盾和冲突,秦国之所以与晋国联盟就是想从中获利。而且他们并不驻扎在一块,这就为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君埋下了伏笔。郑国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我们接着看第二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注意节奏和情感。(1分)(生读)(20秒)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个。佚之狐、郑伯、烛之武佚之狐他说了什么?他的话起到了什么作用?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大家注意言于郑伯曰,与上一段无礼于晋一样是个介词结构后置,对郑伯说。若是假如的意思。国家危急,佚之狐向郑参考资料,少熬夜!伯献上献上计谋,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点?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可见他对烛之武非常了解,同时也表现了佚之狐对时事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板书:佚之狐慧眼识才)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从是听从的意思。那烛之武有何反应?辞曰,辞是推辞的意思。烛之武为什么要推辞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谁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生: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很好,大家注意,也和已都是语气词,这里是两个语气词连用。已同矣。烛之武真是比不上人家吗啊?如果真是这样,佚之狐还敢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吗?不是,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一个人才长期被淹没,国家危急了才想起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你说烛之武会没有怨言吗?有。对此,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呢?(2分30秒)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我不能早些任用您,现在情况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啊。大家注意,这里的是,是个代词,代替前面所说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这是一个判断句式。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判断句,比如说“我是中国人”,常用一个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