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2、投影片。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3、对课题质疑。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五、默读、思考: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2、分段。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参考资料,少熬夜!1、默读、思考:(1)这一段讲了什么?(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2、提问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八、质疑。九、做练习3板书设计:25爬山虎的脚刚长出:嫩红--→嫩绿叶子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教学重点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8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7个词语,理解“舒服”“均匀”“漾起”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参考资料,少熬夜!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1、引导交流: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2、过渡: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自读要求:(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课件出示:爬山虎操场嫩叶舒服均匀重叠空隙(1)指导读准字音。“弯曲”放在句子中朗读,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发音。(2)指导书写“虎、隙”。(“虎”“隙”两个生字较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并练写,其他6个生字提示要点,学生课后再写。)指导书写“虎”字: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学生练写。指导书写“隙”字:“隙”字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学生练写。3、引导交流: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再次板书: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话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形难字在书写过程中易错笔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住字形。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取信息。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2、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预设:墙上、屋顶。3、讨论:自读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参考资料,少熬夜!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预设2: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小结: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4、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叶子的描述,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2、出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一嫩绿一一绿得那么新鲜。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板书:准确)(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板书:生动)设计意图: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五、总结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1、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2、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3、总结: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参考资料,少熬夜!(板书:观察:细致)4、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萎、瞧”等5个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4、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教学过程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预设2: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预设3: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2、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二、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___”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①圈画关键词语,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②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2、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2)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参考资料,少熬夜!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读一读:朗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3)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反复品读,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三、感受连续观察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2、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四、总结观察方法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三篇】参考资料,少熬夜!一、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1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三、教学策略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