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乡村学校数字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教师是影响乡村学校数字素养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本身的数字素养还亟待加强。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一、引言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已成为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不断推动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变革。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公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具备的有关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以及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xx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10.51亿,占我国总人口73.45%,而全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数字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经济以及教育等领域密不可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也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于xx年8月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进一步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出具体的安排部署。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弥合数字鸿沟、让人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乡村振兴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达到64.72%,但仍有5.56亿的农村人口。如果巨量的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农村居民没有进入富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便是句空话。“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富了脑袋才能富了口袋”。乡村教育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使命,是阻挡贫困代际传递、助力农村脱贫致富的根本之路,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支撑。因此,中国社会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学校的数字素养提升。同时,数字化的进程也将有力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与乡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解析,结合国内外数字素养教育发展脉络,对我国当前乡村学校数字素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数字化时代下乡村学校数字素养的教育方法与提升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乡村学校数字素养基本现状xx年7月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阿里智能信息部QuarkSongFruitPublicFelfareProject通过调研我国11个省市地区的5151位乡村校长和教师,对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发布了《我国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本文结合该报告数据内容并参照其他相关文献综述,从学生、教师及学校建设三大角度对乡村学校数字素养的基本现状进行深刻的刨析。1.城乡学校数字“鸿沟”,从基础设施转向数字素养近几年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不断加速,城乡数字鸿沟正从基础设施转向数字素养。所谓的数字鸿沟是指在享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利用网络从事各项活动水平时,个人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的差距。“继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之后,数字鸿沟已成为当今中国第四大不平等范畴”。近几年,乡村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日益完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7.6%,乡村学校的网络建设几乎与城镇同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于今年3月份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根据报告显示,城乡数字素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城市平均56.3分,而农村仅35.1分,分差高达21.2,农村比城市平均得分低了37.5%。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素养差距可见一斑。2.乡村学生数字素养各维度发展失衡,娱乐化严重、信息安全堪忧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发展,国内通常将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分为6个领域,分别是信息处理、沟通交流、问题解决、内容建构、信息安全和网络建构,每一个领域的具体含义。《报告》根据这六大领域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对调研内容进行了细分。根据图1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乡村学生的数字素养各个维度的发展并不均衡,相对较好的部分是沟通交流素养,最弱的部分是信息安全素养,信息媒体娱乐化比较严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通过与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到,中小学生心智年龄不成熟,加上家长忙于生计经常忽视孩子成长环境细节,乡村孩子普遍没有适当娱乐放松的途径,很容易沉迷于游戏娱乐;甚至个别老师还提到乡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自我管控和明辨是非能力不足,经常会遭遇网络诈骗和游戏大额充值的情况。3.现有数字教育资源尚未转变为教师的固有能力,教师数字素养亟待加强伴随互联网+、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AR/VR/MR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乡村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时移俗易的巨大变化,数字化教育已经开始在乡村落地生根。近1亿农村中小学师生受到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直接服务,智慧黑板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已成为农村教师教学的“新教具”。但教师数字素养却亟需加强。《报告》显示乡村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占比虽已高达89%,但课程内容却仅基于简单的基本计算机使用操作,缺乏信息素养、沟通和协作以及其他数字素养领域的教育内容,学生的数字素养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教师是影响乡村学校数字素养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本身的数字素养还亟待加强。①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意识薄弱。在调查中,只有9%的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表达了他们对“数字素养”概念的熟悉。一半的老师表达了他们的理解,但是了解程度非常有限,至于特定的教育和教学方法还未曾掌握,只专注于硬件设备和在线教学技术等技能的使用。②乡村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平衡。xx年8月份发布的《xx年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乡村教师中大龄教师占比较重,50岁以上教师整体占比20%左右,观念更新较慢,数字素养意识淡薄,对于新型教学媒体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能力跟不上;另外,乡村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本科学历占比远低于城市教师,本身的数字素养基础相对薄弱。部分乡村教师经常身兼数职,面临多重压力,教师流动性较高,使得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提高变得更加艰难。4.乡村学校专业教师匮乏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较少,很多学校的信息课程都是由其他任科教师兼职进行。《报告》显示乡村近30%的学校缺乏专业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仅占2.3%,而能熟练使用智慧黑板或者其他新数字化设备的教师不足三分之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备或软件出现故障问题时,多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简单处理,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再向上级部门反映。这样以来既耽误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很多老师甚至放弃了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另外,乡村教师中很多工龄20年以上的老教师,对于新技术接受较慢,鲜有出去培训的机会,能熟练运用的只有少数年轻人。三、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提升策略1.提高乡村学校数字素养与技能关键在“人”素养是关于人的,不是关于课程的,“人”才是数字化改革中最核心的要素。加强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是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①加强乡村师资培育,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目前,我国约有330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选择扎根基层,成为数字化时代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数字素养意识是乡村学校数字素养培育的起点,是点燃学生数字素养的圣火。xx年4月,《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全面深化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首先,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加强对提升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加大专用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组织相关专家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体系,为教师发展指明方向;另外,乡村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诸如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宣传,行政管理方面也可以将教师数字素养纳入教师专业考评体系。其次,作为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数字人才教育的实施者,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乎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以及未来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关乎我国乡村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乡村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提高数字素养意识,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主动地将现代化数字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数字素养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专权,也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的引入数字素养相关内容,潜移默化的助推学生的数字素养的提高。②培育专业队伍,保障信息化教学今年,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xx年版)》将“信息科技”设为独立科目,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拉开了新的序幕,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已为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做好铺垫。而如何将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从侧重技能转向素养和技能并重,从“保护”转向“赋能”和“发展”,更有赖于专业的师资队伍,对该课程设计的深入理解与教学实践的精准实施。目前,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已关注到让数字素养与学科进行融合,但该如何从具体的学科特征和方法入手,如何根据学科课程性质确定合适的数字技术来进行学科知识融合,如何能将学科中的数字素养体现在教学评价中,还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论证与总结,以更好的促进数字素养的培育。教师只有有效、合理、创造性的运用数字技术,重构教学内容的重构、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个性化指导,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数字时代下乡村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就是要不断提升乡村教师自身的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本体具有复杂性、动态发展性、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唯有不断创新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教学氛围,才能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进而推动学生数字素养的发展。③创建“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激发内生动力借鉴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经验,创建“能力本位”的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搜集教师日常实践教学中证据材料(如教案、教学视频、学生作品、教学反思记录等),经认证合格后可获得相应能力的数字徽章。这样的认证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多方面的需求,还可有效激发教师数字素养自我成长内生动力,成为教师数字素养提高成长的长效机制。2.加强乡村中小学生自身数字素养意识中小学生才是数字素养的主体,只有增强数字素养的主动学习意识才有助于提升数字素养水平。中小学生应当明白自身所处时代的发展趋势,意识到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我们不仅是数字工具和信息软件的使用者,更应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参与者和创新者;在接触和使用数字设备过程中应当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在保持对于数字工具兴趣的同时,也要学会用数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要有意识地学会如何收藏、存储和管理有用的数据信息,并会判断信息来源与辨别真假;特别要注意预防网络游戏沉迷,学会合理安排数字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进行网络社交协作时注意其中隐藏的风险,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遵守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争做合格的数字素养公民。3.多方联动,建立长效机制教育数字化转型针对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包括数字化政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思维等多个维度。数字素养教育是终身学习社会体系重要一环,它并不仅仅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或将数字技术简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需要多方联动,建立长效机制。首先,政府作为数字信息相关政策的决策者、制定者和引导者,是整个国民数字素养的指引与导向,必须紧跟时代趋势和国际步伐,关注城乡数字素养鸿沟,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政策引导,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层面的自主可控技术与安全、丰富课程资源的建设、加强信息科技专业师资队伍的配置等多个方面。其次,媒体和舆论对社会态度和大众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媒体应当更多地关注并宣传国外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的有益方面,增加正面新闻报道,趋利避害,引导社会整体更深入地了解数字素养对于中小学生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多多关注乡村学校数字素养的发展。另外,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包括互联网企业、公益组织和在线教育机构等,发挥其在乡村数字素养教育中的“杠杆作用”。例如:面向学生,拓展企业高校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