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及外贸现状摘要:纺织行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纺织业行业的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首位,纺织品出口量在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中占据第一的位置。但是,纺织业外贸依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纺织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就我国纺织业外贸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纺织业外贸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关键词:纺织业外贸现状分析问题一、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一)中国纺织业的发展1.全面建设阶段(1950~197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产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尽快解决我国广大城乡人民的穿衣问题。为此,党中央提出依靠农业提供的天热纺织原材料,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同时兼顾毛、麻、丝纺织、针织以及化纤工业的纺织发展战略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这一阶段的纺织产业发展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模式。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很少,用以换取一定的外汇以进口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其他必要的物资。2.快速发展阶段(1980~2001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驶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纺织产业的发展模式开始从内需导向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对内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对外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内外并举的发展思路,不仅纺织产业的工业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纺织产业的外贸出口能力也持续增强。3.全面提升阶段(2002年以来)2002年以后我国正式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的身份参与国际贸易与国际事务。“入世”大大减轻了配额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束缚,使我国在欧、美、家、等纺织品设限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能力增强。其次,我国纺织产业可以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纺织原材料供给优势、生产加工优势、上下游产业配套优势以及综合成本优势。最后,国际门户的开放给我国纺织产业提供了更多学习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国际营销经营和品牌经营之道的机会,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在品种、档次、工艺、设计以及环保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加快了我国纺织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了我国纺织产业竞争优势的进一步形成。(二)中国纺织业的产业结构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的不同,纺织产业可分成服用类纺织、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根据所用原料和加工系统的不同,纺织产业可分为棉纺织产业、毛纺织产业、卷纺织产业、麻纺织产业、化纤产业等;根据纺织产品的成品形式不同,纺织产业可分为原料类,如生产涤纶、腈纶等化纤;纱线类,如生产棉纱、涤棉混纺纱等;织物类,即各种织造产品;面料类,主要指生产印染产品;服装类;机械类等。我国纺织行业的大部分力量都从事纺纱、织造和服装加工等。我国化纤、棉纱、服装等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尽管规模很大,但总体产业层次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服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例大约是51:33:13,以服用纺织品所占比重较大。三大类纺织产品中以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我国纺织工业的主导行业还是服装加工产业。二、中国纺织业外贸现状(一)中国纺织业外贸出口现状纺织业为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表1:2001~2009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与出口总额年份纺织品出口额(亿美元)出口总额(亿美元)占总额的比例(%)2001534.42661.020.12002618.63256.019.02003789.64382.318.02004950.95933.216.020051150.17619.515.120061439.99619.515.020071711.712180.014.120081852.214247.713.020091670.012016.013.9从以上数据看,自2001年到2008年,中国纺织业出口额从534.4亿美元持续增长到了1852.2亿美元。8年间实现了三倍多的增长。而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09年出口额出现小幅度的回落,回复到1670亿美元,但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仍有13.9%。纺织品出口额的增长或波动趋势,较出口总额显得不是非常明显。尽管纺织品出口额和我国出口总额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纺织业出口额的增幅却低于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这主要表现在纺织品出口额占总额的比例上。如下表2所示,纺织业出口总额所占比例从01年至08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纺织业是早期发展起来的产业,近年来其他产业相继发展壮大,而纺织业又存在设备和技术的老化等问题。在经济危机影响下,09年的纺织品出口额回落幅度也低于出口总额的波动幅度,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纺织业出口的成熟性与稳定性。表2:纺织品出口额与出口总额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和阿联酋,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将近70%,见表3。中国纺织业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依存度极高。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危机和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影响,中国纺织业出口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提高中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和覆盖面,更多地面向南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扩张,可进一步促进中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东部沿海四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规模的纺织企业,73%的从业人员,82%的销售产值,88%的出口交货值和超过90%的外商、港澳台资本。浙江为29%,江苏为17%,见表4。纺织业出口的集中,主要是因为表3:中国2008年纺织产品出所需配套产业众多,诸如织机织造、口前五位国家和地区纺纱、浆纱、花本设计、染整、包装、运输等,单一纺织企业难以独自生存而必须群集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互补效应。此外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沿海地区劳动力相对内地更加集中。而沿海地区也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有发展壮大的良好条件。另外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表4:2008年中国前五位纺织品理,对我国纺织工业提高技术装备出口地区的比重水平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加强服装品牌开发意识,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创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沿海地区,特别是四省一市的发展状况。(二)中国纺织业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1.劳动生产率低,工业经济效益低下随着机电一体化在纺织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决定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将是高效高速的自动化程度和由此形成的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较量。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导入纺织工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欧美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将重新逐步恢复纺织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在高档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且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已达到10万美元/人·年,一些大公司甚至超过12万美元/人·年;而尽管我国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几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截止到2008年我国纺织人均劳动生产率才达到31.54万元人民币/人·年,约为4.62万美元。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己被低劳动生产率所抵消了很大一部分。2.自主创新能力低首先,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靠大量的进口;其次,高新技术、纤维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致使这些纤维在相关产业的研发应用上受制于人;第三,纺织机械方面,许多高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大量进口;第四,面料方面,虽然国内产能产量大,但真正出口的高档服装却用的是进口的面料;最后,在服装上,可以生产世界上任何服装但大多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寥寥无几,就连国内的知名服装品牌也被国外的品牌主宰。3.产业链整合度不高整个纺织产业生产链缺乏有机的协作,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脱节,面料又与纺织坯布脱节,纺织坯布又与化纤原料脱节,并且化纤、织造、印染等相关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水桶效应”为我国纺织企业最终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带来极大困难。例如,绍兴纺织企业近几年的超速发展时期的资产负债率始终在70%的高位上徘徊,高资产负债增加了企业还贷付息的压力,影响企业流动资金正常使用,同时对企业今后的融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最终阻碍企业的全面发展。4.缺乏有效的营销网络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仍属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网络多数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无法发挥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的功能。与国外“哑铃”型(即重视两头,一头是产品开发和设计,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在两头的员工要超过生产线上的人数)的模式相比,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由于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以及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国销售网络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5.人民币升值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振荡中不断改写汇改以来的历史新高。除美元外,人民币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如英镑、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2008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有增无减,加上2008年国际宏观环境转冷,国外市场需求降低的预期,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将远超2007年。首先,由于我国纺织出口采用直接标价法,在产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将使纺织企业收益折合成人民币后下降,从而给平均利润率本来就不高的纺织企业带来巨大经营压力,甚至可能直接导致部分纺织企业亏损或破产。而且人民币升值压力还给纺织企业的产品报价、订单的承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人民币升值削弱了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随之上升,与外商签单愈加困难,出口销售收入下降,导致部分出口企业转向内销,从而加剧国内纺织企业的竞争。同时,价格上升,也导致订单的流失。目前已出现不少外商订单流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竞争对手国。6.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当配额从国际贸易舞台退出成为比然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进口产品的技术门槛也越抬越高。据商务部发布的《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遭受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损失金额达到69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额9.07%。其中,纺织产品的直接损失比较严重,为298.7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出口全部直接损失的43.2%。三、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与外贸不和谐问题的解决(一)政府方面1.用政策鼓励纺织企业自主创新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纺织工业只有0.3%。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在研发上下功夫是因为之前纺织品销售市场还比较好,使得绝大部分纺织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诱导企业重视自主创新,除了加强宣传外,还应该进行物质上的鼓励,比如对自主创新的企业,降低企业所得税,采用低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2.优化我国纺织业产业布局与主要竞争对手印度比,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高于印度,中国内陆的劳动力价格则低于印度,但是中国8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都在沿海地区。为了保持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我们应该不断优化纺织业全国的产业布局。由于中国各地的工资水平不一致,从而导致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我们应该把一部分产品附加值低的纺织企业移向劳动力成本低的中西部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而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则应该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创新上下功夫,真正与国际纺织品高端市场展开竞争。3.加强纺织品绿色环保标准的监控“绿色环保”己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大流行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欧美屡屡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纺织业亟待实现“绿色转身”。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通过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努力实现纺织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