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29寓言二则【实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9寓言二则【实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寓言两则【第一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文录音、小黑板上准备重点段落语句。布置学生阅读一两则寓言故事。教学过程:一、交流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寓言故事。二、揭示课题:寓言两则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读两则寓言,注意读通顺课文。2、学生个别读,相机纠正字音。3、出示文中词语,认真读一读,读准字音。巴望揠苗助长筋疲力尽纳闷兴致勃勃4、听录音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四、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看图,说说农夫在干什么。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巴望”描绘出农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希望、盼望)3、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巴望”一词,想象那个农夫“焦急、巴望”的样子,体会他当时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长的心情。(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并找出两个词语来说说农夫干得怎样?心情怎样?2、指名读,读后交流,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筋疲力尽兴致勃勃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来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句子。4、抓住“兴致勃勃”去体会农夫当时自以为得计的可笑参考资料,少熬夜!心理。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三)学习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2、引导学生理解“纳闷”一词,因为儿子对父亲所说的“禾苗棵棵都长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闷。当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这一与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应,蕴涵了欲速不达的寓意。3、齐读第四自然段。(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五、拓展练习。1、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如果你是这位庄稼人,你看到结果会怎么想?会想什么方法让禾苗快长?你想对他说什么?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课文中这样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做?(课件出示)第二年,这个庄稼人听从了大家的劝告,耐心地给禾苗、,禾苗一天天地长高了,终于获得了好收成。他高兴地对大家说:“!”六、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学生读一读,读准字音。2、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字形。3、重点指导“焦、疲、勃、卖、匆”。4、学生描红、习字。教师巡回指导。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鹬蚌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参考资料,少熬夜!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三、读全文1、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河蚌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捉蚌肉。经过: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先松开谁。结果:被渔人一起捉了去。2.思考:他俩怎样做才能不被渔夫捉去?四、朗读感悟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5)出示小黑板: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7)指导朗读。(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毫不费力)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全班反馈。(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参考资料,少熬夜!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设计:鹬蚌相争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资料共享: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仅仅在于说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出一个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味期待着这种偶然性的再次出现,结果必定一无所得。有些讽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经过思索就会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义。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动植物。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节不太曲折、复杂。它常运用夸张和想象,但不荒诞。寓言也多运用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寓言创作,我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非常繁荣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叶公好龙》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后来唐朝柳宗元、明朝刘基等,也创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驴》、《卖柑者言》等。在外国,《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就广泛流传了。现在我们读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寓言两则【第二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亡羊补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参考资料,少熬夜!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4集体交流:(一)羊圈破了个窟窿。(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参考资料,少熬夜!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7、讨论交流:(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五、体会寓意。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4、认读生字](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参考资料,少熬夜!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作业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悔()叼屈隆梅()叨窟 窿2背诵这则寓言。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二、自读自悟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六、写字练习1、抄写生字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3、抄写词语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寓言两则【第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