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要]在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过程中,由于汇率的不断变动,报表各项目计量属性不同,折算后的财务报表会存在一定的折算差额。文章通过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的分析,探讨折算差额的处理,以便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关键词]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货币计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动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存在都会给本国企业带来外币交易。要综合反映跨国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外国股东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本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外国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而提供财务报表等,就必然涉及外币财务报表折算问题。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折算汇率的选择,二是折算差额的处理。折算汇率的选择问题,目前国际上有四种不同的选择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折算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折算差额的处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资产负债表上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影响收益表上利润的计算,影响企业集团整体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公允反映,因此折算差额的处理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对外币折算的有关规定(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981年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了功能性货币的概念。功能性货币是指国外会计主体从事业务活动时所处经济环境中的主要货币。如果国外主体的经营活动相对来说是自主的,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它的功能性货币通常是当地货币,这一货币观点可称为“子公司观点”。相反,如果国外主体的营业活动只不过是母公司的营业活动在国外的扩展,就像母公司直接在国外从事这项营业活动一样,它的功能性货币将可能选择母公司所在国货币,这一货币观点可称为“母公司观点”。确定功能性货币是决定选择何种折算方法和如何处理折算差额的关键。如果国外主体不以功能性货币记账,其财务报表必须以其功能性货币重新计量,重新计量的目的是要产生这样的结果,那就好像报表原先便是以功能货币编制的,故在重新计量过程中同时使用历史汇率及现行汇率即时态法。重新计量产生的汇率调整数将计入损益中,因为其预期将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此功能货币同时也是报告货币,则此类重新计量将免去折算。如果此功能货币不是报告货币,重新计量的会计报表需按现行汇率法折算为报告货币,折算的汇率变动影响数将被列为股东权益的调整,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因折算产生的股东权益调整数将累积到此国外实体投资的销售或清算时,此时,它们将被列为销售利得或损失的调整数。如果国外主体以功能货币记账,功能货币又不是报告货币,则需折算为报告货币,折算的汇率变动的影响数将被列为股东权益的调整,作为其他综合收益。(1)记账货币=功能货币≠报告货币功能货币折算(现行汇率法)报告货币(2)记账货币≠功能货币≠报告货币记账货币重新计量(时态法)功能货币折算(现行汇率法)报告货币(3)记账货币≠功能货币=报告货币记账货币重新计量(时态法)功能货币(二)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以及1994年重新修订的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规定:在折算时,首先根据境外公司与母144公司的关系,确定其是一个“境外经营公司”还是一个“境外实体公司”,再将境外公司的经济环境分为高度通货膨胀和非高度通货膨胀两大类。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境外公司是一个独立实体公司,按现行汇率折算,折算损益计入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部分;如果境外公司在性质上属母公司在境外经营的延伸,即境外经营公司,则按时态法折算,折算损益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合并后的损益表。若是在高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国外经营还是国外实体,先调整通货膨胀,然后按时态法折算。比较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表面上看两准则在折算方法选择依据上有很大区别,但实际上国外营业的分类标准与功能货币的判定标准相类似。上述(1)中是子公司观点,相当于IAS21中的“国外实体”观点。上述(2)中是母公司观点,相当于IAS21中的“境外经营”观点,二者的折算汇率的选择及折算损益的处理是相同的,虽然二者的表述方式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出其本质是一样的。在高度通货膨胀的情况下,IAS21要求先调整通货膨胀,再按时态法折算,这相当于美国第52号重新计量的过程。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就取消了“国外经营和国外实体”的分类,并将“报告货币”概念划分为“功能货币”和“列报货币”两个概念,体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过程,从表述方式上更加完善,使得本质上一样的两个准则在表述方式上趋于一致,更加说明了美国会计准则第52号在理论上的优势。改进后的准则明确要求每一个主体,不论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拥有国外经营的主体,还是国外经营本身,均应当根据准则提供的指南,确定其自身的功能货币,并以该功能货币计量各财务报表项目,主体不能随意选择功能货币。主体应与构成主体经营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具有相同的功能货币。如果两者功能货币不同,就意味着“国外经营”与主体是在一个基本经济环境中从事业务,这就与其“就如同是报告主体经营的延伸”的假设相矛盾,因此不需再区分国外经营与国外实体,如果国外经营的功能货币不同于其母主体的功能货币,它就是一个国外实体。(三)中国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中提出了记账本位币,它的概念和判定标准与功能货币相类似,都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的货币,都需要考虑现金流量、销售价格的计价与结算、费用的计价与结算、融资等。我国会计准则也取消了“境外实体”和“境外营业”的分类,规定企业应当根据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选定记账本位币。企业通常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除其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外,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将境外经营的会计报表并入其会计报表应当按现行汇率法折算。因折算产生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应当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部分,应当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企业应当披露包括在当期损益中的汇兑差额以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在本期的增减变动情况。二、基于货币计量假定,从汇率决定理论角度分析货币的目的是提供价值的标准、交换的媒介以及计量的单位,不同国家的货币以不同的效率执行前两种功能,但基本上所有的货币都为其自己国家的经济活动及资源提供了计量单位,即某一国家的财务活动及资源是以该国家的货币计量的。货币被确认为会计计量的统一尺度,这样大部分会计信息都综合为一定的货币量予以揭示,这是货币计量的理论基础。不同的国家选用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由于货币计量单位多元化,随着跨国业务的发展、多国经营主体的出现,对特定会计主体来说,为满足货币计量假定的基本要求,必须实施不同货币单位之间的折算,从一种货币计量单位换算为另一种货币计量单位,换算的比率、比价或价格即是汇率。同时为了综合反映跨国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了向外国股东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本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了在外国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必须将公司的国外业务经营的财务报表折算成报告公司的财务报表。按不同的汇率折算会计报表的不同项目势必会产生折算差额。不同折算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折算差额的大小,甚至会由折算利得变为折算损失,但实际上企业的现金流量并未发生任何变化。折算方法选择的关键也是汇率的选择。因此,在解决折算差额处理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汇率变动的原因。目前关于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及资产组合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按照一定汇率购进外国货币,就是购进外国货币购买力,因为该货币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反之,本国人将本币售与外国人,等于把本国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售与外国人,因此,本国货币所表示的对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主是要以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所具有的购买力为依据的,故而决定两国汇率最基本的依据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正确指出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汇率长期变化趋势上是有说服力的,但是该理论中只有在市场均衡、相对价格不变、货币保持中立时才能成立,这些条件的设定,脱离了各国的经济现实,同时该理论忽视了汇率的二重性,即一方面,汇率承担着货币价格的职能,它是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外一种货币的价格,表现为两种货币价格的比较;另一方面,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汇率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是政府的重要宏观经济工具,而且在现代经济中这一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有的汇率决定理论,所分析的汇率只是市场汇率,只有第一种作用,即表现或反映两种货币交换的比价。而在当代,货币的价格不是单纯由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多少既要考虑到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和经济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经济的稳定,汇率要为稳定宏观经济,促进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汇率要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投资者可以将本币投放国内市场,按国内利率获取收益,也可将本国货币按即期汇率换成外币投放国外,按国外利率获取收益,再将这一收益按远期汇率折成本币。两种收益比较的结果是投资者选择货币投放方向的依据,由此产生了套利资本的国际流动,而且这种流动一直进行到通过汇率的调整,使得两种收益相等为止。利率平价理论坚持了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必然联系,指明利率与即期汇率的变动关系,即本币利率提高,会促使本币的即期汇率呈上涨趋势。该理论实现的先决条件是外汇市场高度发达完善,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些条件。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这两种理论对汇率变动的原因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它们只能部分地解释汇率变动的原因。而实际上影响汇率颤动的因素很多,既有市场因素又有政府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因素。在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汇率是这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反映,而不仅仅是市场因素或经济因素。有时各因素综合在一起同时发生作用,有时个别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各因素的作用又相互抵消。因此在考虑折算差额的处理上必须综合考虑影响汇率的各种因素。三、折算差额的处理外币折算只是记账表述的改变,即在会计实务中改变记账凭证、账簿乃至会计报表的货币表述方式,将以另一国的货币表述的账表兑换为与之等值的某一国的货币来重新表述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这种变换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交换和应予记账的交易,如同把外文译成中文一样,只是文字表述形式的不同罢了。折算的英文表述为translate,同时也是翻译的意思。因此折算不过是会计实务中以单一的等值货币来重新表示各种不同的外币金额,并不改变所计量资产或负债等的固有价值。折算前后的财务报表应办存在货币计量单位的差别,二者是等价的,在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实务中,由于汇率的变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计量属性的不同,各项目承担汇率风险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折算后的财务报表会存在一定数额的折算差额。那么折算差额是作为损益列入损益表中还是作为权益列入资产负债表呢?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时态法折算(或重新计量)产生的折算差额全部列入当期损益,计入合并后的损益表。而按现行汇率法折算产生的折算差额作为权益以合并后股东权益下一个独立的项目列示。而我国的做法是折算差额应当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部分,应当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通过我们对上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我们知道,汇率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由企业自行控制,或许企业可以选择签订一个套期保值合同以保护自己免受损失,但有时某些因素的影响是无法预期的,企业只能承担这种风险。因折算产生的差额无论是利得还是损失,如果数额巨大,且把它计入损益表,就完全有可能是损益表上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有可能使经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