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分析研究摘要本文以企业能力为理论基础对其延伸至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阐述,进而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和陈述了一般企业的财务能力评价体系,在与一般企业财务能力评价体系比较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同时也根据相关研究者的理论成果构建了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的评价研究。首先,回顾和阐述了与财务能力直接相关的企业能力理论,然后提出对财务能力的研究。对财务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和特征都做了系统的表述,在此基础上也总结了一般企业所构建的财务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财产保险公司所从属的行业的特殊性进而构建了本文所直接研究需要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方法的选取上简要阐述了选取主成分分析法的原因和进行分析的基本步骤。最后经过数据整理以信息披露较为完整的39家财产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的财产保险公司,也包括中资和外资的财产保险公司,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从实证的结果发现其限制和约束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并从问题本身出发提出了改善和提升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主成分分析法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保险是具有分散风险、补偿损失和资金融通的功能,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通俗的来讲,保险就是将许多人的资金通过一种契约保证的形式将资金聚集起来,对于被保对象出现的损失予以经济上的补偿的行业。据在柯四春、何小峰的《保险业的特殊性及其分类研究》一文中提到2011年版本的保险业分类,可以将我国的保险业分为人身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与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和再保险。我国第一家保险公司成立于1805年,到现在已经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保险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步发展(1949-1958年),停办(1958-1979年),恢复发展(1979年至今)。自从恢复经营发展以后,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从保费收入来看,2011年我国保费收入为2218.58亿美元,占世界保险市场份额的4.83%。从保费收入结构来看,我国的人身险保费收入一直多于财产险保费收入,且人身险保费收入占了原保费收入的60%以上,但是财产险的保费收入增长幅度很大。从目前可掌握的数据来看,我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从2008年的750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200亿元,其增长速度之快我们可想而知,而我国财产保险收入2008年的230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300亿元,其涨幅更大于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政府致力于履行《服务贸易总协定》,放宽了对我国保险业市场的监管,许多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纷纷涌入国内,据有关数据透露,截止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财产保险公司60家,其中中资公司39家,外资公司21家。面对国内人身险保险公司的强烈竞争和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显得日趋的激烈,这些激烈的竞争归根于财务能力的竞争,因此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的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从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到影响各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在其对比中应该完善和改进的措施。1.1.2研究意义回顾中国的保险业市场,是从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拉开序幕的,从此中国的保险业市场进行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正是中国国内所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才吸引了如此多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来分享这份大餐。最先进入中国保险业市场的是美国的友邦公司,1992年,友邦公司率先在中国获得经营执照,开启其中国之旅。同中国本土逐渐发展起来的保险公司相比,外国的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因为外资公司具有很大的资本优势,加之我国的保险业行业竞争显得日趋激烈,其中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而这些竞争根于财务能力的较量。因而本论文试着从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的分析和对比中,找出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的因素,然后对其财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如何加强和提升自身的财务能力。我国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和政府所关注的,而本文的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研究丰富了这一理论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从实践上来说,使我国的保险业监管市场在做出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时有理论可依,从这个层面上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研究,也是其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这一研究也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了解,从而指导他们在关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这也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从笔者所掌握的文献和资料来看,国外直接研究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的资料少有,但是间接涉及到财产保险公司财务方面研究的资料还是有据可查。例如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盈利能力、偿付能力、承保能力研究等多领域。国外专门对保险公司进行经营绩效的评价始于20世纪初,如GunninsandWeiss以美国财产保险公司1980年到1988年的数据位样本评价分析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公司的规模与其绩效成正相关关系:大规模保险公司经营绩效最好,中型规模的保险公司经营绩效最差,小规模保险公司则处于中间位置。VivianJeng在2005年对日本的非寿险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也进行了研究。这些绩效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财务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在国外专门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研究经常采用的是杜邦分析体系,杜邦体系最初是应用于制造业中,后来经美国学者巴里.D.史密斯的调整把它引入了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评价分析中。在20世界60年代初开始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研究,Campagne以破产模型建立了最低偿付能力计量模型,并且运用这一模型研究了欧洲八国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1967年Hofflander.A.E与R.M.Duval用一个保险公司的数据做实证分析,研究了损失准备金和经营的多元化等对公司破产的影响。1980年Heckman分析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在其中利用信用模型来研究偿付能力,并给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1983年Hesberg采用了比率法综合模型,通过回归方法可以实现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预测。在1995年Browne.M.J和RobertE.Hoyt运用财产保险公司1970年之后20年间的数据分析研究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与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在21世纪初,随着Segovi,Gil等学者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中,使得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易于决策,减少了时间成本和费用。2006年,PatrickBrockett引入了神经网络法来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做研究,这无疑又是一个创新,神经系统概念源于生物学,是通过对生物神经系统的仿真,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预测的结果比之前的MDA法和Logistic回归法都要好。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有:Kenny是最早提出承保能力比率肯尼系数的研究者并将这一系数广泛应用于研究中。他还提出了在一定的假设下,保单持有者的盈余与为赚保费之间就决定了保险人的实力大小。Stone在Kenny之后分析了影响承保能力的其他因素,他使承保能力实现了量化的可能,即为最大风险暴露比率和实际风险暴露比率之差。基于这两个比率他之后还提出了行为模型,承保能力定义和保险报价等等。Nielson实现了从公司管理角度怎样去衡量承保能力的一个新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可以用增加盈余的方法来提高承保能力。20世纪初Cummins也提出了新的评价承保能力的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他发现美国的财产保险公司对巨大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具有足够的承保能力,因此他认为政府不需要大幅度干预灾害保险市场。虽然国外这些关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研究没有直接阐述财务能力的分析,但是这些分析都是基于财产保险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在财务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它们有些属于财务能力中的某一个小的方面或领域,因而对本文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2.2国内研究状况国内对于财产保险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据可查询的资料显示最先关于保险财务方面的研究都是基于财务报表上面做文章,研究较为单一,后来才慢慢的实现了财产保险财务方面研究的多样性。大体说来,其研究分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大模块。在财产保险业财务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在杨立旺(1996年)《加强保险会计报表分析建立保险经营风险预警系统》一文中就阐述了保险会计报表的各项财务指标,对多项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构想。李谦(1998年)在《保险公司财务能力分析与保险监管预警系统的建立》中阐述了保险公司财务能力的定量指标,强调了财务能力的分析需结合定量和定性指标,同时提出了对预警系统建立的设想。叶博松、高淑娟(2011年)在《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中阐述了财务管理工作在财产保险公司中的重要性,从经营理念和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两方面提出了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议。靳新苗(2011年)在《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分析》中分析了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公司会计操作不当、内部控制失调等管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在李海燕(2013年)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措施》中分析了财产保险的经营特点,正因为这种经营特点从而容易产生财务风险,并提出了如何控制财务风险的有力措施。在鱼亚凤(2013年)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控要点分析》中也强调了财务管控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财务风险管理的特征及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在财产保险公司财务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的大量出现大概出现于21世纪初。张伟、邱长溶(2004年)在《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实证分析》中选取了保费收入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变动率等13个财务比率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家财产保险公司进行了偿付能力的研究,并从研究中发现了中外合资和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景丽音(2005年)在《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实证分析中》以中国人保、太平保险等21家财产保险公司为样本,收集和整理了财产保险公司实收资本金、实际自留保费等6个指标为研究内容利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选择的样本进行了承保能力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人保、太保等5家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水平处于所选取样本的平均水平之上,但是人保和太保由于其承保能力超出了其实际资本能力,因而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闫妮(2007年)在《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财务评价》中站在普通中小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角度,利用公开的可以获取的数据信息采用灰色关联法来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为其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在刘云霞、贺晋兵(2011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财务实力评价》一文中建立了包含规模实力、获利能力、偿付能力等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采用TOPSIS方法评价分析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等36家公司的财务实力。在魏伟(2012年)《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通过对内部、外部等因素的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情景测试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盈利能力分析报告,再对这一报告应用于实证分析中,检验和验证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研究结果,最后经检验的结果显示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要结合公司的发展背景、所处地域等因素。1.2.3简要评述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对财产保险公司关于财务方面的研究,这些方面涉及到的是保险业的经营绩效、承保能力、偿付能力等,但是没有直接对财务能力进行正面的研究,国外研究者是将财务能力的概念隐含于研究之中。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含有灰色关联法、不确定性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了上述研究者的现有成果,将一般工商类企业的财务能力概念引入了财产保险公司,基于财产保险公司具有企业或公司的一般属性,也结合了财产保险公司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在参考这两部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财产保险公司财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