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阶段性也可称为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不同学段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从xx年教育部提出重大研究课题《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开始,便拉开了我国大中小学一体化研究与建设的帷幕,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关于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由于一体化建设尚在不断完善推进过程当中,因此,目前我国关于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的研究总体篇目不多,而且研究方向多集中于内涵发展与逻辑规律的领域。如:西安交通部大学卢黎歌教授的《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遵循》;周婉莹老师的《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等。为了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改革,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基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体化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提出一体化建设的三个途径,即:构建一体化同盟,形成教育资源合力;规范一体化内容,实现不同学段衔接;探索一体化模式,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并提炼出以“学情调研-理论讲解-实践修正-效果反馈”为基本式,以“热点展示-多元评价-联系自我-收获成长”和“社会实践-引领探索-合作分享-互助成长”为变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界定(一)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概念界定“一体化”是指相对独立的多个主体为了共同目标、遵循一定规律和原则相互配合,共同发展进而形成共同体的过程。何为“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西安交通大学卢黎歌教授认为它是指“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设计安排,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以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序性、连贯性、衔接性,在内容的分布和深度上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分工,即各学段守好一段渠。”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凤堂老师认为,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强调整体上打造家庭、学校、社会育人共同体。认为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观为具体目标,聚焦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搭建学生全面成长、家校“三全”育人双平台,探索大中小思政课科学有效衔接新模式的过程。(二)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依据1.尊重个体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阶段性也可称为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不同学段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连续性更强调个人身心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可逾越,不可超前,不可逆转。个体身心发展必然遵循由低到高、由简至繁的内在逻辑,进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来说,就是要实现个体发展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作为发展心理学派代表埃里克森强调社会化系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并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提出了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又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指出各阶段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任务。他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这为思政课大中小纵向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而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则指向了智力发展。他把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大阶段,指出了各阶段学生智力的基本特征,从而提醒教育者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第三大理论为西尔斯的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发展是在与父母、家庭、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粗略行为、以家庭为中心的二级动机、次级动机系统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这无疑为思政课大中小横向一体化同盟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无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抑或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无不证明了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阶段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的特点。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我国将学生学习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段。根据各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遵循学生智能、体能、心理发展的规律,安排不同学段学习成长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注意到学生的发展是由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构成,每个发展区之间并非是割裂存在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思政课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思想性、心理性的课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课程设计方面遵循个体认知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从道德培养到法治公民,由经济现象到思辨哲理,由浅及深螺旋上升,聚焦学生生活、立足长远发展。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从而形成知与行、思与情、德与法的心理链条,凸显了教育阶段性、顺序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尊重个体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2.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育人之本,在于创新守正、铸魂育人。xx年12月颁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对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做出了具体阐述:小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引导学生树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重在打牢学生思想基础,强化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重在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重在强调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学到大学,虽然学段不同,但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那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任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与支撑。学校思政课建设承担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价值观念,承担改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是以育“德”为核心、以“铸魂育人”为根本的。这是攸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大事。所有的思政课,不论学段、不论课程,最终共同指向培育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国家稳定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贯穿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祖国培养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迫切要求。3.深化初中思政课改的有利举措法安天下,德润民心。《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学段的思政课,在初中阶段,它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兼具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该课程以帮助学生积极健康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课程核心,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在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本学段内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讲授方式的变革,关注的是教学辅助技术的实施,关注的是学段内教学实例的与时俱进;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我们的教育不再是逐个学段内某个单一点的提升,而是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托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长远化发展,这就需要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打破学段的界限,从指导思想到学科框架,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实施全方位系统化改革。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既注重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关注课程内容建设,引用大量经典理论和具有时代性的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尊重学生成长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点,从小学的“重启蒙”、初中的“牢思想”到高中的“提素质”、大学的“强担当”体现了思政课程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思路,有助于我国大中小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下统一方向、循序渐进深化思政课内涵发展,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有利举措。4.系统化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要求一直以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都保有“校本教研+区域交流+市级展示”的“三级教研”模式,以促进思政课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这种良性机制解决了区域教育均衡需求,却未能突破服务学生个体发展的学段衔接问题。传统思政课教研及教学存在大中小不同学段之间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不同学段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可以从整体层面设计,将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托大中小思政课程教育内容,完成不同学段内部以及学段间的内在衔接,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系统化的现实要求。二、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探索目前,学界对于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内涵的表述呈现多元化特点,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在阅读大量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文献资料,充分学习《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讲话后,认为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衔接性。随后,针对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的衔接性问题,在任教学校师生群体中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发放学生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其中女生64人,男生64人,各占被试总人数比例50%);发放教师问卷6份,回收有效问卷6份(其中5人为女教师,1人为男教师),并在此调查基础之上开展实践研究。下面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学生成长环境的衔接,这需要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同盟”,形成教育资源合力来实现;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衔接,这需要通过规范一体化课程目标和内容来实现;三是学生能力成长的衔接,这需要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锻炼促进目标的达成。(一)构建一体化同盟,形成教育资源合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其成长的三个主要环境,家长、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学生是教育的践行者。我们的教育能否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能否相互配合发挥整体最大合力。为了了解目前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为进一步合理优化各界教育资源,提升对于学生成长的教育实效性,以所在校为试点,进行了前期问卷调查工作。1.“数”说现状,聚焦实际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初中生家长不了解孩子目前思政课学习内容的比例达71.9%;在开发社会资源,外请大学教授(或家长)为学生开展思政课(或德育)讲座方面,邀请率不足43%;“组织参加过与大学或者小学共同开展的实践活动”方面,参加率仅占11.7%%。在教师教学方面,存在“对于同一主题小学和初中教师有重复性讲解或活动”的现象,教师在问卷调查中也表示“除本学段外的思政课目标及内容”只是“一般了解”甚至存在“基本不了解”现象。67%的教师表示“有定期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但是“没有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33%的教师表示“有定期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和一体化集体备课”,但是频率不高,1人表示“每学期1次”,1人表示“没有固定时间,根据主题集中教研”。一方面说明,目前教师队伍现有水平无法实现单一学段教师完成学生个体成长的目标,另一方面说,学校思政教育对于校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与家校沟通不充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处于相对独立的割裂状态,不利于学生同一性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打破分而治之的局面,构建一体化教育同盟,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2.区域统筹,整合多方资源在近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所在区域借“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之东风,逐步组织每所学校与至少一所跨学段学校进行签约共建,立足思政课堂主阵地,联合开展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如:交流时所在的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就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平区新华路小学结成思政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并组织大中小不同学段教师扎根课堂,集体备课。从顶层设计到队伍建设再到一体化教研,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代表和平区面向全市进行了主题为“聚焦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画好立德树人同心圆”的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阶段成果展示活动。同时,区域教育主管部门还搭建平台,寻求更高专业引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联盟,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一体化专业素质培养。除了加强体制内教师队伍建设之外,区域内各校还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个体同一性发展提供服务。如天津市第六十一中学联结家庭、社会辅助发挥育人功能。该校成立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携手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为家长提供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