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抓好“立德树人”,体现了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的内在必然规定。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根本取向指事物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实际采取并予以确立的基本准则和实践方向。运动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方式,发展是解决运动过程中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根本取向则成为反映事物存在发展本源属性和运动状态的重要标尺,规定着事物运动发展的准则和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学思践悟中焕发新活力、展现新气象”。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初心,确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涵、以“三因”“三规律”“三办法”为根本遵循、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以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系列根本取向,使主题主线更加鲜明、载体手段出新出彩、制度建设日益完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创新发展。这一根本取向,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01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本任务表征着开展工作、履行责任的本质目标和最终归宿。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不偏离正确的航向,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首要根本取向。1.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身之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要义。所谓“立德”即树立德业、修养道德。古人认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将“立德”置于首要位置,突出“立德”的基础性和纲领性地位,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崇德修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要求教育对象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遵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道德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树人”即培养人、教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树之“人”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德才兼备、堪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显见,“树人”必先“立德”,这是“树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立德”指向“树人”,这是“立德”锚定实现的目标追求,二者互为条件、协同互促,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的主旨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而“立德树人”是一以贯之、全程贯穿的根本任务。质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载体、环境、管理、评估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立德树人”工作,帮助大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把准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抓好“立德树人”,体现了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的内在必然规定。“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政治认同、价值引领、道德养成教育等,集中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于自身事业后继之人培养的规格要求。人才培养是高校最为核心的使命任务,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完成这一使命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高校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在推进高校完成“五大使命任务”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武装、方向保证和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有力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关照、服务学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新时代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第一,丰富了“立德树人”新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一系列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强调要从德育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智育着力,加强知识传授,丰富学识、增长见闻;从体育着力,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从美育着力,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从劳育着力,不断创新和完善劳动教育,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等,构建形成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的内容体系。第二,探索了“立德树人”新方法。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的方法上进行了广泛探索,形成了包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育人,利用重要节点、重大事件以及网络媒介育人等实施路径与手段技巧,丰富了方法体系,促进了立德树人落地见效。第三,夯牢了“立德树人”新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检验高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以此考量各项工作的发展质量,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生命线”功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育人实践“生命体”的健康运行。02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涵根本内涵是事物结构中固有的、稳定的、必要的基本内核,表征着事物存在发展的最本质的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形成适应、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所需的价值观念,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其深层内核的核心价值观,确保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变质、不变色、不走样。新时代十年来,高校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涵,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价值反映主客体需求关系,价值观是关于主体对客体意义和重要性的根本看法和系统观点。由于价值主体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导致社会上存在着不尽相同、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发展的价值观念,规约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行路径和未来趋势,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用以凝聚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新时代十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促进大学生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准则,引领辐射带动全体社会成员广泛践行。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内容,坚持贯穿结合融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同办学治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解决社会价值要求与个体价值需求之间的矛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耳入脑入心,帮助他们铸就崇高的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锤炼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高校务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融入主渠道主阵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外调查研究等各种活动置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之下,形成教室第一课堂、校园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引导大学生把从课堂中习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转化为生活中践履的信仰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四个自信”,帮助处于人生“拔节灌浆期”的他们补足所需的“阳光”和“水分”,夯牢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坚实根基。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果丰硕新时代十年来,高校遵照党中央“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要求,紧密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一,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基础持续夯实。高校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上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机融入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育人格局;充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等的管理以及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的建设,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使其潜移默化地浸润教育对象;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评选“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带动莘莘学子努力学习、争当先进、发奋成才。第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各高校采取系列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比如,依托理论宣讲、艺术展演、知识竞赛、典礼仪式等载体,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以及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活动,形成浓厚的环境氛围。又如,广泛利用网络载体,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现实主题,举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春告白祖国”“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等活动,推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第三,建立健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党中央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内容。高校以此为遵照,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制度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中,确保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入推进。03以“三因”“三规律”“三办法”为根本遵循根本遵循意指事物变化发展应然遵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指南、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三因”“三规律”“三办法”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破解实践难题、怎样实现创新发展开出了良方、提供了依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三因”“三规律”“三办法”,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教育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1.“三因”“三规律”“三办法”的基本要义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强调“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青年,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9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原则,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一,遵循“三因”催生创新发展之动因。“三因”,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分别指向要善于将生动事实转化为深刻道理,在解疑释惑中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