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是顺应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持续推进和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建设发展均大有裨益。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在高校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的时代要求和现实背景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呈现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双线教学”是基于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诉求,将信息技术的创新优势与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进行互补互促,着力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旨在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组织形式。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同样强调,“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在线教育经验的重要总结和线上教学优势的深度挖掘,“双线教学”的产生并非特殊时期的“昙花一现”,而是未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双线教学”由“应急态”转为“新常态”应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与教学要求。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的现实价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是顺应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持续推进和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建设发展均大有裨益。(一)“双线教学”是顺应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所趋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大幕的全面开启使得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被打破,基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共同发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在“双线教学”的实践中,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得以重塑、教学模式得以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得以创新、师生素养得以提升。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从课堂授课到“双线教学”的转变加深了他们对于在线教育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如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协同思维和融合思维等观念的深化升级。在教学模式上,“双线教学”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更多的教学选择,推动了智能化、特色化和科学化的教学发展。在教学评价上,“双线教学”有效克服了以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信息片面化、评价过程片段化等不良问题,将情感、体会、心理、态度等非知识性评价要素纳入其中,扩充了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意涵。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家长、社会群体、学生等多元主体在智能终端的帮助下能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大大提升了评价结果的综合度与可信度。此外,本次“双线教学”也触发了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升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改进,师生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二)“双线教学”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所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即是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为基本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全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为发展动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优化、制度创新和质量提升。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动脉,“双线教学”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重要内生动力。得益于线上教学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信息收集、数据沉淀、行为记录和学情分析,思政课教师能够精确定位和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知识水平、关注焦点、学习习惯和活动序列等相关信息,精准对焦和更好满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这内蕴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标准化的“统一配置”到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的结构性优化。(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特别是线上教学中的课程讲解、在线讨论、作业修改和智能评测等教学应用对完成知识传递等智育工作助益明显,使得思政课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多投入到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深层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和道德养成能力等方面的培育深化上,从而促成了知识掌握、品德提升、精神塑造与行为引导等育人要求的相互联结和内在统一,提升了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果。总体而言,“双线教学”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黏合,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需要。(三)“双线教学”是加强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的实然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双线教学”是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的实践举措与有效抓手。“双线教学”的出现及应用使得高校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家庭、社会、政府等高校之外的人员和资源进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成为教学的重要力量。此外“双线教学”可以集成共享社会各地和全国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和资源壁垒,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由区域分割向高位均衡的重要转变。并且“双线教学”可以突破时间规约和空间限制,有助于建立和提供全天候、全时空甚至全身心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多终端的应用便利和多场域的学习利好也满足了当下大部分青年学子移动学习、碎片学习、泛在学习的求知需求,使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个性化与终身化教学体系得以建构。总体而言,“双线教学”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员”主体,紧密了“程”链条,拓展了“方位”空间,不仅是家校合作的实际参照和校地联动的现实演练,还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尝试。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的问题透视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考验的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也检验思政课教师教学模式转换的应变水平。在互联网的投射放大和多方人员的共同关注下,“双线教学”中所涌现出的教学问题也被尽收眼底。(一)教学形式易混合难融合在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的理想状态中,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不是相互替代的包含关系,也不是各行其是的平行关系。“双线教学”追求的不是“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简单加法和物理性结合,而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整合互融和相互渗透的乘法效果与化学性反应。但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探究意愿,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功能、作用、方法以及双方融合的路径等了解不深、探索不够,导致在“双线教学”实践中缺少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向、整体互通的教学内容、有机串联的教学方法和整合共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伴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迭代,“双线教学”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件上传、在线面授、在线答疑、线上互动等基础性的简单操作,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进行课程资源的甄别遴选、在线课程的加工重组、虚拟仿真技术的灵活运用、智能媒介的创新创造以及全联互通的跨域交流,而这些教学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较高的技术本领。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新型技术手段的学习和使用有着一种“本领恐慌”,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由于前期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积累,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智媒工具也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现实教学实践中,难免出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简单混合的状况,难以形成功能互补、作用互益的乘法效应,甚至出现减法效果。思政课线上教学目前在一些高校仍被视为教学“装饰”和课程“点缀”,边缘化和闲置情况较为严重,与线下教学的关系状态更多是混合并存而难以融合共生。(二)教学内容易重复难递进部分思政课教师业已形成的“思维惯性”,成为阻碍他们由线下教学场域向“双线教学”场域迈进的重要认知因素。这种“思维惯性”和“教学记忆”生发于思政课教师与现实周围教学环境的存在互动中,并在长期交互中生长为具有默契的心理场和僵化的思维模式。并且这种“思维”和“意识”已经具备模式化和固化的特征,进入到集体无意识状态。这种“思维惯性”主要来源于思政课教师对线上教学的刻板印象,在部分思政课教师看来,只有面对面的现实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教学以虚拟网络为载体,“身体在场”的缺位容易造成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感官反馈的缺失,具身性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可能性易被剥离,教育效果难以保证。正是在这种“思维惯性”影响下,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主动融入和长期参与线上教学的内生性动力与持续性意愿,以完成教学工作为目的对“双线教学”进行粗浅化设计和散漫性设置,甚至出现将线下课堂进行直接挪用的不良现象,从而导致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思政课内容基本雷同甚至完全一致。在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的内容设计上,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有一定重复也是必要的,但是完全“复制粘贴”线下教学的课程资料和讲授内容无疑降低了线上教学的存在价值,学生也会在这种重复性的教育内容中感到“似曾相识”从而“不以为意”,使得“双线教学”变得“高耗低效”。(三)教学过程易脱节难衔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共进与系统优化,下发了多项政策和意见,大力支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发展。习近平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但部分高校对于“双线教学”的建设仍停留在意识层面,缺少统筹谋划的整体布局和切实可行的详细规划,致使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双线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实施路径等一知半解、模糊不清,缺乏科学组织与清晰规划。如一些思政课教师由于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把握不准,出现同时解锁多个线上教学课程章节甚至同时开放所有课程章节的现象,而有的学生为了快速完成学习任务易在线上教学中做出“超前点播”或“集中线上补课”的举动,从而使线下教学的教学进度难以与线上教学进行紧密衔接和有序跟进,进而发生课程倒置和脱节的情况。此外,讲授内容的雷同也使部分学生出现“线上看过线下不听、线下没听线上再补”的偏颇认识,这就导致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发生课程倒挂。这些颠倒含混、杂乱无序的课程设计,无疑与“双线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使得“双线教学”合力育人、协同共进的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线教学”的优化策略广大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优势发挥和线下教学的融入贴近以及“双线共融”的改进提升三个方面的探究,切实推动“双线教学”的深层优化。(一)释放线上教学的“潜力优势”,为双线教学增效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认真思索如何进一步释放线上教学的潜力与优势,用技术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打好高校线上教学和线下授课的育人“组合拳”。一方面,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增强教学生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推进人工智能与线上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应通过智能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在线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完善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多模态数据与分众化信息,积极打造自适应学习体系。(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要灵活利用数据模型建构、知识图谱分析和自适应学习算法推荐为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并制定和提供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和深度学习需要的定制化教学方案与个性化学习辅导,力求实现线上教学的精深化研判、精细化教学和精准化推送。同时应加强教育的智能嵌入,构筑“人机协同”的教学体系。要着力强化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学、管、评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虚拟实验室、仿真教室、智能助教、智慧导师、智能考试、AR/VR智能学习助手、AI教师实训、智能督导、智能学务、智能校务等智能技术的应用,着力构建以教学智能化、决策科学化、服务全局化和管理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新体系。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冷数据”和“暖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在线教育中要融入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克服如技术思维僭越、现实世界缺位、信息数据滥用等“唯技术论”的异化危险。另一方面,完善课程资源供给共享,扩大教学辐射力。做大思政课线上资源增量,优化资源存量,扩大集成共享范围应成为线上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在创设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资源时,应注重教学资源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不仅要与校外的优秀思政课教师组成课题组进行线上课程的联合设计,进而节省内容制作时间、避免低质量或重复化的教学产品和课程资源的出现,提升线上教学的内容品质、优化线上教学的资源库存。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联结时空的突出优势与哲学、教育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