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探析“认知性体验只有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才会深沉入远,情感性体验只有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学生体验与理论学习、思想教育的关系,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所决定的。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看、读、听、写、做中理解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心的目的。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结合其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体验式,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一,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只有系统地讲授才能使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形成比较确定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教师的系统讲授是必需的。但从整个一堂课或一门课程的角度来看,采取单纯的讲授方法又是不可取的。这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单纯采取讲授法,很容易造成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说教的结果,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解决问题、理解知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第二,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对于间接经验,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更深。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将学生应该获得的间接经验——理论知识,通过创设情境转化为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得,从而促使学生对间接经验的学习和对直接经验的学习的相结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第三,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状况。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某些知识,对一些问题也已有了自己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探索,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加深正确认知,纠正错误认知。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条件。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学改革的支持,教育部、各省教育厅、高校工委和各高校都积极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另外,伴随着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工具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二、“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学生体验感悟、教学调控、教学总结和教学评价六个步骤。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来说明“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情况。第一,问题的提出。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思想、认知特点,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的首要步骤。首先,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讲授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但与历史专业课不同,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和把握“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把握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要紧紧围绕此目标。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探索的诉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问题要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并要有一定的深度。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大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已经比较了解,虽然他们还达不到专业研究的水平,但对一些问题也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形下,“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就要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以有助于发挥所提问题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并形成正确认知。再次,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的针对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要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一般是指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二是问题要针对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和思想状况。“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采用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采用过程中的问题应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状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由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这样既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助于增强问题的针对性。第二,创设情境。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形成正确认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情境创设就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在情理交融中理解教学内容,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这样几种创设情境的方式。1.创作历史剧场。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小品或情景剧。学生在编写、排练小品或情景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小品或情景剧的编写要围绕问题,既要注重其艺术性,更要注重其思想性。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间跨度较大,对于学生编写小品或情景剧来说,能够选取的素材比较多,再加上学生认知水平相对有限,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指导。2.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大学生已经对某些知识和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由于其知识和心理等原因,对某些知识或问题的认知有可能是不完全准确的。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可以使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中认识到自身认知的不足,进而形成对某一知识或问题的正确认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采取讨论或辩论的教学方式,能够采取讨论或辩论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对该知识点或该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通过自我努力找到支撑论点的资料(即论据),这是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在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证明自己的见解。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中的“如何认识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影响”“如何看待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等问题上,由于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观点,可以采取讨论或辩论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讨论或辩论后的教师小结,是对学生讨论或辩论观点的总结、提炼与升华,是课堂讨论或辩论必不可少的环节。3.案例教学。适当、适量的案例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探求、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案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图片资料。如在讲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时,可以采取文字资料式的案例教学,通过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在讲到“五四运动”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去感受当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分析五四运动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在讲到长征时,通过一张张长征图片的展示与讲述,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当然,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针对性与问题性,即运用该案例教学能够更好地阐释所要解决的问题,案例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以案例来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目的。4.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可以包括参观学习、社会调研等。通过参观历史古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参观红色纪念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不易,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通过社会调查,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然,课外实践方案的选择,一是应围绕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实践教学目的;二是注重可行性,在现有条件下能够保证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三是注重教师的指导,以保证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三,学生体验感悟。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受到思想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参与程度。该教学活动针对的是全体学生,但由于时间等客观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授课过程中将其对问题的认识和思想感悟表达出来,所以,要正确处理学生代表与全体学生的关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关注每位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引导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后由学生代表将学生们的对问题的理解以及体验感悟情况表达出来。在某些情况下,学生们也参与了,但参与的程度会有所区别。有的同学能够积极深入地思考,并及时整理自己的体验感悟,而有的同学则只是参与,但参与的主动性不够。比如观看视频,有的学生只是看了,看了之后没有思考,没有收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外部刺激的方式推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布置书面作业、将学生的参与作为考评内容的方式等。二是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体验感悟环节虽然以学生为主,但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指导主要是指示、教导、指点的意思,即在情境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指点,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知。引导作为动词,具有目标性的特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引导的意思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由于“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受到思想教育,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对学生的不恰当认知予以及时纠正,以保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教学调控与教学总结。教学调控和教学总结都是“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教学调控主要是在“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而教学总结是在“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实施之后。教学调控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密切关注教学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总结是教师通过总结反思教学情况,以期对下一次实施教学提供经验。相对于传统教学,“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调控。这主要是由于“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增多增加了影响教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