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范文(三篇)目录:1、担负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2、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3、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看中国式现代化担负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篇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一重要论述,贯通历史、映照现实,揭示真理、指引方向,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履行庄严历史责任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作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映射,思想理论同样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真理光芒,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既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又坚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始终闪耀着超越时代的真理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一系列新的原创性成果,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新征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宏阔历程和伟大成就,生动诠释了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道理哲理原理,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履行庄严历史责任,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履行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不断提升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行进在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光辉道路上。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当今,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状况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发展实践出发,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加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分析研究,继续提炼出原创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认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立时代潮头,把握发展大势,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履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责任中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应对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树立系统观念,做到对各种矛盾心中有数,又要突出重点,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全面辩证分析和判断世情国情社情,既深刻认识当今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时势特点,又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理念,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重点论”,聚焦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聚焦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顽固性、多发性问题,聚焦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系统谋划,坚决有力应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继续推动“两个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履行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阶段新特点,着眼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特点,着眼于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互动带来的机遇挑战,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亿万群众前沿性探索遇到的、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中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无畏的政治和理论勇气进行不懈探索。坚定文化自信,把深入研究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作为理论创新建构的应有之义,赋予创新理论以浓郁中国味、深厚中华情、浩然民族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光成为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鲜明标识,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坚持人民至上,提出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履行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定位,坚持人民至上根本价值取向,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化作党和政府的政策举措,在聆听人民心声、把握人民愿望中凝练形成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始终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这一唯物史观,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向人民请益、拜人民为师,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在尊重人民伟大创造中提炼总结新鲜经验,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表达,使这一“来自人民”的理论真正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让理论真正为群众所掌握,焕发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篇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新时代新征程上,应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既具有全民性,又具有全面性。全民性是指享受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即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性则是指共同富裕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物质生活富裕,又包括精神生活富裕。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生活需要是最基本的,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才可能去追求精神生活需要。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精神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时代发展形成的精神生活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得以持续和提升的有力保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结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极大解放物质和文化生产力,推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更高阶段跃升。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从工业革命开启以来,西方国家长期走在现代化的前沿,自诩为人类现代化的样板和标杆,并试图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强制推行给其他国家。西方现代化是一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只见物不见人,造成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带来了社会贫富分化和物质主义的极度盛行。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还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必须牢牢把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扎实推动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取得新的进展。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为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夯实牢固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凝聚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舆论引导,为推动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全体人民昂扬斗志,以实际行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时代新征程上,应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牢牢把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谋求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样态。具言之,在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精神主动和信心,以此拓展精神生活富裕新空间;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