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数字革命比印刷术和文明的发明要重要得多,影响更为深远。”数字赋能是集全面性、多向性、精准性、定制性特征于一体的数字聚合,“数字赋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在推进教育工作和破解育人难题中要以数字思维精准定位,发挥协同育人的强大力量,切实补齐教育短板、破解教育瓶颈。数字思维作为精准工作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方式,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改革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在数字赋能的场域中,能够快速与数字时代发展诉求相耦合,与“大水漫灌”的传统思政教育相比较,数字赋能之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通过科学运用大数据,能够精准反馈、调控、分析、挖掘、采集思政教育的一系列数据,在育人的重点环节聚合发力,实现对育人对象的精准教育。“数字赋能之下的教育范式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教育过程中的精准化和实效性”。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因此,深入研究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顺应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关注大学生多样性需求的自觉实践,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让大学生的“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有利于将大学生培育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数字革命比印刷术和文明的发明要重要得多,影响更为深远。”数字赋能是集全面性、多向性、精准性、定制性特征于一体的数字聚合,“数字赋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数字时代,数据既是一种技术存在,又作为一种方法和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场景、过程、内容、主体”等要素中,整体促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创新,使高校思政教育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全面性把握育人对象深挖海量数据是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为全面性把握高校思政育人对象夯实了数据基础。高校思政育人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打破了时空局限进而深挖海量的信息数据,实时把握育人对象的动态,为进一步开展精准的思政教育提供数据支撑。着眼于内容层面来看,“动”“静”统一的海量数据能够使高校思政育人主体动态地、实时地掌握育人对象的动态。在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育人方式中,育人主体往往借助基本信息表来掌握育人对象的家庭情况、年龄、性别等结构化、显性的“静”态数据信息,然而育人对象在互联网中“半结构化、非结构化”隐性的动态数据的获取却异常艰难,育人主体难以掌握育人对象的动态信息,难以实现对育人对象的全面性把握。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能够借助表单填写提取“静”态数据,比如借助思政课课前的问卷直接统计育人对象的多元学习诉求和特殊偏好。同时,借助互联网全时段“采集、统计、分析”育人对象的活动印记形成“动”态的数据,例如借助学校图书馆借阅数据精准剖析育人对象的专业阅读水平与偏好,借助教学数据掌握育人对象的思政课学习成效,利用超星学习通、长江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数据使用情况掌握育人对象的线上学习情况,动态性了解育人对象,进一步全面把握育人对象。着眼于范围层面来看,全方位覆盖群体与个体的数据能够帮助高校思政育人主体全面把握育人对象。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而群体与个体是“现实的人”出场的两种不同状态。数字时代知识呈现出多元传播的特点,传统的高校思政育人主体与育人对象之间出现了巨大的信息势差,阻碍了育人主体与育人对象的深度交流,限制了育人主体对育人对象群体与个体的全面认知。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既可以深挖和分析育人对象的个体数据,又能够在分析个体数据的基础上计算相似性,即对不同育人对象进行分析之后得出育人对象个体之间的相似特征,进而把这些类似的个体聚类起来,进而划分育人对象群体。借助聚类能够实现育人对象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从而全面性把握育人对象。(二)多向性推动育人主体互动数字赋能为高校思政育人主体和育人对象供给了崭新的育人方法和研究视域,极大地激发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性。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以育人主体和育人对象为双主体,整体表现为育人主体之间、育人对象之间、育人主体与育人对象之间的多向性交互活动。一是育人主体多方面协作。高校思政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是众多职能部门包括后勤、教务、团委、学工、党政领导等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然而因为育人主体之间缺乏互动,在育人的深度、力度、方向等方面往往存在差距,作用于育人对象的合力出现彼此牵制或相互抵消,导致育人效果不理想。数字时代师生的行为、思维、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巨变倒逼育人主体需要进一步提高素养、经验互鉴、交流学习,驱动“管理服务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向精准化转型,使育人主体通过精准发力和分工明确来聚合育人力量,主动应对数字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出现的巨变。同时,数字赋能具有运算速度快、覆盖面广、储存容量大的显著优势,实现了高校、社会、政府的数据汇集,使育人主体的决策科学性和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伴随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影响的日益显现,诸多数字技术人员将纳入到育人队伍中,作为技术支撑为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夯实技术基础。不管是数字技术人员主动增强思政素养来契合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还是高校思政育人主体更加重视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大数据素养,都势必促动高校思政育人主体与校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方面人才进行交互沟通。二是育人对象个性化的沟通与交流。传统育人对象的学习资源比较单一,都是在育人主体的单向知识输出中获取,导致育人对象之间丧失了相互交流的条件和平台。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突出育人对象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育人对象在思想品德上的自我完善和自主建构。在数字赋能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能够深挖育人对象个体的多向度数据,按照育人对象需求层次、思想境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区别,既能够为育人对象供给自主性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又能够为育人对象供给交流探讨的特定辅导和议题设置,推动育人对象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数字赋能的开放性平台还能使个性不同的育人对象立足多视域进行思想交流、意见发表,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推动合作性学习。育人对象通过运用智慧校园,能够获得自己的个体学习报告,把握和分析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学习状况的数据,整体性认识自己,也能够进一步分析学习群体,开展学习对比、案例学习,在“结对帮扶”“比学赶超”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育人对象的互动程度,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三是育人主体与育人对象实现数字化交融。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育人模式,局限于“我说你听”的灌输说教模式,数字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这一模式。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突出经验决策从整体的“经验判断转变为数据驱动”,育人主体通过大数据“深耕”育人对象数据,着眼于发展、精细、全面的视域,系统审视育人对象的个体细节和群体全貌,把握育人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由传统“单向教”向“双向学”转型。一方面,育人对象利用数字学习平台,把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以及目标,认知课程学习的重难点,以便能够实时与育人主体进行讨论交流;另一方面,育人主体是育人对象的忠实“听众”,通过育人对象个体图谱、群体特征等发现和欣赏育人对象的优点,有针对性的解惑释疑,借助数字赋能把握师生沟通的时长、程度以及范围,及时跟踪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精准破解问题和矛盾,在教学相长中实现育人对象思想与品德的共进。(三)精准性分析育人对象数字赋能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系统掌握数据分析的“准度”与“深度”,为高校思政育人主体精准把握和分析育人对象奠定技术基础。定性分析关注结果的“深度”、定性分析通过定性问卷、实用性预测为主,精准分析育人对象的使用场景、学习情境以及学生心智,从而“概括和抽象出育人对象的特征和性质”。在开展高校思政育人活动中,育人主体借助网络问卷或访谈等形式搜集育人对象的数据,按照育人对象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划分被动型、主动型的对象分类。当搜集了充足数量和类型多样的思政育人对象的数据之后,再与育人对象的基本信息统一起来,就完整实现了一次定性分析,通过具体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定性分析能够深挖育人对象的学习动机和情境,为之后开展定量分析筛选数据提供方向指引。定量分析关注结果的精准性,确保了育人对象分析的细化程度,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抓取育人对象的行为,精准分析和存储育人对象数据,这是基本的定量分析的流程。在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中,育人主体必须按照观察结果和自己的育人经验,通过细分与假设来分析育人对象,再以表单等显性的方式搜集基本信息,也利用隐性手段采集育人对象的学习日志等数据,开展系统分析与精准计算,获取育人对象精准的行为特征。借助充分的数据佐证,定量分析取得精确性的育人对象行为特征等层面的数据。因此,数字赋能以定性与定量的相统一,准确而深入地分析了育人对象,为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做好了精准分析育人对象的准备。(四)定制性供给育人内容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还体现在供给定制性的育人内容,大大提升了育人的感染力和阐释力。基于充分尊重和把握育人对象的多元性需求,育人主体在道德规范、政治观点以及思想观念的教授上可以因材施教,能够开展定制性的育人活动。一是生成针对性的育人内容。过去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以惯性思维立足“应然性”立场,对育人对象的发展规律和品德养成关注不足,并未从育人内容层面兼顾广泛性和先进性,与育人对象的多元需求背道而驰,致使育人对象的学习热情不高,无法让育人对象充分吸收育人内容,导致师生互动不足、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等。在数字赋能场域中,高校思政教育着眼于师生的“实然性”,根据育人对象的成长规律以及育人主体的教学规律供给育人内容,在育人盲点、师生疑点上进行分类,“通过内容的精准输送”,解决育人内容宽泛的难题,增强育人内容的针对性。二是更新育人内容进而增强适应性。高校传统思政内容更新往往要经历漫长复杂的流程,借助人工进行信息采集、存贮、核对、分发等工作,造成育人内容的滞后性。在数字赋能基础上的知识交融与信息交互,为高校思政教育建构了海量的“信息池”。育人主体借助深挖和精准分析数据,从海量“信息池”中抓取互联网空间和社会各界的流行话语、时事热点以及知识理论,将其高效快捷地转换为符合育人对象实际的生动语言、典型案例和鲜活素材,以多元化的育人内容和强烈的现实关照,回应国内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育人主体通过对无监督学习、监督学习等开展文本分析,进一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有价值数据,按照语境有选择地融入育人内容进而佐证思政教育理论,使育人内容凸显引领性和主导性。三是育人内容呈现出选择性。知识传播与信息输送从过去的口耳相传发展为邮驿传递,再到邮政传统媒体的传递,发展为计算机、移动网络的交互传递。高校传统思政育人内容的传递往往通过大众传媒、课堂、谈话、文字、语言等方式,育人内容的传递具有固定性。新时代数据种类庞杂且体量激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实现了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符号等的数字化处理。伴随数据存储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与日俱增,育人主体能够根据育人情境的差别,借助可视化技术实现抽象育人内容的具象化,借助生动丰富的视觉冲击,将思政理论以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传授给育人对象,让育人对象把握背后透彻的价值理念和理论内涵。育人对象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诉求设置可视化的学习程序,实现可视化类型的选择与变化,从多向度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理论。二、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数字时代推进了高校思政教育因势而变,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应然的育人范式,必须重视数字技术的合理利用,在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立足多维度审视复杂的育人境况,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究。(一)数字赋能催生的新旧范式统一问题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范式在经验推论、逻辑反思以及理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