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范例通用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范例通用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1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作用科学素养就是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面所获得的技巧与能力。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1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而大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基础上,以求实原则、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来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的技巧与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从这些因素的关系来看,他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其它要素养成的根基;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是科学能力的核心体现;科学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指导科学实践;科学品质体现科学道德与严谨学风,坚持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内涵。科学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形成学习研究科学的理想兴趣,更加关注系统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二、当前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大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却有颇多方面存在不科学之处,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重知识输入,轻启发学习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由于我国高校目前教育方法观仍受赫尔巴特教学方法观影响,即“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和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作业)。①这种教育方法观的目的是教给学生知识而非教会学习;指导思想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结构上是教师讲授为主,排斥学生独立的学习研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科学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重视灌输忽视启发教育,重视知识忽视实践;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创新能力;重视专业知识,忽视综合基础;重视科学研究,忽视科学精神;重视技术,忽视科学本质。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调查、辩论运用很少;课堂集中统一教育多,个别教学少;知识复制、传递多,科学实验、工艺设计少。②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抑制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孤立的知识教育不能展示学科内在规律,不能揭示相邻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限制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学科本质。(二)科学实验教育薄弱科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兴趣非常重要。由于我国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机会比较少,削弱学生科研动手能力。1999年高校招生并轨制度以来,各高校都扩大招生,扩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资源的相对贫乏,不仅教师缺乏,实验教学设备也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尤其是对于实验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理工医农高校而言,教学实验设备匮乏的后果十分严重。高校实验教学面临困境,经费紧张,资源匮乏,设备老化,为了教学得以持续下去,只好压缩实验教学,许多实验课只是简单重复、机械检验,学生人均实验动手机会很少,大多只是观摩。对实验科目的考核,为了节约成本,采用纸上考核的方式,这样的实验课教学,远远达不到“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也不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解。(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考试范围一般局限于教材范围,或者使用“经典习题”。考核方式简单,一张试卷定结论。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教与学互动的反馈。简单的试卷评价之后就算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师生之间不再有沟通、联系、讨论。这种评价方式,必然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死记苦背之中,既不会有思考的乐趣,也难有发现的惊喜,必然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过全忘记”的现象。学生也在记和背中忘记了学习的本来意义,使科学素养培养成为一句空话。现行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已成为大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主要障碍。三、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对策随着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科学素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开展科学通识教育,调整课程体系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是一种具有广泛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对所有人都有广泛深刻的实用性,不论它是否进入大学,因为它培养了理智。”③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科学方法与品质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美国大学通识科目的学分要占毕业学分的30%至40%。理工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注重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课教育,主要是英语、计算机、体育、政治理论课,以及一些文艺、社科类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内容单一。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规范的科学史教育。从课程设置、学分等方面落实通识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演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提高科学素养,掌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二)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仅仅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质疑、反思,享受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发现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科学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见习学习比例,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如何评价某种教学模式优劣,是高等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建立要突破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是将学生放入中心环节,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找出教学环节中的弱势环节,得出合理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是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且更加偏重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将其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终通过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提升。此外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合理评价,不断吸收符合时展的新内容到教学环节中,充实教学内容,最终时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有赖于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需要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以科学教育为标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坚定持续地推进科学素质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2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是与天文共生的相别相系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两千多年前《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古代就很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文素养。在西方,人文拉丁文词源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中西旨意相类。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人文科学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科学。它包括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人文学科是以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社会学是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行为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它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具有客观性、实用性等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知识、素养、行为是三个不同的层面,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仅仅是材料和工具,是一种可以量化的东西。拥有较多的人文知识不一定就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中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最终反映在具体的行动上,即是我们所谓的人文行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外显,也是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人文教育虽然已引起政府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总体上来看,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弊端也日趋严重,多数大学生虽然胸有大志,但这种志向迫于生存竞争等的压力,多为近期实现的目标,而非远大理想。轻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埋头现实利益的摄取,便暴露出了部分大学生违背人文精神的“重科学发明轻人伦道德”、“重个人志向轻人生社会价值”、“重现实观望轻参与思考”等不良状况。还有部分调查列举了缺乏人文素养的其它突出的共性问题和表现,如有些学生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和认识,民族自信心不足;文化素养较贫乏,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都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道德修养较差,一些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准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至于社会适应能力较低、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云大杀人案”、“清华硫酸泼熊案”和“复旦学子伤猫案”就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不健全的典型事例。三、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国内大学连续多年扩招,学生多、情况复杂,学生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精英教育的荣誉感也不复存在,这就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进一步暴露并加深。社会中的人,其力量的形成和目标的选择是由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素质决定的。任何能够开拓事业并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是有内在力量的人。而目前,由于外界过多的物质诱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致使许多大学生连基本的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尚不具备,便去专注于某些专业技能,使他们太多地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纯朴、激情与执著,失去了“读书人”应有的人文素养,心态过早地按社会时尚定型,后果是其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欠缺。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的功能也不再只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是要设计未来。如何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多角度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一)转变观念,树立长远的人才培养模式。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科技专业人才培养中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个点缀或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因人文素养教育不能“立竿见影”,也无法产生经济利益,而认为人文素养课程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观念普遍存在。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