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纺织工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纺织工业起步早、基础好,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我省纺织工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根据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10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1年。一、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纺织工业产销总量持续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两端的化纤和服装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从原料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出口产品结构由粗加工逐步向服装等终端产品转变,制成品比重已达80%。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696.5亿元,占全国纺织工业的23.1%,居全国第一,占全省工业的12.2%;实现利税总额492.5亿元;出口总额302.5亿美元,占全国的16%。产品应用扩大到工农牧渔、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全省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0429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万,每年为农民就业创收200亿元以上,对就业和惠农的贡献十—2—分突出。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纺织产品出口受阻,企业盈利下降,亏损面增大,亏损额增加,吸纳就业人数减少,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集中显现,主要表现为:利润率较低的棉纺织业占全行业比重高达32%,品牌经济比重不足30%;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技术高性能纤维与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滞后,新型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纺织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应该看到,我省纺织工业发展虽面临许多困难,但挑战和机遇并存,危机中蕴含着机遇。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纺织工业调整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刺激内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拉动纺织服装消费;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稳定增长,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我省纺织工业在结构调整、技术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人才培育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中低端产品竞争力有所提高,中高端产品市场有所拓展,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存在较大潜在市场空间。必须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为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3—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品牌服装与高附加值纺织品为重点,抓住对行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开发、品牌经济推进等关键环节,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培育新的增长点,巩固和加强纺织工业就业惠农的支撑地位,实现我省由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二)主要目标。以建设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工业基地为努力方向。到2011年,实现以下目标:技术装备。提高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精梳机比重提高到75%左右,其中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提高到90%左右,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吨纤维创汇值比2004年提高30%,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型差别化化纤率比重超过50%;印染后整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超过85%;服用面料、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构成达到45:30:25。争创中国名牌85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企业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工程建设,研究推广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商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企业应用面达到50%左右。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化纤、棉纺织、毛纺织、—4—茧丝绸、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等10个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争取有10家企业进入全国纺织企业50强,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市场占有率。在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稳步提高纺织服装出口,力争出口总额占全国20%左右,占全球5%左右。产业水平。巩固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销售收入达到11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2009年、2010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500亿元和9900亿元。三、重点任务(一)开发应用化纤新材料。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加快聚乳酸纤维、炭素纤维和芳族纤维等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材料和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充分利用棉绒、秸秆、麻杆、棉杆等农作物副产品以及竹子、速生林和其他植物秸秆的资源优势,推进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提高纤维素纤维的比重。(二)发展高附加值棉纺产品。推广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和细络联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高支精梳纱、—5—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高档灯芯绒、弹力牛仔布系列特色面料产品以及替代出口服装中进口面料的产品档次。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合理配置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装置,开发各种产业用和装饰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进一步拓展纺织面料的使用领域。(三)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以意大利、英国等先进国家的毛纺产品为赶超目标,开发生产高支、精纺、轻薄型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复精梳、针梳机、无梭织机、缩呢机、罐蒸机等新型设备和先进技术,加强对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多功能组合整理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纱线品质。继续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积极采用新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无接头纱比重。积极开发高档纯毛面料、多纤混纺和化纤仿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向产业链高端攀伸。(四)提升印染后整理水平。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广泛应用电脑花型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电子调色和电子控制系统,大力推广数字印花等新型印染技术。积极研发应用棉型织物节水减排印染新技术,着重推广化学改性淀粉浆料的低成本均匀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新型改性淀粉浆料替代聚—6—乙烯醇(PVA)等合成浆料、化学浆料降解酶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和低温漂白技术等。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水平,提高天然纤维抗皱免烫、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等各类面料的后整理水平。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环保及生态技术标准,重视“绿色纺织品”开发,加快印染“绿色化”工程建设,积极研制和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鼓励印染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大幅度降低工业用水消耗量。(五)提高品牌服装市场占有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合作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建立服装面料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系统、服装设计三维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管理、生产的吊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系统、立体仓储系统、产品配送中心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土高水平设计人才,提升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提高出口比例,争创国际知名品牌。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针织服装新产品。以江苏国际服装节为平台,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力争培育3-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产品自主品牌。(六)加快发展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形成从原料到成套产品,从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体系。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7—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文化思维于一体的具有自主品牌的拳头产品,力争培育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纺产品自主品牌。重点开发应用农业、环保、建筑工程、水利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国防建设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加快开发栽培基材、土工织物、蓬盖、过滤、保健、防护、骨架、运输工具内装饰和国防用新型材料等。积极参与标准修订和规范,鼓励使用国产化产业用纺织品。(七)促进丝绸产品提档升级。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产品、各类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不断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建立农、工、商联动和相互促进的桑、蚕、丝、绸生产经营体系。(八)增强纺织机械研发制造能力。根据纺织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开展关键制造技术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等重点新型纺织机械和器材的开发研制。加强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先进的—8—清梳联合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高速加弹机、高速精梳机,加快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在线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着手研发对利用农作物副产品(棉绒、秸秆、麻杆、棉杆)、竹子、速生林和其他植物秸秆材料的高效、节能、环保处理的技术设备。开发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要求的印染后整理技术设备。四、政策措施(一)加大信贷支持。落实国家对纺织工业的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信贷支持,对基本面较好但有暂时困难的企业给予流动资金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技改项目给予更充足的固定资产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二)实施品牌战略。制定扶持和保护品牌的相关政策,支持优势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级各项扶持外经贸发展的专项基金,支持纺织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境外投资、品牌收购、商标注册、设立境外合作区、建立销售网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三)鼓励技术改造。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继续给予财政扶持,鼓励引—9—导企业抓住机遇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与有关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纺织新原料研制中心、面料技术开发中心与推广中心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研发中心和开放式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自主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鼓励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以纤维材料的创新带动全行业的创新,加快纺织产品更新换代,加快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步伐,对重要纺织新材料的创新攻关和产业化给予“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特殊支持。(四)支持产业转移。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资源,引导和推动苏南纺织、服装加工产业向苏北转移,鼓励纺织企业走集聚发展道路,提高规模效益。苏北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专业园区建设,提高纺织产业集聚区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支持在苏北沿海滩涂和贫瘠土地建立黄麻、苎麻等天然纤维种植基地,发展麻类织物加工制造。充分利用国际纺织产业资本转移和国内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机遇,支持有条件的纺织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五)坚持环保优先。坚决执行环保准入条件,严格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环保不达标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纺织印染企业布点和废水排放,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印染后整理水平,鼓励和扶持低污染、低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