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8会计的基本框架21:48第一节会计信息一、会计的概念二、会计信息使用者三、会计信息的类型四、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1:48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21:48对概念的理解:1、计量属性:货币2、会计对象(1)资金运动(一般对象)(2)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21:48含义: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称为资金运动)。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构成会计对象,会计的一般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即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的内容具体化分为会计要素。21:483、会计的特点会计在执行核算和监督职能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基本形式;二是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21:48(1)进行会计核算含义: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高有效的经济信息。形式:会计核算主要过程: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进行核算。4、会计的职能21:48(2)实行会计监督含义:主要利用会计资料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加以控制和指导,它要求各项经济业务必须遵守国家财政、财务制度及其他财经纪律,同时还应遵守企业单位的经营方针、政策。控制——核算的同时,即是在控制和监督。形式:合法性监督和合理性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21:48核算和监督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如果只有核算而不进行监督,就不能发挥会计在管理经济中的作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最基本的职能,它体现了会计的本质特征。21:48会计的拓展职能1.评价经营业绩2.控制经济过程3.参与经济决策4.预测经营前景21:485、会计的本质经济管理活动。另有:管理工具、信息系统等观点。21:486、会计目标总目标:提高经济效益(一)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21:48二、会计信息使用者1、投资人、潜在的投资人;2、债权人、供应商;3、政府及有关部门;4、社会公众;5、企业管理层。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商用语言”。21:48三、会计信息的类型1、财务会计:是以记账、算账和报账为特点的传统会计。它主要以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主要以会计报表形式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21:48由于主要是向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所以,财务会计也被称之为对外报告会计。21:482、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管理会计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成本管理会计就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会计,是对企业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反映的监督的会计,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和价值补偿进行策划、核算、控制和评价的一系列价值管理行为。21:48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合并的必然性: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设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理论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21:48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为成本核算。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21:48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规范,体现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和现代科学管理对会计工作基本要求。21:4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目的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并可以制约和防止会计主体通过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在会计核算中弄虚作假。21:48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1、可靠性2、实质重于形式3、可比性4、谨慎性5、相关性6、及时性7、可理解性8、重要性21:4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真实性(1)含义真实性亦称客观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要求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资料可靠。21:4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2.实质重于形式(1)含义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2)要求当经济事实与法律形式不一致时,按事实来记录和反映。21:4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可比性原则(1)含义●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改变。●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2)要求:企业与企业间,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可比。21:4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4、谨慎性(1)含义也称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和包括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2)要求:不可设置秘密准备,由企业任意使用或歪曲使用。(3)目的: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21:48会计信息质量要求5、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6.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7.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8、重要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21:48第二节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它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我国,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通常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项。21:48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上三个要素构成了资产负债表。21:481、资产(1)定义: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加以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21:48(2)基本特征:第一,必须是由企业现在所拥有或能够加以控制的经济资源;解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企业能够控制的资产。第二,必须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或取得的;21:48第三,必须是能以货币加以计算;第四,必须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满足企业的特定需要,具有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作出贡献的能力。21:48(3)按流动性分类流动资产:①定义: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②内容:库存现金及各种存款、交易性投资、应收预付款项、存货等。③确认的条件:●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21:48按流动性分类(2)非流动资产:①定义: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②内容: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21:482、负债(1)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是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条件:●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的计量。21:48负债(2)特征:第一,产生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即过去的经济业务所引起的;第二,是一种承诺的义务,将来需要兑现的,并有明确的兑现日期和受款人;第三,代表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第四,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21:48(3)按偿还期分类:第一,流动负债:①定义:将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②内容: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预收账款、预计负债等。③确认的条件:●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21:48按偿还期分类第二,非流动负债:①定义: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②内容: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21:483、所有者权益(1)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2)所有者权益特征第一,企业产权关系,反映了企业投资人对其净资产的要求权,所有权。第二,在数量上,所有的权益是企业资产中减去负债总额的净额,应全部归企业投资人。21:48第三,权益与负债共同构成企业资产的来源;第四,所有者权益的内容,由投资人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第五,权益的数额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获利能力。21:48所有者权益(3)分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在企业中,所有者权益与企业特定的具体资产并无直接关系,所有者权益只是在整体上,在抽象的意义上与企业资产保持数量的关系。21:48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构成了利润表。21:481、收入(1)定义:广义的收入: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中能够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加都看成是收入。狭义的收入:仅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营业收入,而不包括在偶然性的非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是狭义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1:48(2)确认的条件: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21:48(3)收入特征第一,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者都有。从而最终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加。第二,收入与费用、利润要素相联系,而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区别,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后产生利润(亏损)三者有直接关系。第三,收入影响利润要素的增量,最终必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21:48(4)分类狭义的收入: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广义的收入:收益=收入+利得。21:482、费用(1)定义:广义的费用: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或非经营活动中导致企业净资产减少的耗费都看作费用,包括营业费用和非营业费用(投资损失和营业外支出)。狭义费用:指在经营活动中的营业费用。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是取狭义。即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21:48(2)确认的条件: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21:48(3)特证:第一,费用和损失的发生代表着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