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热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热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热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中华文化的勃兴【第一篇】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导入新课:利用XX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文明表演引入新课。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图1图2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合作探究: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3.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4.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精讲点拨:1.中华民族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我国甲骨文是世参考资料,少熬夜!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大篆”,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2.夏、商、西周的天文、历法和医学,处于当时先进水平,古书上关于夏朝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的记录。3.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楚辞”,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诗人,后跳汨罗江自杀。相传,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当地人民驾舟前往救援,终于不及。但这一举动在后来却变成为一种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现在这个风俗已发展得规模宏大,非常壮观。另外,汨罗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叶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饥饿。这一举动在后世也发展成为全国性风俗,就是端午节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代所说的“角黍”。达标训练:巩固基础: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3.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4.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a.司母戊鼎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d.湖北随州编钟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时候开始的()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6.竹书和帛书出现于()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7.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最早制定这种历法是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参考资料,少熬夜!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发生在春秋初期b.战国时期定出一年中有24个节气c.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d.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医学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所沿用9.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c.凡是金属器上的文字都叫金文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能力提升:10.阅读材料回答:(1)上述内容出自谁的什么作品?(2)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3)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跟纪念作者有关系,是哪一个?人们为什么纪念他?知识梳理:课外作业:必做题:背诵《二十四节气歌》选做题:《离骚》里有许多名句,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生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可以多查一些《离骚》里的句子,并适当背诵一下,体会这些语句的优美和其中的含义。图说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第二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教学难点:甲骨文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字形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知识结构:一、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历法: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展示内容:1、文字的演变①甲骨文:商朝刻在或上的文字。已具备结构的基本形式。②金文:又叫。因为商周时人们把文字刻在而得名。③大篆:这是晚期人们统一整理后的文字。④竹帛书:战国时,人们用毛笔蘸墨写在或上。2、科学技术①天文: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的记录。②历法:夏历,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一年个节气。③医学:名医发明法,即、、、。3、文学:诗人与代表作。4、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湖北随州出土的最为珍贵。巩固达标: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2、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a.夏朝出现甲骨文b.西周实行分封制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3、下图是“记有日食的甲骨文”,这是哪个朝代的记载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4、XX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5、中国古文字①金文②隶书③甲骨文④小篆,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a.③④①②b.③①②④c.③④②①d.③①④②6、XX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a.三星堆b.都江堰c.故宫d.端午节7、XX年我国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端午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一天人们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a.扁鹊b.华佗c.屈原d.司马迁8、XX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a.夏参考资料,少熬夜!朝b.商朝c.西周d.东周9、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a.商代文字b.可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c.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d.字母文字的起源归纳生成一、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天文: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历法:相传夏朝就有历法,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课后反思: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越多越好,甚至学校领导在进行课改评价时也看教学是否让学生活动的多,认为学生的参与率越高,体现出的教学改革就越彻底。由于这些认识,造成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地让学生去搞活动,如讲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表演等等,都由学生包揽。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了教师的身影。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总觉得少了什么。仔细分析,原来少了教师自身的活动,少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少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而这极易导致教学中秩序的失控并影响教学过程的推进,进而影响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并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分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运用我们的智慧去组织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达到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勃兴【第三篇】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从教材看,本课是对我国奴隶社会产生和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的总结,主要涵盖了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奴隶社会的残酷性、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重在通过教学活动,令其认识到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创造了发达的文明。鉴于学生心理的特点,本课以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为主,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实现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策略: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解决策略:通过大量的学生讨论及分组活动,解决甲骨文和历法部分的学习,鉴于学生对屈原比较了解,则采用学生自己讲故事,说历史的方法组织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解决策略:通过形象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等解决对甲骨文字型的认识。通过讨论历法的来历和作用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离骚》的成就通过教师讲述来体现。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比一比:播放小朋友朗诵的《鱼戏莲叶间》,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记录歌词。得胜者发给甲骨文图片一张。点评:对得胜者进行表扬,肯定同学们选择了恰当的材料和工具,并将汉字运用得得心应手。问题1:时间倒回先秦时代,没有纸张、没有笔墨,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来的?人们怎样记录呢?记录诗文,体会先秦诗歌的清新自然,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一开课便调动学生,为学生做好“热身运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为后面的分组活动做准备。新课教学新课教学一、文字的演变问题2:看课本41页《二里头遗址陶器符号》,想一想:这些符号在古人生活中用什么作用?将来它们可能有怎样的发展?看导言部分山东灰陶尊符号的图形演变过程,体会汉文字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来历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