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张斌一、总述•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进行了修订,以财政部令第72号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要求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一、总述•(一)事业单位性质与范围•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依法举办的营利性经营组织,必须实行独立核算,依照国家有关公司、企业等经营组织的法律、法规登记管理。一、总述•(二)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背景•1.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推进,很多改革涉及会计核算的调整,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2.2012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通过日常会计核算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的要求落到实处。•3.修订《会计准则》是财政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落实全国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一、总述•(三)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标准体系第一层会计法预算法▼▼第二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三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或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总述•(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原则•1.统驭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新《会计准则》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立了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框架,是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基础依据。•2.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挥会计基础性作用,在兼顾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体现财政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3.与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相协调,便于事业单位执行。•4.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二、主要内容讲解•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共9章49条,在维持原准则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大部分条款作了修改完善,在内容上规范包括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基本事项。二、主要内容讲解解•(一)总则•1.制定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依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2.适用范围。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3.扩大了本准则的统驭范围。新准则第三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二、主要内容讲解•(一)总则•4.首次确立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新准则首次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和会计信息使用者。•5.重新鉴定了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营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同时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的会计制度中规定。主要内容讲解•(一)总则•6.首次建立了“费用”要素。新准则考虑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明确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二、主要内容讲解•(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首次提出了六个质量要求:在对原可靠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原则要求进行重新表述和排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全面性”要求,强调“将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二、主要内容讲解•(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可靠性。•2.全面性。•3.及时性。•4.可比性。•5.相关性。•6.可理解性。二、主要内容讲解•(三)资产•资产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其中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二、主要内容讲解•(三)资产•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原准则相比,有以下变化:•1.资产划分形式不同。新准则将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将对外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原准则划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二、主要内容讲解•(三)资产•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原准则相比,有以下变化:•2.新增了“在建工程”资产类别。这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要求,为各会计制度将基建项目并入“大账”提供了依据。•3.统一了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一般原则。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二、主要内容讲解•(三)资产•4.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的要求。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新准则的这一要求,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要求,有利于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二、主要内容讲解•(四)负债•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事业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1.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2.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3.负债计量。事业单位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二、主要内容讲解•(五)净资产•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新修订的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在内容、范围上有较大的变化,为适应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改相协调,将固定基金修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并且每个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有新的变化二、主要内容讲解•(五)净资产•1.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基金的管理。在编制年初预算时,如果存在资金缺口,可以直接安排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二、主要内容讲解•2.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主要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二、主要内容讲解•3.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特点•(1)专用基金的取得有专门的规定•(2)各项专用基金规定有专门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不得互相占用、挪用•(3)专用基金的使用均属一次性消耗二、主要内容讲解•专用基金的具体管理•1、修购基金。•提取: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按照规定在相应的购置和修缮科目中各列支50%,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提取额=事业收入×提取比例+经营收入×提取比例•确定经营收入的提取比例,应充分考虑经营用固定资产的支出损耗和经营成本,参照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折算确定•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二、主要内容讲解•2、职工福利基金。按照非财政拨款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主要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和待遇的资金•提取额=非财政拨款结余×提取比例•开支范围主要有: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支出•使用时要根据结存数,做到量入为出。•对重大的职工福利支出项目要接受职工的监督。二、主要内容讲解•3、其他基金。主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基金,具体提取和设置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如:医院的医疗风险基金,专门用于支付医院购买医疗风险保险发生的支出或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赔偿的资金。•中小学的奖助学基金,即接受社会捐赠和按照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转入,用于奖励、资助学生的资金。高等学校的学生奖助基金,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的资金。•科学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二、主要内容讲解•4.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需按照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当年预算工作目标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经完成,或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得进行分配5.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非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管理非财政补助结转不能进行分配,按照规定结转下年使用非财政补助结余可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转入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新《规则》缩小了事业单位可以分配资金的基础二、主要内容讲解•(六)收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含四层含义:•第一、事业单位的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开展其他活动而取得的。•第二、事业单位的收入是依法取得的。•第三、事业单位的收入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取得的。•第四、事业单位的收入是非偿还性资金。二、主要内容讲解•(六)收入•1.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2.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3.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应当在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二、主要内容讲解•(七)支出或者费用•支出或者费用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他是与收入确定的“大收入”相配比的“大支出”概念,包括了事业单位发生的所有支出。二、主要内容讲解•(七)支出或者费用•(1)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2)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3)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4)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5)其他支出是指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经营支出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二、主要内容讲解(七)支出或者费用几点要求:(1)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应当正确归集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数;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或比例合理分摊。•(2)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3)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二、主要内容讲解•(八)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1.首次引入了财务会计报告概念。借鉴企业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新准则引入了“财务会计报告”概念,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二、主要内容讲解•(八)财务会计报告•2.财务会计报告包括的内容: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二、主要内容讲解•(八)财务会计报告•(1)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资产负债表;•(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与原准则相比,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单位某一会计年度财政补助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