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8303—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12-04-25发布2012-06-25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GB28303—201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淀粉与辛烯基琥珀酸酐经酯化,同时可能经过酶处理、糊精化、酸处理、漂白处理而得的蒸煮或预糊化食品添加剂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2技术要求2.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感官要求项目要求检验方法色泽白色至微黄色取适量样品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其色泽和状态状态粉末、薄片或颗粒2.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理化指标项目指标检验方法二氧化硫残留量/(mg/kg)≤50(谷物)10(其他)附录A中A.3总砷(以As计)/(mg/kg)≤1.0GB/T5009.11铅(Pb)/(mg/kg)≤2.0GB5009.12辛烯基琥珀酸基团,w/%≤3.0附录A中A.4GB28303—20122附录A检验方法A.1一般规定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水。分析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2、GB/T603的规定制备。本试验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A.2鉴别试验A.2.1碘染色将1g样品加入到20mL水中,配成悬浮液,滴入几滴碘液,颜色为深蓝色到棕红色。A.2.2铜还原称取2.5g样品,置于一长颈烧瓶里,加入10mL稀盐酸(0.82mol/L)和70mL水,混合均匀,回流3h,冷却。取0.5mL冷却溶液,加入5mL热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产生大量红色沉淀物。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配制,按如下步骤操作:a)溶液A:取硫酸铜晶体(CuSO4·5H2O)34.66g,晶体应无风化或吸潮迹象,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密封的容器中;b)溶液B:取酒石酸钾钠晶体(KNaC4H4O6·4H2O)173g与氢氧化钠(NaOH)50g,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耐碱腐蚀的容器中;c)溶液A和溶液B等体积混合,即得碱性酒石酸铜试液。A.3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A.3.1方法一(仲裁法)A.3.1.1试剂和材料A.3.1.1.13%过氧化氢溶液: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用水稀释到3%。在使用之前,滴加3滴甲基红指示剂并用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黄色。如果滴定过了终点,则须另行配制。A.3.1.1.20.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A.3.1.1.3氮气:推荐使用高纯度氮气,并配有流量调节,使流量保持在200mL/min±10mL/min。为了防止氧气混入氮气之中,可用氧气净化溶液如碱性焦酚收集阱。碱性焦酚收集阱的准备方法如下:在收集阱中放入4.5g焦酚,通氮气2min~3min,在收集阱内氮气保持一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将65g氢氧化钾溶于85mL水中)。注:为放热反应。A.3.1.2仪器和设备A.3.1.2.1反应装置见图A.1。GB28303—20123A——内置适配器;B——分液漏斗;C——圆底烧瓶;D——气体内接管;E——冷凝器;F——连接球;G——接收器。图A.1二氧化硫测试装置图图A.1中的装置用于在沸腾的盐酸水溶液中,选择性地将二氧化硫从样品中转移至3%过氧化氢溶液中。该装置比常规的装置更易于连接。由于3%过氧化氢溶液高度在球尖部以上,装置内的反压力是难以避免的,而部件F可以将反压力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从而减少了由于泄漏造成二氧化硫损失的可能。注:图A.1中,部件D需要配备软管连接,如果使用聚乙烯和石英管,在本程序使用前应经过预蒸煮。应按图A.1要求连接整个装置,除分液漏斗和烧瓶间的连接外,其他所有连接件的密封面应涂上一薄层活塞润滑油。所有连接件应夹合紧密,以确保分析过程中的密封性。分液漏斗B,体积应大于或等于100mL。应配备带有配备软管连接件的内置适配器A,以确保内部溶液上方保持一定的压力。(不建议使用恒压滴定漏斗,因为冷凝水可能溶有二氧化硫,会附着在漏斗内壁或管壁)。圆底烧瓶C,体积1000mL,带有3个24/40mm的锥形接口。气体内接管D应具有足够的长度,以确保引进的氮气可以达到烧瓶底部2.5cm处。冷凝器E夹套长度应为300mm。连接球F,是按图A.2要求订做的玻璃件,与50mL量桶尺寸相同。3%过氧化氢溶液放置在接收器G中,其内径为2.5cm,长度为18cm。GB28303—20124长度单位为毫米图A.2部件F结构图A.3.1.2.2滴定管使用10mL滴定管,配有溢流管和联有烧碱石棉管的软管连接,或相当的空气洗涤器装置。这样可以保证标准滴定液上方的空气中不含有二氧化碳。A.3.1.2.3冷却循环水浴冷凝器应使用冷却液进行冷却,如20%甲醇水溶液,流速应确保冷却器出口温度保持在5℃。A.3.1.3分析步骤A.3.1.3.1样品处理A.3.1.3.1.1固体样品:在食品加工器或搅拌器中加入50g样品,或相当数量的已知二氧化硫(500μg~1500μg)含量的样品,加入50mL5%的乙醇溶液,将混合物粗粉碎,用50mL5%的乙醇溶液冲洗搅拌器,不断粉碎或搅拌,直到样品可以通过接口口径为24/40mm的玻璃接口进入烧瓶(见图A.1)。A.3.1.3.1.2液体样品:将50g,或相当数量的已知二氧化硫(500μg~1500μg)含量的样品,与100mL5%的乙醇溶液混合均匀。A.3.1.3.2测定准备按照图A.1要求连接装置,烧瓶应连接功率可调的加热器。在烧瓶中加入400mL蒸馏水。关闭分液漏斗的阀门,在漏斗中加入90mL4mol/L盐酸。以200mL/min±10mL/min速度通入氮气。应同时启动冷凝器内冷却液。加入30mL经标准液标定过的3%过氧化氢溶液到接收器G中。15min后,装置和水将被彻底脱氧,装置可以进行样品测试了。A.3.1.3.3蒸馏取下分液漏斗,将样品的乙醇溶液定量加入到烧瓶中。用实验室纸巾将锥形连接处擦拭干净。在分液漏斗外部连接处涂上活塞润滑油。将分液漏斗重新安装。连接好以后,应立即恢复通过3%过氧化氢溶液的氮气流,检查连接处确保密封。分液漏斗上方的橡胶球配有阀门,应保证盐酸溶液上方有足够的压力。打开分液漏斗阀门,使盐酸溶液流入烧瓶。持续保证溶液上方有足够的压力。必要时,可暂时关闭阀门以补充压力。为防止二氧化硫流失到分液漏斗,在最后几毫升从分液漏斗中流出之前,应关闭阀门。连接电源进行加热,控制加热速度使每分钟的回流液为80滴~90滴。蒸馏1.75h后,在上述回流速度下,冷却1000mL烧瓶中的内容物。并转移接收器G中的内容物。A.3.1.3.4滴定GB28303—20125加入3滴甲基红指示剂,用标准滴定液滴定上述溶液,直到黄色终点,并保证20s内不褪色。A.3.1.4结果计算二氧化硫残留量以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w1计,数值以毫克每千克(mg/kg)表示,按公式(A.1)计算:11112100006.64mcVw………………………………(A.1)式中:64.06——二氧化硫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SO2)=64.06];V1——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c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1000——换算因子,将毫克换算为微克;m1——加到1000mL烧瓶中的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A.3.2方法二按GB/T5009.34规定的方法测定。A.4辛烯基琥珀酸基团的测定A.4.1试剂和材料A.4.1.1异丙醇。A.4.1.2异丙醇溶液:质量分数为90%。A.4.1.3盐酸-异丙醇溶液:量取21mL盐酸,置于100mL容量瓶中,小心用异丙醇稀释并定容至刻度,摇匀。A.4.1.40.1mol/L硝酸银溶液。A.4.2测定称取5g试样,精确到0.0001g,置于150mL烧杯中,用约5mL异丙醇润湿。加入盐酸-异丙醇溶液25mL,淋洗烧杯壁上的试样,磁力搅拌30min。再加入100mL90%异丙醇溶液,搅拌10min,经布氏漏斗过滤试样液,用90%异丙醇溶液淋洗滤渣至洗出液无氯离子(用0.1mol/L硝酸银溶液检验)。将滤渣移入600mL烧杯,用90%异丙醇溶液仔细淋洗布氏漏斗,洗液并入烧杯,加水至300mL,置于沸水浴中加热搅拌10min,趁热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酚酞终点。对原料淀粉做空白试验。A.4.3结果计算辛烯基琥珀酸基团的含量以质量分数w2计,数值以%表示,按公式(A.2)计算:%1001210.0022022wmcVVw………………………………(A.2)式中:V2——滴定试样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V0——滴定空白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c2——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0.210——辛烯基琥珀酸基团的毫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毫摩尔(g/mmol)[M(C12H18O3)=210];m2——待测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w0——待测样品实际测得的干燥减量,%。实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