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论证艺术教案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六国论》的论证艺术教案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六国论》的论证艺术教案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六国论》的论证艺术教案1一、学习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二、学习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三、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2、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四、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朝。五、读课文正音1、容易读错的字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2、多音字暴bào暴露pù暴晒与yǔ与其yù参与为wéi行为wèi为了燕yàn燕子yān燕国六、把握文章论证结构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七、研习课文(一)研习第一段:1、落实重要词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问题(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3、背诵第一自然段。(二)、研习第二段:1、重点词语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2、问题(1)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3)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三)、研习第三段:1、重要词句: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斯用兵之效(功效)也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2、提问:(1)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齐读本段。(四)、研习第四段:1、重要词句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2、提问:(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五)、研习第五段1、重要词句: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2、提问:(1)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八、写作特点: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3.语言生动形象(2段中的形象语言)4.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六国论》的论证艺术教案2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的思想。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教学设想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1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预习指导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2、预习提纲: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③洎()牧以镵()诛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①与()而不助五国也②()粮而景从③悉使()兵负草填之④革灭()尽之标⑤()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