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4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1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中包含法治素养的培育。从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治素养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过程中贡献一份力量。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培育20xx年,“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名字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除了名字上的变化,该课程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加了法治方面的内容,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观念,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本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培育法治素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研究。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单一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约教师的教学精力,但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再加上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为灌输式,这一模式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整堂课充满了教师的传授声,很少有学生的交流声、对答声、质疑声,尽管也会有学生的应和声,但相对来说比较被动。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创新时,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时,还应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例如:教师在教授《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便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所谓走出去,是指带领学生走到当地的司法机关,了解其工作流程,听他们讲述法律在中學生身边和法律伴其成长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走出去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还提高了其参与积极性,为将其培养成守法小公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谓“请进来”是指邀请从本校走出去的法律专业高材生或司法机关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普及法律知识,如环境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交通法、食品安全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通过专业人士讲述跟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二、丰富教材中法治方面的教学内容法治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抽象性、枯燥性等特征,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愉快。基于此,就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使该课堂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辩论会、戏剧、集体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一方面通过这种学生喜闻悦见的教学形式,来培育和发展他们的法治素养。例如:我在教学《尊重自由平等》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让学生畅谈下自己的看法。这样贴合现实生活并将德育融入其中的方法,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还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方式。三、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治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法治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其教学的落脚点不应是停留在口头和考试中,而是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受到侵害时,不再盲目使用暴力,而是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能够进行识别和远离,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学法、知法、懂法和用法的好青年。例如:在生活中,如果碰到同伴想要闯红灯时,能够及时制止;在旅游中碰到在名胜古迹上乱写乱画的行为,能进行辨别,并能从自身做起,尊法和守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生活中的法治知识,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做过或见过哪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并畅谈下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和及时引导,从而使他们讨论始终处于一个正确的方向,并及时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举的例子放入到教学资源库中,并进行展示,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法治素养。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不应盲目而行,而是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参考文献:[1]王志勇.浅谈核心素养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落实[J].基础教育参考,20182.[2]张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2xxxx年x月至xx月,为了维持家里生计,x赵春华在街头摆起了气球射击摊,游客可以通过击中气球来获得奖品,这个射击摊位每月可以给赵大妈带来xxxx多元的收入,但同样也是这个小小的摊位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xxxx年xx月xx日,赵春华被逮捕。判决书显示,涉案的x只枪支,经x市公安局鉴定,其中有x只为正常发射、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同年xx月xx日,x市x区法院一审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赵春华x年半有期徒刑。判决结果公示后网上一片哗然,大部分网友认为射气球这种游戏经常出现在游乐场、集市、公园等地,大多数人都见过、甚至玩过,判处x年半的有期徒刑实在是量刑过重。表面上看,这些人的理由很合理、恰当,而且这位赵大妈是一个底层百姓,以摆摊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如此判定实在过于违背情理。但这些喊冤的声音,实质上是人们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较低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当笔者将案件呈现给学生进行讨论并询问其对判决结果的看法时,令人震惊的是,xx%的学生认为判决结果太重,“赵大妈实在是太可怜了”,只有几位学生的想法较为理性。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素养较低的问题。一、中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1.法律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是人们法律知识(法律认知)是否内化的直接体现,而用法能力指的是教育个体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即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是违背法律不能做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我们拥有哪些合法权利?相应的又需要承担哪些义务?较高的法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受教育者要在学习中不断累积、提升,以适应各种法律问题。学生对日常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交通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较为熟悉,对违反法律的严重性也很清楚,但学生对“摆摊射气球案”判决结果的评价,体现了当下学生法律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很多学生觉得大妈有点冤枉,因为她没有犯罪主观意识,也没有造成客观伤害,这种摆摊在生活中太常见了。但是,法律就是法律,规则就是规则,它是冰冷的,是众生平等、一视同仁的,只要触及法律的底线,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惩罚。无论你是声名显赫的高官显贵,还是为生活奔波的底层百姓,都要对法律和规则怀有敬畏之心。法律观念的薄弱和规则意识的匮乏使大部分学生对“摆摊射气球案”认识不到位。2.尊法意识不坚定,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限度的法律。相较于法律观念,法律敬畏是更高的意识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体在精神层面对法律的尊重与认同,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尊法守法,依法办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遵从。在“摆摊射气球案”引起轩然大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被社会舆论所干扰,认为对赵大妈的量刑过重,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底层人民的不公正。事实上,“摆摊射气球案”的判决本身是一起完全遵守相关枪支法律规定,符合事实根据的法律裁决,这样一起完全正常的司法判定,却被社会舆论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案件。由此可见,当下部分学生缺失法律信仰,缺少基本的法治思维,容易被社会舆论所绑架,法律理想不够坚定。3.法律评价能力薄弱,法治意识低下法律评价是法律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建立在法律遵从和法律认知的基础上,是法律意识中更稳定、更多表达理性认识的部分,也是法律观念的最高层别。法律评价是教育对象基于法律遵从和法律认知在社会活动中不断累积、提升的结果,只有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对各类社会现象和法律事件做出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弥合“道德”与“法律”的张力,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培育目标。“摆摊射气球案”本身是一个较好的法治教育案例,但由于学生的法律评价能力较为薄弱,法治意识较差,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声音时,学生不能从理性的视角去看待法律问题、了解此案的详细过程以及涉及的法律章程,容易轻信网络上煽动性的报道,进而随波逐流,产生情绪性的宣泄和指责。借助学生对此案的价值判断,教师或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当下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缺失问题。二、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之思“摆摊射气球案”引起社会民众的讨论,众多网友认为这是一件“冤假错案”,如此反应应该引起教师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思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实现法律知识传授的最大化,真正地把每一位教育对象培养成尊法、守法,具有较高法律认知、法律评价和用法能力的青少年,使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这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最大的心愿。1深挖案例,提高法律认知法律认知是法律观念是否内化的直接表征,法治素养的塑造应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法律意识为基石。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法治素质,才能真正做到维护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中的法律事件和问题。深挖案例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对案件的解读,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将理论性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治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为心,达到知行合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案例选择,需紧扣教学目标。法治案例作为培育法治素养的载体,必须与实际学情相契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案例时,教师要结合本班级甚至是本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全面分析案例与教学内容是否匹配,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保障生活”这一内容时,笔者选择了“摆摊射气球案”这一经典案例,师生共同探讨“判决结果是否正当合理”,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法律判断能力。事实上,只有挖掘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且具有较高代表性的案件,才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案例体悟,需紧扣身边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现实生活在自主探究、自我体悟的过程中,感知法律知识、感悟法律内涵。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各类矛盾、冲突,不仅涉及友情、爱情等道德知识,还包含法律的协调。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紧扣身边生活,把法治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法律思维和用法能力的培养。2.整合教材,涵养法律价值以教材为根本,以精神为导向,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教学情境:如“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教师要整合教材,深入挖掘与教育目标相契合的教育内容,发挥课本对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成为维护法律、尊重法律的守卫者。首先,教师要基于教材,抓住法治教育的培育点。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内容,为学生进行教材解读、知识解读。例如,在讲解“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厘清“法律的特征”这一重点,笔者将课本xx~xx页上的“运用你的经验”及“探究与分享”进行了整合。第一:“说一说”,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说一说你对法律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法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二:“比一比”,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境,从产生方式、调整对象、实施手段三个方面,比较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的不同,进而得出法律的特征之一,它是由国家制订和认可的。第三:“看一看”,观看视频“摆摊射气球案”和“天网行动”,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以上三点充分对教材已有内容进行了解读和整合,实践证明,学生能通过这三个板块内容较好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