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会计学学科导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学科导论目录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二.会计学代表人物三.近几年会计学院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早期的会计(单式簿记)2、复式簿记3、工业革命4、会计分化5、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迁6、我国会计发展1.早期的会计(单式簿记)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会计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反映经济业务的某些计算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一些具有现代色彩的会计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希腊和罗马时代。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世界上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就出现了专职会计。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的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就出现了“会计”一词,并设有专门核算周王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定期对宫廷的收入支出实行“岁计”、“月会”。我国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清册”。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本期结存,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计算方法,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早期主要标志:是以实物计量为主逐渐过渡到实物与货币相结合计量的形式,记录方法由文字叙述式过渡到单式记账法并得到广泛运用。2.复式簿记尽管早期的会计概念已经孕育了现代会计思想,但仍不足以形成现代会计。会计学家们认为,现代会计始于15世纪的复式簿记,换言之,复式簿记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复式簿记诞生在地中海沿岸,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11至13世纪,十字军东征战争使意大利沿海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联络中心;航海业的发展为海上贸易创造了条件;商业贸易对资本的需求推动了借贷活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因此,复式簿记首先在地中海沿岸诞生了。复式簿记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传教士卢卡-帕乔利在《数学大全》的《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分册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复式簿记的科学性,为推动复式簿记在欧洲以及全世界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世界会计史学家认为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这本著作的出版业标志着近代簿记的开始。著名诗人哥德赞颂复式簿记称:复式簿记乃人类智慧之绝妙创造。复式簿记的目的:在于向业主提供有关资产、负债情况的信息;不仅反映企业经营业务情况,也反映业主个人的业务,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假设尚未出现;同时,会计还缺乏统一而稳定的货币计量单位。3.工业革命复式簿记产生以后,从15世纪到18世纪是会计发展的停滞时期。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商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中心从意大利向英、法等国转移,复式簿记也从意大利传播到整个欧洲。这一时期,会计核算以内部管理为主要目的,很少向外提供信息;会计的内容主要是个体、合伙经营的商业业务,不需要复杂的会计技术;会计期间假设得以形成,有的企业按年度计算损益。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会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直到19世纪后期,发生在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商活动的发展。制造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逐渐提高,正确分摊费用和计算成本成为会计中的重要内容,成本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会计的目的:仍然以内部管理为主;会计的内容从商业活动业务为主转向工业业务为主;持续经营假设得以形成,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得以建立;在会计实践中,不仅重视资产负债表,而且也重视损益表。4.会计分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司制企业下“两权”分离以及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不同信息需求,传统会计被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着重通过提供财务报表来满足外部利益关系人的需要,是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外部会计”。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即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相关信息,是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内部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和联系: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联糸(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源”,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依赖于“受托责任”。当今社会“受托责任”无处不在,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受托责任”。财务会计侧重于企业外部“受托责任”;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受托责任”。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一种“受托责任”。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区别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由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为:(1).财务会计侧重于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而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2).财务会计强调过去,而管理会计则强调未来;(3).财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原则的制约,而管理会计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制约。管理会计主要考虑经营管理决策的成本效益与行为问题;(4).财务会计以某一会计主体为核心,而管理会计强调责任单位,根据需要可将一个部门或一条生产线作为主体,甚至可将一个人作为主体;(5).财务会计是一种强制性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按有关规定定期提供财务报表,而管理会计则是非强制性信息系统,根据决策的需要而提供相关信息;(6).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与财务会计相比,它更多地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如管理学、统计学、决策科学、行为科学等。5.会计准则的发展根据会计准则的权威性的形成及其影响面大小,可将会计准则的发展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国际化时期的四个发展阶段。在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美国起着决定性推动作用,我们以美国为主要对象介绍会计准则发展。。(1)会计准则的初创期(1939~1959)美国1933年颁布《证券法》,1934年颁布《证券交易法》,按《证券交易法》规定1934年成立证券交易委员(SEC),SEC有权制定统一会计规则,但经过争论,最终确定授权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制定会计准则,设立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从1939~1959年20年时间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共发布了51分《会计研究公报》(ARB)。(2)会计准则的成长期(1959-1973)AICPA于1959年取消了CAP,成立了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专门研究会计准则,以加速制定和发展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进程。同时,为了从理论上支持APB,又成立了会计研究部(ARD)。ARD先后发布了15号“会计研究公告”。APB在存续期间陆续发布了31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和4份《会计原则委员会说明书》。(3)会计准则的成熟期(1973~20世纪90年代初)AICPA于1973年改组了APB,成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会计准则。FASB自1973年成立至今,共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7号和相关解释及技术报告。从1976年起先后发表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勾画出了现代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4).会计准则国际化----IASC、IASB1973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爱尔兰和美国的16个职业会计团体发起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其宗旨是要制定和发布为各国、各地区所承认并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促进国际会计的协调。其成员已发展到包括104个国家的143个会计职业组织。IASC已发布了39号国际会计准则,并公布了一系列“征求意见稿”。经过IASC的努力,国际会计准则日益完善并得到各国会计界的支持与认我国也于1998年5月正式加入IASC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张为国教授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担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这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代表亚洲和新兴市场的第二位理事,也是该理事会首位来自中国的理事。2001年,根据会计国际协调工作的需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正式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会计准则国际趋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刮起了改革风潮,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03年7月,SEC发布了《关于在美国建立以原则导向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报告,明确要求FASB对美国会计体系加以治理。一是要求重视和改进概念框架;二是要求对公认会计准则做出重新界定;三是要求继续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2006年,FASB和IASB签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趋同的谅解备忘录;2008年双方更新了2006年签订的备忘录。2009年11月5日,IASB和FASB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双方推进会计准则趋同的决心,并公布了共同认可的趋同目标、价值观和原则,以及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完成的各主要趋同项目的详细里程碑。6.我国会计的发展在我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会计明显具有前苏联会计模式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在会计上引进了前苏联的统一会计制度模式。即实行了一套按部门和行业特点来制定的会计制度。改革开放后,为了实现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1985年1月21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进入了法制化新时期。随着经济和会计工作的发展,为保证会计更好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我国对《会计法》进行了两次修订,2000年7月1日,第二次修订后的《会计法》正式实施。1992-1993年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我国从1997年开始陆续发布了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部于2000年、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取消了过去长期采用的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至此,我国制度与准则并存的会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随着会计的国际化,我国会计改革思路也由建立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为主转变为以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主。财务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立足国情,国际趋同。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1).基本会计准则(1个)(2).具体会计准则(38个)(3).具体会计准则解释与应用二.会计学代表人物(一)西方会计史著名人物(二)我国现代会计史代表人物(一)西方会计史著名人物1、卢卡•帕乔利—现代会计学之父卢卡•帕乔利:1445年出生于意大利代表作:《算术、几何与比例的概要》主要贡献:(1)、使借贷抽象为规范化的记账标号,这是会计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突破。(2)、确定了建立平衡关系的原则,揭示了与平衡试算、测试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借贷平衡试算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从而奠定了复式簿记理论体系的基础(3)、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簿记准则,推动了当时公司会计及其跨国公司会计的发展。(4)、解决了簿记原理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簿记的地位与作用、账户的设置与账户体系,定期结算与转账关系的确定,以及现金管理之重要性及其方法等等。(一)西方会计史著名人物2、A•C•利特尔顿利特尔顿于1886年12月4日出生于美国,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铁路管理专业。1915年,利特尔顿受邀回母校任教,讲授会计学课程,1918年和1931年,他又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19年获得注册会计师执照。他在专业学术领域里非常活跃,先后在美国会计学会(AAA)担任副会长、研究部主任和会长,并于1943年至1947年间,担任《会计评论》的主编。与此同时,他还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担任了会计程序委员会成员和会计史专业委员会成员等职务。代表作:《会计理论结构》、《20世纪以前的会计发展》等等。贡献:(1)阐述了“收益重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