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沈阳市虹桥中学九年级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沈阳市虹桥中学九年级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出题人:庆志红审题人:崔国英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摧.残(cuī)伶俐.(líng)默契.(qiè)前扑.后继(pū)B.诓.骗(kuāng)积攒.(zǎn)恭维.(wéi)走投.无路(tóu)C.抽噎.(yè)宰.相(zǎi)恍惚.(hū)根深缔.固(dì)D.肓.从(máng)豢.养(huàn)汲.取(jī)神采.奕奕(cǎi)2.依次填入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焦躁的心下来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人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的那个自己。A.平息百思不解思考期待B.平静大惑不解追问期望C.平息大惑不解思考期望D.平静百思不解追问期待3.选出文学常识与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A..《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上老君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B.《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国王和大臣们都很贪婪、残忍,而且野心勃勃,党派之争互相倾轧,与邻国战火不断。C.《水浒传》中描写武松的情节有“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D.鲁迅原名周树人,我们学了他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社戏》。4.选出语法表述正确的一项。()(3分)①一个民族应该有值得回顾的辉煌历史,它会稳定和提升现在的现实生活。②人们通过对先人所经历的艰苦磨练和取得的辉煌成果的回忆,来升华和照亮现在的生活。③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④这种经验财富,如果得到巧妙的运用就会导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如果滥用或误用,就会导致空想、迷惑和失败。A.“一个”是数量词,“它”是代词,“辉煌成果”是主谓短语。B.句③的主语是“民族”,谓语是动词“是”。C.句④是个病句,应把“导致”改为“促进”。D.画线句①是一个假设复句。5.诗文默写填空。(5分)(1),下者飘转沉塘坳。(2)晴川历历汉阳树,。(3)白头搔更短,。(4)蓬山此去无多路,。(5),郁郁青青。二、阅读理解(55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3分)【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暫凭杯酒长精神。【乙】忆江上吴处士贾岛闽国扬帆去,蟾蜍①亏复圆。秋风生渭水②,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③殊未返,消息海云端。【注释】①蟾蜍:即蛤蟆。神话传说中月宫里有蟾蜍,所以这里用它指代月亮。②渭水: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③兰桡:小舟的美称。6.选出对上面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B.《忆江上吴处土》先叙与朋友离别情景,再回忆昔日聚会之乐,最后从回忆到现实,写对朋友的一片思念之情,行文曲折而笔势流畅。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用“烂柯人”这个典故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忆江上吴处士》首联中的“蟾蜍亏复圆”句,既表示友人离开已经很长时间了,又暗含怀念之意。D.两首诗都表达友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的情谊,既真挚又旷达,情景交融,不同的是甲诗属于酬答诗,乙诗是借景抒情的抒情佳品。(二)阅读选文,完成第7-10题。(14分)【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乙】已乃○1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2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③浊而流清,岂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④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选自《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注释】①已乃:已经建成之后。柳宗元在永州任职数年之后,新任永州刺史韦宙刚到任,组织人力在城内的一处荒地开挖池沼建起了一座园林,柳宗元为这座园林写了这篇记文。后文的“公”指韦使君韦宙。②择:应作“释”,舍弃。③蠲(juān):免除,除去。④晓:应作“饶”,富裕。7.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已乃延.客入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见公之作./属予作.文以记之C.公之因土而得胜./射者中,弈者胜.D.岂不欲家抚而.户晓/杂然而.前陈者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公之蠲浊而流清,岂欲废贪而立廉?(2)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1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1)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甲)文表现了滁州人怎样的生活状况(2分)(2)试比较[甲】【乙)两文作者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2分)【甲]文写作目的:【乙】文写作目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1-12题。(5分)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教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就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色、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看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1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3分)(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20分)母爱的另一种奇迹①小时候,他很怕母亲,因为每次说谎,母亲都知道。起初的时候,他以为是自己的谎话说得不够好,可是即使编得再完美的谎言,也会被母亲像从米里挑虫子一样挑出。②有时他会想,可能母亲去了解了情况,才知道自己撒谎。可是有一次,母亲在家里睡觉,他在一边看书。过了一会儿,见母亲睡得很沉,便偷偷溜到野地里玩儿,估摸着母亲快醒了,才回到家。刚捧起书没一会儿,母亲就睁开了眼睛,把他叫到身前,问:“我睡觉的时候你都干什么了?”他极镇定地说一直在看书,母亲的脸一下子沉下来:“又撒谎,说,去哪儿玩了?”他当时很惊恐,下意识地退后了几步,说:“你是妖怪!”③母亲一愣,他说:“你都睡着了还知道我出去?”母亲笑着说:“你要是承认自己撒谎,我就告诉你我是怎么知道的!”他老老实实地承认了,然后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母亲说:“很简单的事,你每次撒谎的时候,右手的拇指就会压在食指上!”他仔细想了一下,似乎自己真有这个毛病,心里挺高兴,相信了母亲不是妖怪。不过以后他撒谎的时候就少了,因为在母亲的突然袭击下,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右手的动作。④后来,他长大后,在远离母亲的一个城市里工作,一直想接母亲过来,可是母亲习惯了原来的生活环境,总也不肯去。他于是给母亲买了台电脑,让母亲在家里上网。有时候,晚上他会和母亲视频聊天,有一回母亲问他的女朋友处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结婚等,他说处得很好,还年轻,先不急结婚。忽然他见母亲的脸上又现出当年的神情,母亲说:“你还敢和我撒谎,说说吧,是什么时候和女朋友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