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火的调查报告范本甘肃社火的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种类繁多,有20多种,仅目前没有失传的就有踩高跷、游旱船、地蹦子、舞龙灯、舞狮子、竹马子、顶灯舞、桶子舞、大头和尚、太平车、太平鼓、二鬼打架、铁芯子、单杠桥、打节鞭、皮褂子(野火会)、耍牦牛、打熊舞、跑驴、喇嘛舞等。其中踩高跷、游旱船、地蹦子等在甘肃市肃州区一带很常见,也很特别,深受群众喜爱。首先是高跷,所有参加表演的人员都必须依照戏剧脸谱扮相,浓妆艳抹,身着戏服登场,脚上绑着1米多高的木棍,随着铿镪有力的`锣鼓声有节奏地变换着不同的队形和花样,人物内容丰富,有《铡美案》、《苏三起解》、《杨家将》、《三国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还有工人、农民、学生、商人等角色。游旱船的旱船道具通常为长2.5米,宽0.6米的船形木架,上有船楼装置,下用白布或纱绸围裹,船中坐花姑,小旦打扮,手扶船楼柱以步行代船前驶;赶船人为一老艄公,老生打扮,手持木桨,头戴凉帽,表演时做划桨动作,与花姑配合,边行边舞,表演传说中尼姑陈妙常追赶书生潘安的故事。地蹦子。甘肃肃州区分为泉水片(肃州区泉湖乡、银达镇、三墩镇、铧尖乡,即用泉水浇灌田地的地区)和洪水片(肃州区金佛寺镇、东洞乡、清水镇,即用山上雪水浇灌田地的地区)两大类。泉水片的“地蹦子”装扮比较简单:由四个鼓子(青年男子)、四个拉花(青年女子)、四个和尚(少年儿童)、一个膏药匠(老者)、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18人组成。洪水片的“地蹦子”除泉水片的“地蹦子”装扮的人物外,再加一个春官,两个皂隶,两个中军官,四个棒槌娃,四个竹马子,还有装扮八仙过海的人物,角色少时26人,多时达40余人。“地蹦子”花样比较繁多,有20多种。可以考证和目前还在表演的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四门焚香、四门斗地、四门拧钻、太子游四门、拜四门、王福梅花、八卦篡丁、九连环、十枝梅、蛇抱九蛋、黑虎掏心、八角茴香、九千葫芦、盘肠儿、蒜瓣子、龙摆尾、蛇脱皮、剪子股、目扎墙、虎豹头、云转子、卷心子、白马分鬃、霸王观阵等。此外,还有音乐器材的选择和表演时间的长短。甘肃社火的主要乐器是大鼓、铜锣、铜叉、小铙和花锣(拉花手中的小锣)。这几种简单的乐器演奏出了西北人民豪放、刚健、勤劳、勇敢、睿智的精神风貌。社火队的表演时间由各自不同的花样搭配和组合来决定时间的长短,最短的有20分钟,最长的有1至3个小时不等。“地蹦子”中的傻公子、丑婆子和大头和尚,这三个人物常常带来一些诙谐、幽默的逗笑。当表演开始时,傻公子衣衫不整,相公帽歪戴,一手执纸扇,故作文雅;一手却斜提半边衣襟,斜腰裂胯扭动着,带着一幅痴笑随着锣鼓声不停地向观众挤眉弄眼。一旁的丑婆子满脸粉、双眼凹陷,一张干瘪的大嘴涂得鲜红,嘴角边醒目的黑痣一笑仿佛就要爬上面颊,耳边还插着一朵大红花,左手拿着红丝帕,右手拿着约有2尺长的烟斗,不时扭捏做态。随行其后的大头和尚,手执浮尘不时轻轻向周围的观众扫打着。当锣鼓声急促时,他们三个人似乎在不停地问询、争吵着,鼓声一停,大头和尚很大度地一扬浮尘而去,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即刻烟消云散,人群中顿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