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会计制度设计原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会计制度设计邱泽新2014年行有制思无涯我们是法律的奴隶,所以我们能自由。(塔利尤斯.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古罗马律师和作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参考文献1.郭道扬著.2004.会计史研究(第二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郭道扬.2013.会计制度全球性变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63.郭道扬.2002.论两大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会计研究,8.94.郭道扬.2004.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会计研究,25.郭道扬.2005.论统一会计制度.会计研究,16.许家林.2008.会计法规变迁与产权保护机制演进.会计研究,107.赵友良著.1996.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8.谢德仁著.2001.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郭永清著.2003.新中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变迁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0.刘燕著.2009.会计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邱本.1996.规则与自由.社会科学战线,4第一章会计制度设计导论第一节会计制度一、制度(一)制度之“是”《现代汉语词典》对制度的解释第一,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第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辞海》对制度的解说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经济学界制度是一个共享信念体系。凡勃伦:制度为一般的、确定的思想习惯,流行的精神态度。凡勃伦:1964.《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青木昌彦: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制度是规范、信念、组织等系列集合。青木昌彦.2001.《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制度之根基和内核是一个社会之精神,制度之思想、理念为人们之共同认知、认同和接受。制度是行为规则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诺斯.厉以平译.2005.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我国经济学家张曙光、韦森、张旭昆、汪丁丁、周其仁、周业安、聂辉华、杨瑞龙等汪丁丁汉语的“制”与“度”两字有不同的含义。“制”指外在的规约、束缚和局限,“度”指内守中庸之节,因此,汉语的制度包含了从“内”与“外”两方面对行为的规约。也就是说,汉语的制度,既包括外在的正式制度,也包括内在的道德约束。哲学界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制度”第一,制度是社会基本结构的规范化形式第二,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第三,制度是利益关系的对象化(制度蕴含利益)(二)制度之“态”制度之态,是指制度的样态、类型。1.按制度的内容分制度可分为习惯、习俗、惯例、道德、法律等。(1)习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是个人行为的一种状态或结果,是一种惯行。韦森.2000.习俗的本质与生发探源中国社会科学,5习惯,定义为所有在正式规则无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作用的惯例或作为“标准”的行为。卢现祥.2003.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习惯是指与经济事项处理密切相关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风尚,它须得共同的与自觉的遵守。郭道扬.2004.会计史研究(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习惯是人们在行为中所普遍遵守的自发形成的惯常定式、规范,具有无形的强制力。(2)习俗《现代汉语词典》对习俗的解释:习俗:习惯和风俗。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马克斯.韦伯习俗为一种典型的一致性行动,是被社会社群大部分成员认同并在特定的重复出现的境势中规约人们行为的常规性。《经济与社会》(3)惯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第一,一向的做法;常规。第二,司法上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过去曾经施行、可以仿照办理的做法或事实。惯例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非正式的无言的契约,对大部分人有着宽松的约束力,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家遵守的一个共同规则。(4)伦理与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伦理是指应然规范;道德是指实然规范。品质、品行、人格(智慧力、意识力、道德力)。(5)法律制度由专门立法机构制定颁布,并由专门强制机构、执行机制对其实施予以保障的规则。2.按制度起源分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1)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习惯、习俗、职业道德规范(行业协会制定)(2)外在制度是由统治共同体的政治权力自上而下地设计出来的、强加于社会并付诸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3.按制度的实施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1)正式制度是指人为创制的一系列行为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门法律国务院条例(法规)部门规章(2)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代代相传的价值观、伦理观、传统文化精神等。天人相合、贵和尚中、诚信等。从历史来看,在正式制度设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制度也只占整个制度的很少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是经验演化而来,自生自发秩序;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设计的,人造秩序。正式制度可以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却是长期的过程。正式制度是可移植的;而非正式制度由于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其移植性就较差。正式制度要求清晰性,能够清楚地区分合规行为和违规行为;正式制度的维持成本要高于非正式制度。(三)制度之“用”1.自由与约束相合制度为自由划定边界,意味着约束。制度是一种约束,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制度是对权利、自由的保障。人类有限理性,制度不可能对人们能做什么作出清晰的、全面的规定,只要制度未禁止的就可以做,即法无明禁即自由。2.效率与公正相合效率的内涵是时间。制度具有协调和信任、防止和化解冲突,保护产权、人权,节约交易费用。制度蕴涵利益,制度的确定过程实质上界定权利与义务的过程。权利与义务要公正安排。3、稳定与变革相合制度的基本导向是保持交往关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未来可预见性,及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预期。(秩序)“势易时移,法亦变矣”。制度需要“求变”。(四)制度之“变”制度之变,是指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简单地说制度之变是一种行为规则的替代、转换过程。1.制度变迁的动力(1)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制度,改造人的思想。(2)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利益冲突(社会冲突)利益冲突,是指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争取利益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是人们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抗性的互动过程。利益冲突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冲突,即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社会制度既是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机制,同时也是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社会根源。由社会制度安排决定的人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机制的不合理、不公正,必然引起人们之间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直接源于社会制度安排的缺陷,因此,利益冲突是社会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事件立法2003年初非典型性肺炎爆发2003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3月孙志刚在广州收容遣返人员救治站非正常死亡2003年6月,国务院废除《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8年9月8日甘肃岷县发现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三聚氰胺事件爆发2008年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停止食品业国家免检制度。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11月13日成都女子唐福珍为阻止政府拆迁自焚2010年1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县校车事故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2.制度变迁的方式制度变迁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创立制度、变更制度时所采取的形式。(1)从制度变迁的时间和速度来划分,渐进式变迁和突进式变迁。渐进式变迁,是指变迁过程相对平稳、新旧制度之间衔接轨迹平滑、不易引起较大社会震荡的变迁方式。从启动变迁到完成变迁需要的时间可能较长。这种类型的制度变迁具有“渐进式、体制外、增量型”等特点。突进式变迁,也称为“激进式变迁”或“革命式变迁”,它是指不顾现有关系的协调、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废除或破坏旧的制度,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制度的制定和确立过程的变迁方式。是以“突变式、体制内、存量型”等为特征。比喻为“休克疗法”(2)从制度变迁的范围来划分为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局部的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独立于其他方面或其他层次的制度而变革。整体变迁,是指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全方位变迁。(3)从制度变迁的“需求——供给”模型来划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特点:第一,自发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有关群体或个人对制度不均衡所做的自发性反应,自发性反应的诱因是潜在利润的存在。制度变迁过程就是潜在利润的内在化过程。第二,盈利性。即只有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预期成本时,有关群体才会推动制度变迁。第三,渐进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特点:第一,被动性。制度创新计划都是由政府来设计和提出,基层组织或群体只是接受者。第二,政府利益和基层组织或群体利益的非一致性。只要统治者的预期收益高于他强制推行制度变迁的预期费用,他将采取行动来消除制度不均衡。如果制度变迁会降低统治者可获得的效用或威胁到统治者的生存,那么国家可能仍然会维持某种无效率的不均衡。第三,新制度的推广和实施不必经过试点和实验,直接自上而下、全方位地推进,强调短时间完成变革,因而具有激进性和外生性。3.制度变迁的规律(1)制度改良与制度革命相统一的规律制度改良是指在原有制度框架内,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自我变革与完善。制度革命就是对现有制度的彻底改变。革命是指国体、政体的根本改变。(2)自然演进与理性建构相统一的规律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是指制度变迁主要不是靠人为的有意识设计而完成的,而是随着历史过程的自然演化自发完成的。理性建构,是指制度变迁主要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社会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与理性建构之间不仅存在着历史的纵向的递进关系,而且还存在着现实的横向的交错关系(3)现代社会制度变迁的全球化与国家化相统一规律社会制度变迁的全球化源于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世界性,从而引发全球性社会问题。社会制度在不同国家之间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趋同的性质和趋势。一是全球性“普遍制度”的形成;二是不同国家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性等。制度的国家化是由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决定一国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既是全球性普遍制度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现代品质的制度模式不断发展和形成、建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二、会计制度(一)会计制度之“是”会计制度“系指调整经济关系中有关的各种会计法制规范的总称,一般而言它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仅包括会计与审计,同时还涉及到财政与财务制度。郭道扬.2004.会计史研究(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外在制度大会计观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