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交流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交流材料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想、观点和知识的教育”。推进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既是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一、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内涵1.一体化建设的主体。明确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体,能够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主体不明、责任推诿的现象,从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单一学段内部来看,学校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职责的主体有很多。首先,教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第一主体,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其次,学校主要领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调整布局,他们是否具备政治意识、教育意识和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一体化建设工作是否能走深走实。再次,学校各职能部门也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只有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够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概而言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从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看,建设的关键在于避免各学段脱节、各自为战,促进各主体相互协作、彼此配合,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学校在一体化建设中要打通校内外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政府部门要发挥牵头和组织功能,担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主体责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中,不仅要发挥教育部门的作用,还要发挥多部门协同优势,为一体化建设保驾护航。另外,还要善用社会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主体的职能,推动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生动结合。2.一体化建设的客体。教育客体是相对于教育主体而言的,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学生是一体化建设的应然客体,但一体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应把握好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关系。马克思表示,“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按照这一观点,客体和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是不断转化的,每个参与者同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强化国家观念,激发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学生是一体化建设的应然客体。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和发挥客体的主体性并不矛盾,因为“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只是发挥作为具有主体性的客体的主体性作用”。考虑到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教育客体具有认知基础、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实践能力的差别,所以要善于把握阶段性教育规律,构建科学的纵向教育引领机制。通过接力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育者自身也是被教育者,表现出教育主体的客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理论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尚有诸多理论问题未达成一致,交叉学科研究还有待深入;在实践层面,只有少数高校率先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索。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还没有统编教材,课程目前主要在民族高校开设;在基础教育阶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供初中使用)》(戢广南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22年投入使用;在学前教育阶段,相关教育工作缺少明确的制度依据。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现状来看,多数教育主体在概念把握、案例使用、理论基础、学科背景、教学经验等方面离理想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一体化建设需要。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学懂弄通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3.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所处的时代方位、所在的共同体发展进步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立德树人是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因此,要通过一体化建设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纵向层层递进、横向密切配合,凸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原则,进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通过一体化建设,避免教育系统内部出现内容重复、拔苗助长、前后脱节、相互冲突等现象,对教育工作进行总体统筹、分步实施,使其发展符合客观规律。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是整体化与部分化、抽象化和具体化、一体化和阶段化的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兼顾学段教育目标相统一,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要求。大中小幼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是上述一体化目的的阶段性目标。具体而言,在幼儿教育阶段应注重引导幼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初步形成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基础。在小学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进一步引导学生知晓关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常识,不断夯实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初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教育阶段应注重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其真知真信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追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在高中教育阶段应注重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探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使其自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学教育阶段应注重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足见,要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并遵照不同时期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具体设定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二、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建设路径1.基于各学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殊性,构建由上而下的一体化建设路径。当前,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缺少跨学段的纵向交流沟通。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发挥各学段育人优势,打通学段壁垒,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此可见,高校在一体化建设之中扮演引领者、推动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学校在一体化建设之中扮演参与者、共建者和配合者的角色。第一,高校要强化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使命担当。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加强认识,发挥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二是要运用好高校资源优势,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提供学科支撑,开展师资培训、集体备课活动,夯实课程建设基础。三是要注重把握好影响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推动高校教育资源下沉,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主渠道,配合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有机衔接。第二,中小幼阶段要接力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发挥阶段性育人优势。比如,小班授课更适合组织讨论式、辩论式、沉浸式的教育方式方法,能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前期基础。此外,中小幼阶段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情况更加熟悉,能更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为高校开展相关理论研究节省时间精力,为持续实施教育、提高教育针对性积累工作经验。2.基于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构建由内而外的一体化建设路径。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构建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形成横向教育合力,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第一,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年来,国家民委直属六所高校已面向全体本预科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并开展了大量实践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各高校要借鉴这些经验,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时,各门思政课程要重点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其他课程注重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不断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第二,不断汇聚学校内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合力。学校必须要统筹校内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为内核,让课程建设成为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引擎。学校领导层面要加强总体规划和指导监督,形成党的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此外,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青年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第三,善用“大思政课”,推进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有机结合,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注重“开门办教育”,发挥好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积极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组织推进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充分挖掘本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课堂,不断丰富学校教育资源。注重发挥教育客体的能动性,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促使教育客体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3.基于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的要求,构建由表及里的一体化建设路径。在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遵循不同学段教育客体的成长规律,充分挖掘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强化价值引领,不断增强教育客体的“四个自信”。第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的要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为此,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其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从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大家日用而不觉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一是注重日常化教育。实行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编寝、混合编组,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学生在认知、情感、认同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注重具体化教育。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行为特点为出发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体化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教育元素,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比如通过组织“讲好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