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市场调差报告引导语:网友分享的“专业市场市场调差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一、义乌市概况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东邻东阳市,南接永康市、武义县,西连金东区、兰溪市,北接浦江县和绍兴的诸暨市。婺州八县皆通义乌,至浙江省省会杭州百余公里。义乌市1988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辖8镇5街道,本地户籍人口75万人,外来暂住人口130余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走出了一条以商贸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从传统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2013,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9亿元,三大产业发展比重:2.5:40.5:57.0。市级财政总收入109.7亿元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6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962元,福布斯2013中国十大最富有县级市义乌排名首位。二、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历程及特点(一)发展历程。义乌小商品市场自1982年创办30多年以来,历经五次搬迁,九次扩建,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室内市场-商场式市场”的跨越,从发展过程看大致可分为五代市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与创建阶段(1978-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抓住了义乌“鸡毛换糖”的商品意识,奠定了义乌市场发展的先发优势,大致经历了两代市场更替,1982年开放的湖清门、廿三里两个第一代市场是义乌市场的雏形,1984年建成的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实现了由“马路市场”向“以场为市”的转变。二是形成与发展阶段(1986-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抓住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短缺机遇,在经历前期萌芽发展后,义乌市场场地规模、摊位总数、商品种类、年交易额得到稳步发展,市场扩张、流通业发展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抓住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国内贸易,构建国内商品流通网络,市场总体功能逐步健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开始逐步超越其他市场,形成了“买全国货、卖全国货”格局。四是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抓住了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市场国际化进程,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义乌市场开始步入国际化的新阶段。(二)发展特点。通过多年培育发展,义乌市场流通业态不断创新,结构功能日趋完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商品流通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是市场体系更趋健全。义乌市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商品市场,由国际商贸城和篁园市场组成,经营面积350余万平方米,商位5.4万个。第二层次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目前投入运营的一期市场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主要布局原材料、机械设备、新型材料等行业。第三层次为专业市场,主要有农贸城、果品市场、副食品市场、物资市场、通信市场、家电市场等。二是市场集聚功能不断增强。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成为中国制造链接全球市场的重要门户。目前,市场汇集了20万余家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的180万种商品,拥有各类品牌总经销、总代理1万多家,设立了福建、新疆、安徽、四川等一批区域特色商品馆。三是市场国际化程度明显加快。市场外向度达60%以上,商品出口到219个国家和地区,日均出口1700标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有境外企业代表处近5300家。设立了进口商品馆,引进了83个国家近5万种商品入场经营。2013年全市实现外贸出口1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3%;其中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133.5亿美元;海关监管小商品出口78.2万标箱,同比增长19.5%;入境外商超过40万人次。四是业态和功能加速创新。义乌市场组织形态已从简陋的集贸市场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新一代市场,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三现”交易,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行业话语权进一步强化。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态势强劲,网商队伍发展迅速,第三方平台如义乌购等加速集聚,虚拟与实体市场互动效应更为凸显。目前,全市集聚了6万家网商、100多家第三方平台企业,年快递业务量居全国第六位,年成交额超800多亿元。三、义乌市场发展的基本经验(一)发挥群众的创业意识,坚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义乌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为维持生计,求得温饱,义乌人就从事小商品交换活动,形成了义乌人肯吃苦、善经营的民性和务商意识,也积淀了义乌的儒商文化。改革开放之初,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义乌农民,发扬经商传统,自发地在县城和一些集镇形成了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当时的义乌当地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冲破“左”的束缚,顶着种种压力,排除各种非议,实行了“四个允许”的政策(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在全国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从而赢得了市场的先行之利,产生了先发效应。因此,完全可以说义乌市场能有今天的发展,是义乌人强烈的经商意识的结果,是政府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的结果。(二)坚持市场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发展模式。30多年来,义乌当地政府一是遵守市场发展规律,培育和引导专业市场的发展。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市场的定位,把商品销售对象定位重点从广大农民-城市工薪阶层-国际消费者进行调整。二是遵循先“市”后“场”的市场建设规律,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义乌市场建设先后经历了五次搬迁、九次扩建,逐步发展壮大。市场的每次搬迁和扩建,都是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经营商位相对紧张、优势行业扩张趋势明显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出现“空壳”市场,确保市场建成一个,繁荣一个。三是坚持“划行归市、分类经营”原则,把同类商品放在同一区块经营,这样不仅便于管理,也利于理顺行业关系。划行归市以后,同类商品放在一起,有了比较鉴别,竞争更为激烈,各个厂家都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质量、价格,适销对路,上档次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众多经营户集中竞争,有利于客商了解商品信息和价格水平,迫使批发商不断提高商品档交和组织货源的效率,从而促进生产基地的专业化,有效竞争还使假冒伪劣商品逐渐失去存在空间,保护了顾客的利益。目前义乌市场按行业划分为多个区块,如一区一楼是玩具,二楼为饰品,三楼为喜庆工艺、装饰工艺等。四是推进市场形态和功能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素质。在加大专业市场硬件建设、提高市场档次的同时,发展了各类专业街,建立了市场信息网络和“义乌购”等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实现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发展了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会展经济,同时,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引进了连锁、代理、配送及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三)加强政府主导,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一是当地政府掌握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积极实施市场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市场历次市场搬迁,都是政府主导。在市场招商选商方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布局政策和招商方案,真正把那些知名优质商品引入市场。同时各部门各司其职,进行市场监管和服务。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相关部门都在市场设有分支机构或窗口,对市场提供一条龙服务。二是政府搭建市场投资和管理平台。设立义乌市市场发展集团公司,以公司为主体投资建设专业市场并负责管理,公司拥有市场商位的所有权,经营户只有使用权,通过对市场这些重点资源控股,能够以比较优惠的价格租给经营商户。如义乌最主要的小商品城是上市公司,市场发展集团占股达56%。三是出台土地、税收和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市场发展。如新马路菜市场项目,在周边地价达到2万多每平的时候,政府通过协议价以每平不到2000的价格出让给市场发展集团,使企业能够没有压力的去培育市场。(四)提高产业支撑力度,使市场和产业相结合。在专业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义乌根据提出“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发展中不断形成的资金、信息、人才、销售和管理等优势,大力发展本土企业,形成前店后企、前专业市场后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壮大当地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近年来培育了衬衫、饰品、袜业、毛纺等优势行业和产品,涌现了“浪莎”袜业、“新光”饰品等上市龙头企业,大大提高了本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义乌市场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和建议通过考察调研,我们感触很深,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对我省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加快专业市场规划或指导性意见的制定,通过合理规划引导、防止搞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避免“有场无市”,浪费人财物和土地资源。强化资金和政策扶持的作用,扩大招商引资范围,优化专业市场投资氛围,支持和鼓励民众加强商品意识,勇于创业。二是推进重点行业专业市场的发展。根据我省经济薄弱的实际情况,市场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重点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旅游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和水海产品专业市场等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的发展,通过重点市场发展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其他相关市场的发展。三是创新专业市场经营模式,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推动市场建设和管理的转型升级。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业主实力强的市场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淘汰一批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的市场;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合资和合作的方式,整合资源,积极引导和扶持市场经销商向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或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