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元明清公元前——公元年12761840蔑视汉族文化,保护本族文化。科技进一步发展,防止提花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服装新材料、新制作出现文字狱,八股文;儒学思想衰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服饰制度遭破坏,出现个性追求继承并发扬汉文化,官服改变,妇女服饰满汉并存,旗袍汉化,西洋服饰渐入,新时代科学文化的出现剽悍勇猛,灵动而放纵,随意挥洒主观情感,多元文化并存与交融文化趋向复古倒退,各种新款服饰风靡一时,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封建社会衰亡期,古典文化成熟,西方文化融入,满汉文化融合公元1276-公元1368年公元1644-公元1840年公元1368-公元1644年第一节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一、棉花普及三阶段•宋末元初——由东南和西北向长江中下游迅速传播,广泛种植棉花,后经元代女纺织人物黄道婆对棉织技术的改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棉花成本,使得好质地的棉衣料成为元朝服装制作的主力。•黄道婆的贡献:推广黎族人民先进的植棉技术和改进棉纺织工具•明代——棉质品质好、产量大、品种多,被誉为“天下第一”。松江布流入宫廷,精品一匹价值一百两银子,大有取代丝绸之势。•清代——棉织品更加繁荣,不但内销,并且出口•南京紫花布外销欧洲,成为英国绅士们的首选裤料明清代的药斑布•一种蓝印花布。•用天然蓝色染织在白布上染出花纹,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图案性极强。•图案类型:人物、花卉、鸟兽•用途:制作衣服、被面、门帘、桌布、帐子、包袱等。•影响:装饰风格浓厚,深受民众喜爱,所以流行全国,成为中国棉织品独特的标志。棉织品普及的原因及意义•原因:•一、物美价廉•二、适用面广•三、材料新颖•意义:•棉花及棉织品的普及,是中国服装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从此,棉取代的丝、麻,占据了服装材料的主导地位。二、丝织品的发展•元明清丝织品的发展中,最突出的是金锦。库金加金刻金金锦在丝线中加入黄金质的丝线,把金箔贴在线上成为圆形金线织出的花纹用金线盘织在花纹周围或渗织在花纹中图案中一部分花纹全用金线织元代金锦•发展为一种称作“纳石失锦”的上等加金织物,产量大。并且国家专门为其设立了纳石失局,负责“纳石失锦”的生产管理。•用途:不仅作为贵族礼服,还当作帝王对臣属的赏赐品以及高级将领军中的营帐。明代金锦•用金线。银线两种夹于丝线中织锦,称为“二色金库锦”金锦流行的原因1.表现了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2.统治阶级的奢靡追求和一定时期经济繁盛而演成的。3.贵族之间的竞相豪奢、文化心理中欣赏金银器物的华贵倾向、社会流行金碧辉煌的审美风气。锦缎•图案:涉及传统的神仙人物、动物禽鸟、织物花卉、日用器皿、几何图形和吉祥文字。配色丰富明快。组织紧凑而活泼。云锦•形制:清代江宁生产的一种华贵高级的丝织品,花纹多为云纹与串枝莲。其花朵用小梭挖花织成,花形较大,色彩丰富绚烂,对比明快,展开时一股富贵豪华之气。•风格:继承了明代庄重大方的风格,装饰性强,反映出清代锦的技术水平。三、衣料纹样与吉祥图案•衣料纹样VS装饰图案•衣料纹样:为整匹衣料上印染的连续纹样•装饰图案:为服装着身后再特定部位加以装饰而专门刺绣缀补而成。衣料纹样历史发展春秋战国龙凤、动植物、几何形,风格细腻,图形对称工整汉代云纹和龙凤纹的结合,为前代所未见,增加了动物图案,尤其出现了汉字吉祥语的图案。纹样风格流畅飞动,打破了单一对称的设计模式。魏晋出现和佛教相关的纹样,动植物纹样减少,风格拘谨唐代衣料丰富,各种纹样都有发展。出现了花团锦簇,纹样主要以花卉鸟纹为主,动物减少。标志性纹样: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穿枝纹等宋代纹样承袭唐代,题材中增加了器物。元明清出现了整株树和女子打秋千的生活场景的纹样,前代未有。明代增加了象征意味极强的吉祥图案,传达人们祈福的愿望。清代纹样受到满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再无前代辉煌。明代最大的缂丝织物具有人物生活气息的纹样吉祥纹样类别•1、象征性图案•以花卉果蔬图案来象征某种美好的希望,取其生态、形状、色彩、功能的特点,指向某种特定的意义。•2、比拟性图案•人和动物的某些特征直接表现在纹样图案中,来比拟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热爱、追求和向往。•3、谐音性图案•取花草动物飞禽器皿的名字中的谐音意义来传达祝福和希望。•4、文字性图案•把汉字中的吉祥字直接绘制于其他图案中,明确表达一种祝愿。第二节辽、金、元服饰一辽国服饰1、官服制度:一国而服制南北院官服不同北官:契丹本族服饰,皇后服国服南官:汉族服饰,皇帝及北官三品以上服汉服公服:紫皂幅巾,紫窄袍束玉带或红袍常服:盘领(高圆领)左衽绿衣窄袖袍2、辽代巾帽与发式只皇帝和一定级别官吏可戴冠一般契丹人:男子皆髡顶,留一撮长发留于左右两耳前上/后上侧,或将两侧垂发与前额短发连成一线,或虽不连前额发而于耳侧前后皆留一撮长发垂肩。女子梳高髻、双髻、螺髻、圆顶小帽3、辽代服装特征长袍为主,男女同制,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纽襻,袍带系前胸,下垂至膝,脚穿长统皮靴。二金代女真族服饰仿辽分南北官制注重服饰礼仪制度冬皮毛、夏丝绵官服款式:窄袖、盘领、缝腋胸部肩袖饰金绣妇女大多沿袭辽制独创女服形制:左衽、宽大裙式异于汉族,用布帛裹铁条为圈,扩大裙摆,外罩单裙。这一裙式为女真族独创,与西方的裙撑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西夏西夏王穿汉服,王后穿回鹘装女装:交领,领口襄宽花边;右衽,窄袖左右开衩的衣锦袍,袍内穿百褶裙裙两侧和前方垂绶头戴尖圆形金冠脚穿翘尖履男装:头戴毡帽身穿圆领长袍腰有腰袱,腰带前有垂绅及地,穿皂靴四、元代服饰1、元代的冠服制度官服名为质孙服,汉译为一色服形制:上衣连下裳,上衣紧窄,下裳较短。原为戎衣,后为宫廷衣元代官服元朝官服,基本依照汉族服装,“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也是一色服的形制。2、元代的一般服装男子长袍为主:圆领大摆,腰部缝以辩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排纽扣,下摆折成细裥帽笠不饰金玉靴不制花样民间服饰向灰褐色系发展元辫线袄元代统治者穿的袍子,一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人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比肩:半袖的裘皮衣服,比马褂略长。上图为戴宽笠,脑后垂辨环,穿窄袖长袍、比肩、靴的贵族男子及戴顾姑冠,穿红色窄袖、宽袍的贵族妇女元团衫元代的蒙古贵族女子袍式宽大,袖身很肥,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常需两个女婢扶拽。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大衣”。其采用的面料多为织金锦、丝绒或毛织品等。,而流行使用红、黄、绿、茶、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色彩。顾姑冠蒙古族女子,时兴戴一种很有特色的“顾姑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为骨架,从头顶向上高约70-100厘米,其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外面以红绢、金锦或毛毡包裱。第三节明代的官服制度1、明代的文化背景重振自宋以来的封建社会,提出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推广种植桑棉明代丝织工艺科技空前发展精细加工技艺一官服类别明代官服的制定前后花了约30年,从皇帝冠服到皇后、皇子、文武官员,逐渐完善,也不断修定。皇帝官服一般承袭汉唐旧制,在形制、色彩、饰物等上大同小异。冕服自皇太子、亲王、郡王用之,其他公侯以下品官都不用至于皮弁(biàn)服、武弁服、通天冠等则在限制人的基础上扩大了皇帝的着服范围。这种扩大了皮弁服的使用范围的做法,既是冕服制从简的表现,也是一种便于统治群臣的措施。弁(biàn):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舄(xì):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鲁王皮弁图此为亲王皮弁,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九缝,每缝缀五彩玉珠九颗。明朝文武官服特色是封建社会官服的典型,几千年汉族官服中的各种文化符号都在明代官服中积淀成熟而外化。它在承袭周汉唐宋的传统官服制基础上,突出地表现了明代对服饰符号的象征功能的充分挖掘,使明代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hù)板也做了规定(如表1-1所示)。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1.朝服左图为通天冠,云头履,方心曲领赤色朝服。明朝朱色之风明自认为以火德王天下,色仿周汉而尚赤,是以有赤袍为朝服之制。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朱即赤色,即以赤色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这种以色彩象征某种政治和思想的观念,远承周秦,近取唐宋而由明代再次表现出来。其中也掺入了民间对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观念,二者巧妙地糅合在朝服之中。表1-1明代朝服表品级梁冠革带佩绶笏板一品七梁玉带云凤四色织成花锦象牙二品六梁犀带云凤四色织成花锦象牙三品五梁金带云鹤花锦象牙四品四梁金带云鹤花锦象牙五品三梁银带盘雕花锦象牙六、七品二梁银带练鹊三色花锦槐木八、九品一梁乌角带二色花锦槐木佩:身上的玉饰,绶: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佩绶用来区分地位尊卑。佩绶制度在华夏衣冠里为等级尊卑的一显著特征。2.公服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形制: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朱元璋以朱色为正色,又因孔子曾说过“恶紫之夺朱也”,从此紫色在服中废止。明代还以花径大小来区别。这既简化了服装的分级形式,也突出以花别品的功能,是一种继承和发扬的服装形式。穿织金蟒袍的明代官员表1-2明代公服表品级袍色袍花径大腰带一品绯色大独科花5寸玉带二品绯色小独科花3寸履带三品绯色散答花3寸金荔枝四品绯色小杂花1.5寸金荔枝五品青色小杂花1.5寸乌角六、七品青色小杂花1寸乌角八、九品绿色无花乌角3.常服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与公服相同,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最大创新就是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乌纱一品补服表1-3明代补子图案表品级文官补子图案武官补子图案一品仙鹤狮子二品锦鸡狮子三品孔雀虎四品云雁豹五品白鹇熊罴六品鹭鸶彪七品鸂鶒彪八品黄鹂犀牛九品鹌鹑海马杂职练雀无法官獬无补子的文化意义1.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文字内容仍寄托了皇帝对受赐者的希望,而图案则标识着服者的身份,这是服装史上较突出的一种职位符号化的表现形式。明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把绣于袍上的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在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也注入了皇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补子的出现,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对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七品文官鸂鶒补子四品文官云雁补子2.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以前官服上绣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补子的出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于更换。加上明代并不统一补子的具体图案,只对图案内容作出要求,各级官员可自行制作,这样更提高了官服的工效,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补子既是继承了唐代的形式,又加了变化,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又对清代的官服有所影响。整个演变过程经历了不同的朝代,逐渐成熟。明代着补服的官员清代着补服的官员3.补子是明代社会服饰中吉祥图案在宫廷中的反映明代的审美心理趋向喜庆而又朴实的风格,民间衣料上的吉祥图案是这种心理的直接反映。吉祥图案的使用,使官服中图案设计在继承前代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创意出补子的形式,带进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祈福愿望。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构成,浪寓潮意,潮谐朝字音,取意为”一品当朝“。二士人服饰具体款式:斜大襟、大袖、袖长一律过手、衣长至脚面,穿时腰系丝绦。这种服装与道袍相似。宋朝时已有此衣式,是一种宽大而长的衣,元代禅僧也服次衣,为一般士人所穿。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士人(《候朝宗像》)•六合帽前面讲了四方巾,明代也出现了六合帽,是清代瓜皮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