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主讲人:王辉•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电话:15526855785•邮箱:whmsybb@qq.com•授课对象:2013级研究生•时间:2013年9月—12月《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授课计划•一、授课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并结合课堂讨论。对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专门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介绍最新研究进展或争论的焦点;进行比较和评论,提出问题供进一步研究。•无固定教材,但介绍较权威的参考文献。•二、学习方式•课堂听讲结合讨论,有选择笔记;课后查找文献。•三、考试内容及方式•1.课堂讨论;2.结合学习内容撰写专题论文;3.期末考试。•成绩分布:•专题论文课:20%;或期末课堂考试:60%;出勤及课堂表现:20%授课内容(依情况或有变更)•1.“经济人”与市场的能动性•2.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统一•3.竞争与垄断的优劣评判•4.市场规则与政府边界的厘定•5.公共产品供给与福利国家实践•6.经济增长的条件与政策•7.收入增长与消费促进•8.储蓄动因与投资规模•9.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10.失业原因与就业政策(案例)第一讲“经济人”理论主要内容: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的争论三、我国理论界关于“经济人”的争论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人”逻辑主要参考文献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2.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3.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版4.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教学与研究》2003.116.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7.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1.“经济人”的界定•作为经济人的含义或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命题:•一是“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二是“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三是“他利”: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2.“经济人”假说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西欧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商业社会”。主要特征:•第一,整个社会经济走向货币化,因而是一种市场社会或“商业社会”•第二,社会生活货币化的同时,经济活动开始从其他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第三,经济竞争不仅调节社会经济生活,而且也以“优胜劣汰”的原则重新调整和安排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在欧洲近代史中,“地理大发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使得欧洲在短短100年时间里集聚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等于中世纪欧洲所积累的贵金属的8倍。大量的黄金白银极大地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得空前的财富集聚成为可能。市场和货币的力量有力地冲击着陈旧的社会结构、旧的社会秩序以及传统的观念和见解。3.经济人假说形成的思想准备(道德哲学基础)17世纪初,由于社会转型,英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最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原则是什么?这场讨论的核心人物是霍布斯、休谟、洛克和孟德维尔。争论的核心:个人的利已心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目的是给新型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南或道德哲学基础。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核心思想:人性自私,社会生活需要某种秩序主要著作:《利维坦》•人天然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快乐是欲望的满足,能促进生命的运动,因而是善。因为人的能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且都想获得快乐,但世界上资源有限,人们必然会相互争斗(源于利已的冲动)。可能产生出一种悲惨的结果:孤独、贫因、讨厌、粗野和短命,即所谓“霍布斯丛林”。•国家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监控者,是为人类服务的权利共同体,目的是增进利益,减少危害。•目的:推论出一些必要的社会和政治原则,以便能从混乱中建立起某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秩序。大卫·休谟(DavidHume1711~1776)核心思想:肯定人性自私,设法限制自私和超越自私主要著作:《人性论》,《人类理解论》肯定人的自私本性,认为人的世俗情欲,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是合理的;同时人都有“仁爱”的一面,被称为“自然美德”,包括慷慨、怜悯、感恩、友谊、忠贞、热忱;也包括机智敏捷、勤劳、坚忍不拨、努力、恒心、节俭等。但人性中“仁爱”因素是永远不能胜于或克服自私本性的。肯定自私是人性中最强有力的冲动,但又设法限制自私和超越自私的狭隘,通过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追求,这是休谟的核心思想。目的同于霍布斯。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核心思想:保护人的自然权利、财产安全至上、三权分立•主要著作:《人类理解论》(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政府论》•个人利益是行为的动力。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而不是人性的弱点。•国家权力的介入可以解决社会冲突。国家权力要保护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不可剥夺这三大“自然权利”。•财产安全至上。•洛克思想实质上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时代精神(财产崇拜)的反映。马克思说,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孟德维尔(16××~17××?)核心思想:消费(甚至挥霍浪费)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进步主要著作:《蜜蜂的寓言》(1704年出版)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完全是由于人的各种激情(Passions)相互作用,克服自然障碍,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结果,而这些激情或各种欲望都是人的利已本性的不同表现,社会经济必须巧妙地利用这种本性才能健康发展。曼德维尔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挥霍有利于贸易”的思想:“在人们放弃奢侈的生活以后,行业出现了过多的存货,土地和住宅的价格下降,建筑业受到毁损,工匠不被雇用,画师、石匠和雕工失去了名声。”“挥霍浪费是一种罪恶,它不利于本人,但并非不利于贸易……贪得无厌是一种罪恶,它对人和贸易都是不利的。”亚当•斯密、凯恩斯、哈耶克都从《蜜蜂的言》中获得启示。4.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40)“经济人”假说的最终确立亚当·斯密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社会经济哲学,做出了“经济人”的行为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繁荣,从而最终确立了“经济人”的概念。斯密的“经济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第一、经济人的行为可以促进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第二、经济人的行为具有化解利益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第三、经济人的行为在“无形之手”引导下,会促进社会利益(福利)的最大化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的重大意义:人类社会几十万年,但近200年进步巨大,得益于市场经济。亚当·斯密用经济人理论论证了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和有用性。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建设市场经济,需深入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亚当·斯密特别强调同情心,人无论多么自私,天性当中都有关心他人的一面,看到别人生活得快乐,自己也会感到愉悦。亚当·斯密还讲同情心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是自私的。亚当·斯密讲的例子就是,人最同情的是自己,其次同情和你生活在一块的兄弟姐妹、儿女父母,离你距离越远同情心越弱。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设想一下假如中华帝国数亿人被一场地震所吞没,远在欧洲的一个富人、一个企业家会有什么感觉?他可能感觉悲伤、怜悯,他不能忍受数亿人突然间没了,但是做完这些事以后他该做生意还是做生意,晚上睡觉还是正常。但是同样一个人,如果想到明天早上手指头会被人剁掉,他可能一晚上都没法入睡。亚当·斯密认为人类进步需要好多人协作,而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交不了几个朋友,人类随时随地需要别人帮助,但是仅仅靠仁慈是根本不行的。所以他有名的一句话是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不是出自于厨师、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我们不要讨论他们的人道,而是要讨论他们的自爱,不是对他们讲我们需要什么,而是要讲什么对他们好。”经济学常受到人文学科的误解,因为人文学者大部分都会对经济学家不齿,经常会讽刺经济学家。但“经济人”(理性人或者说自利人)这个假设仍是重要的。有些人看到社会的道德堕落,就说经济学家作这样的假设,就让人自私,所以社会就变成了这样,这是完全错误的。经济学家的这个自私假设,是为了更好推进人类的合作。事实上证明也是这样。凡是按照亚当·斯密的思想搞市场经济的国家,人的合作精神就高,道德水准就高,凡是不按照亚当-斯密的理念、不搞市场经济国家,人的合作精神就比较差,道德水准就差。人类好多的灾难,为什么好人不干好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人假定得太好了,结果我们都变成坏人,反倒如果我们都把人假定为坏人的话也可能都变成好人。看看我们的皇帝,我们过去假定皇帝是圣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早就假定皇帝是自私的,他有自己的利益,政府官员也是贪婪的,那么我们早就走进民主制度了,那我们就不至于经历这么多灾难,包括文革灾难、大跃进的灾难。我们搞市场经济,不可能有大跃进,不可能吃大锅饭,也不可能有文革。所以市场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张维迎语)•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公开的大讨论有三次:•19世纪晚期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之争•20世纪70年代之后“理性行为”之争•目前的争论还在继续1.西方关于“经济人”的第一次争论发生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争论各方:德国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争论焦点:利已与利他关系德国历史学派(TheschoolofGermanhistory)代表人物:李斯特、瓦格纳等核心观点:经济假设仅以利已主义为基础,仅以简单的生物学或心理学为依据,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因为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其他的多种利益和追求,现实更丰富和复杂。即使在经济生活中,个人利益也决不是唯一的动机。现实的经济生活最起码包括三种形式:在私人的经济中,确实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在强制的公有经济中,却是以社会全体利益为行动准则;而在以慈善福利为目的的经济中,主要以伦理道德为行动规范。对经济生活中人的动机进行分析,既要考虑到生物学意义的、心理学意义的影响,更要考虑个人行为受历史的、社会的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适应各国自己需要的经济学原理,古典经济学提出的普遍适用的原理是不存在的,没有实用价值的。要以“历史观点开辟道路,要把政治经济学转变为一种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学说”。奥地利学派(TheAustrianSchool)代表人物:门格尔、庞巴维克、哈耶克、米塞斯等核心观点:古典学派并不否认人有利他动机,经济人的利已行为也包含着利他因素(即主观利已,客观利他)“看不见的手”已解决二者矛盾。经济学的正确方法必须落实在一种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即个人主义方法论),因为社会的经济现象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众多个人自发行为的结果。为了分析和理解整个经济过程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必须从分析构成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个人行为开始。然而,对个人的分析,不能面面俱到,只可能把与这种行为最相关的动机(即利己动机)抽象出来,进而研究这种动机及其行动的影响。2.西方关于“经济人”的第二次争论发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争论各方:行为科学、实验科学、制度学派等争论焦点:利润最大化行为实验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核心观点: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自身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多层次的,包括生存需求(衣食住)、安全需求、成就需求、荣誉需求等,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同样是复杂多样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都会影响其需求偏好。因此,人类追求的利益目标是一个多元的效用函数(即不单纯是经济利益)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代表人物:西蒙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