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国现代经济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经济史第一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知识结构•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2、实施时间:1953年——1957年•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生产力)•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4、特点: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③逐渐性和长期性•5、突出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二)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4、方法(途径):•①农业、手工业组建生产合作社。•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5、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意义:•①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①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②主要内容:•A、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B、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曲折的道路•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③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2、表现:•①大跃进:1958年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②人民公社: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1070万吨(宣传画)1月9日报道2000斤6月30日报道5103斤7月25日报道9195斤9月25日报道130434斤1959年各地报道水稻亩产情况——“大跃进”中各地报道的农产量纪录: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水稻亩产13万斤,土豆亩产120万斤1958年《人民日报》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地的产量是由人的胆量决定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跃进”时期的新闻报道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号称亩产65217公斤。最大的小麦“卫星”在青海蹇什克农场,号称亩产4282.5公斤。“大跃进”时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泛滥,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1959—1961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3、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4、评价:•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三)调整中前进•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问题链接实质:左倾错误经验教训:失误:正确: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启示一:从国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启示二: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启示三: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结束,但“两个凡是”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③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时间:1978年12月•3、内容:•①思想:左倾错误到实事求是•②政治: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经济: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一、转折: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2、主要内容: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建国以来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转折一:“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折二: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背景:•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1、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2、时间:1978年地区:安徽和四川3、措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注释: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只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土地仍然是国有制;4、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5、其他改革措施①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②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村级政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内容•(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①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发展为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平均主义发展为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4、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调动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四、“南方谈话”•1.时间:1992年春天•2.内容:围绕着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归纳总结合作探究共同成长•一、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突破口;•【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体制弊端,人民公社化严重地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第四,一些地方的大胆改革试验已初显成效。•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影响•(1)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什么不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公有制生产目的满足资产阶级追逐利润的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1、不同时期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追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向往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20世纪7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20世纪8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三件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20世纪90年代,人们追求的“三件宝”:楼房、汽车、电脑;2、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说法:20世纪80年代人们渴望成为“万元户”;•21世纪人们的说法是“十万元是个贫困户,百万元才刚起步,千万元是马马虎虎。”经济建设的成就第三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条件:•(1)东南沿海多侨乡、侨胞是历史因素;•(2)优良港湾众多,毗邻港澳台是地理优势;•(3)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2、影响:•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1984年5月,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和环渤海湾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到1992年逐步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带•4、在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为主,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三、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时间:1990年•2、目的:•(1)以浦东开发与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3、优势:•①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②地理优势;•③交通优势;•④人才和产业优势•4、地位:•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当场消化4】(2011年4月怀化市二模)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四、融入世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特点•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归纳与总结时间开放地区1980年和1988年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后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2007年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年上海浦东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第一步:经济特区第二步:沿海港口城市第三步: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沿海及内地开放城市点线面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第一步经济特区第二步沿海开放城市第三步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金融贸易区“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浦东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