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入世促进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十六大提出建设政治文明,已经并且还将对国家审计的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除了对一般审计业务发展产生影响外,甚至可能推动对审计体制、审计立法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解决,进而引发国家审计制度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构。审计事业必将与社会文明进步同步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的风险问题已然显现,并引起多方关注,而且还将引发更多的国家审计风险,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加快探索和研究控制和防范风险的方法和途径。一、国家审计风险的特性分析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外部审计的风险。现在大多数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章,从给审计风险定义的概念,或引用国外研究的概念,以及由此所进行的分析、论述,都可以看出,它指向的是社会审计风险,而非国家审计风险。许多人,甚至是一些有相当水准的专家、教授,认为国家审计并没有审计风险问题,或者说很小,对国家审计风险研究显然有所滞后。其实,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面临的风险有很大的不同。探索和研究控制和防范国家审计风险的方法,需要首先弄清国家审计风险特殊性。国家审计风险与政治文明和审计权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的风险是不同的。在封建王朝时期的政府审计通常没有实质上的审计风险,中央高度集权,“官大一级压死人”,审计仅仅是御用工具。随着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的发展,在国家管理方式上也随之转变,分权、分治普遍实行,同级间平行制衡机制和下对上广泛的舆论监督,使作为政府权力组成部分的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同样面临质疑和检验,这就产生了审计风险。审计的权力越大,受监督和检验的力度也应该越大,审计的风险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审计的风险水平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政府审计风险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一旦国家审计发生体制变化,脱离政府权力而成为立法或司法机关,审计风险就会有新变化。社会审计则不同,社会审计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仅服务于经济发展某个特定阶段。与政治、权力的发展、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它的风险不是随着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发展而上升,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市场风险的增加而增加。社会审计风险是从市场经济需要社会审计开始就存在的。国家审计风险的社会性特征。社会审计的风险通常产生于社会某个利益阶层因为相信社会审计的意见,使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被控赔偿损失,一般只涉及某个注册审计师和某个会计师事务所,与其他无关。而国家审计的风险不是一对一的质疑或者被控损害,赔偿损失,更多地表现为政治、社会、心理、名誉等方面的损失。因为政府审计具有执法性质,审计行为一定程度上说属于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审计风险,所造成的后果远比社会审计严重。特别是当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因为行政干预使审计偏离“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原则时,甚至可能引发对整个政府的不信任,影响范围更广,更具政治性。国家审计风险的复杂性。《柯勒会计辞典》对社会审计的风险概括为二点: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觉察的可能性。分析社会审计的风险确实不外乎这两条。而且,社会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只按公认准则的规定发表规范的审计意见,并不需要完全准确,就大大降低了风险。但国家审计的风险却比此复杂得多。除了审计技术方面的原因外,作为行政执法行为,程序不到位会产生风险;审计证据不充分会产生风险;审计定性不准、评价不当会产生风险;审计处理宽严失度会产生风险……,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行使权力不当可能产生的风险。国家审计风险除了审计主观因素外,还有很多来自外部的因素,如行政干预、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社会不良倾向等。而这些外部因素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控制难度。加之,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必须建立在成本-效率原则的基础上,就更增加风险控制的艰巨性。二、现阶段国家审计的主要风险因素从国家审计风险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审计的风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逐步推进而增长,随着政府审计权力的增强而增加。国家审计的风险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审计体制的转变而不同。在现阶段,国家审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以下方面:(一)审计环境。新中国审计制度恢复建立二十年。经过广大审计干部的不懈努力,以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应当说现在的审计环境是非常好的。各级党委、政府、人大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越是重要,越是得到社会信任,越是应当保持职业谨慎和警惕。现在改革还在深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制度、规范问题是非常突出的。市场经济制度下法律制度的不统一、不协调,更是增加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1.对国家审计的社会期望差。社会对国家审计的高期望与国家审计能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永远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潜在的审计风险。如,假帐问题,国家审计的目标“真实、合法、效益”,真实是第一位的,怎么现在审计开展这么多年,反而越来越严重?一个单位审计后不久,这个单位的领导人或者某个中层干部出问题了有人也会提出疑问,审计怎么没审出来?诸如此类有很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后,有不少人存在这个干部能不能用,有没有问题,审计部门说了算的想法,试想审计能做到吗?如果真是这样,审计背负多大的责任和风险啊?在普遍存在信任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审计还是敢于揭示真相的,所以,社会寄予国家审计很大期望,我们有些审计机关的领导也沾沾自喜,这种倾向十分危险。切不可以为国家审计能包打天下。2.法律制度存在的不统一、不协调问题。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审计的依据,是审计判断是非、优劣、高低的标准,但恰恰就是这个依据和标准,现在存在不统一、不协调问题。从现有所知的国家审计涉诉案件分析,大都由此引发。部门法与部门法、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部门法与部门规章、部门法与地方规章等等之间的矛盾冲突,给国家审计在法规依据的适用上带来困难。尽管现在审计机关对重大、重要项目,实行三级复核和审计会议制度,严格把关,但稍不留神仍会涉诉,甚至在诉讼中败诉。3.审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存在不足和误区。什么是审计?审计能干什么?这些基本问题还很难准确回答。社会包括党委、政府、人大等部门领导对审计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审计宣传。但恰恰是审计宣传存在片面性,使社会对审计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比如,审计查处大要案,一时间这成了审计宣传的最大卖点,社会上许多人就把审计当成“反贪局第二”、“纪委、监察局第二”,其实,审计只是揭露违法犯罪的一些线索,或者帮助执纪、执法部门运用审计这个专业技术调查取证罢了。还有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后,社会上对审计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审计怎么能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这个概念多广啊;还有一种是不怀疑审计的能力,领导干部的所有经济责任问题都应由审计审,纪委、监察问审计:这个干部到底有没有问题?组织、人事部门问这个干部究竟能不能用、能不能提?其实这些都是对审计知识的认识局限造成的,过高的社会期望往往与不恰当的审计宣传密切相关。(二)审计理论、制度与技术方法。如果说审计环境是国家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的话,审计理论、制度与技术方法的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因素。1.审计理论研究的短期化。首先表现在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的不重视、不深入。国家审计有没有理论,应该如何开展着眼于长远发展的理论研究,这已经成了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审计机关建立之初,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干部都热心审计理论研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边工作,边研究理论问题。但现在,地方审计部门忙于审计业务,与领导忙“政绩工程”相差无几。学术研究、理论学习的氛围大不如前。而且理论与实务的分离越来越明显。为了使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现在又有理论研究迎合政治和实务需要的倾向。审计实务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使审计风险因素大为增加。2.审计技术方法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审计方法已经明显地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帐表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但是说实话,现在我们大多可能还处于帐表基础审计阶段。重要性水平分析、内控制度测试等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中都少有成功运用的范例。现在要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恐非易事。另外,众所周知的网络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问题,进展缓慢,除了硬件因素外,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审计的诸多软件环境也十分不理想。在财政、金融、税务、海关等领域开发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后,要以人工审计智能化的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不言而喻,风险水平大大提高。在当前舞弊技术翻新、假冒伪劣泛滥的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的落后显然也增加了审计风险。3.审计体制亟待创新。对现行的审计体制理论界和审计实务工作者都已经普遍感到不适应依法治国、强化监督的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国家审计,其独立性显然不足。审计业务上级领导为主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同级政府的约束,增强了独立性,但由于干部、人事、经费、计划等方面的地方管理,审计业务上级领导为主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发挥司法机关、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给研究审计体制释放了空间。政治学认为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越大所受的监督力度也应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应当大大加强,国家审计应当成为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政府内部自我约束的力量。其实现在政府审计也已经不仅是政府内部监督的机构,其职责范围已经超越了体制限制,但这恰恰是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4.审计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低。现在审计机关对外信息交流和审计对象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能力都不高,信息资料的积累很少,审计人员在进入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大多数没有什么了解,所以,审计实施方案通常只是一个程序,其本身缺乏针对性,不具可操作性的。审计机关内部分工过细,也影响内部审计信息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利用。由于执法水平、政策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性质相同事项的定性、处理,不同的人员会有不同的主张。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三、现阶段控制和防范国家审计风险应采取的措施从上述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风险控制和防范有很多工作应当做。即便是客观的环境因素,审计机关也可以通过主动行为,影响和促进风险环境的改善,比如法律制度环境、社会期望环境等。除了审计体制问题外,现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应在以下方面强化风险控制和防范。1.收集国家审计风险案件资料,组织风险分析,开展风险教育,增强国家审计干部的风险意识。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全国审计涉诉案件已有风闻,其中也有败诉案件。但是,具体情况恐怕只有当事的审计机关才知道,而没有利用来作为经验教训总结。这导致了国家审计自身对风险问题认识不足,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审计机关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往往措手不及。因此,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首先必须加强风险教育,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而且,这种教育必须是以实事为根据的案例教育,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所以,做好对审计风险案件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也尤为重要。2.全面加强审计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宣传对扩大审计影响,加快审计成果转化,提升审计地位和作用,意义重大。但宣传在反映审计某方面作用的同时,往往扩大了审计的效用,给人以错觉。对此,我们应当警觉。应当保持正确的审计宣传导向,不要误导社会舆论。要让社会正确认识审计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方式,还要结合审计宣传,普及审计知识。只有让民众,包括领导,了解审计,才能正确地依靠审计、运用审计、支持审计、理解审计。3.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审计方法的科技含量,以应对科技发展而增加的风险。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问题,对审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其实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同样重要。计算机系统下发生一般性差错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但隐藏重大错弊不被审计发现的可能却上升,没有同样先进的科技手段的运用,审计风险必然增加。所以,必须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要加快研究开发计算机审计技术。4.增强审计计划的独立性。审计风险是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的,而审计质量是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保障的。在审计的人力、物力既定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