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姓名学号导师姓名职称教授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实证分析题目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年月日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4)课题的创新性。(5)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注:(1)开题报告由各院(系、所、中心)组织实施,专家组成员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应同时邀请导师和督导组相关专家参加,导师担任组长。(2)博士生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专家组的作用是帮助导师和研究生执行选题论证,尤其是对开题报告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论证意见按“优”、“通过”、“不通过”三级评定。(3)对开题报告成绩评定为“优”者(比例不超过10%),可申请校博士创新基金,请专家组按有关文件要求推荐;通过者按计划开展论文工作;不通过者,在半年内需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生资格。选题报告主要内容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一)研究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逐步获得了发展地区经济的自主权,而地方财政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优质资源,日益成为地方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市场失灵的有力手段。但在1994年我国实行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通过这一体制将财权上收,从而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而地方政府则面临着财政收入的预算硬约束和上级政府将事权下放等问题。在这一制度变革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必然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做出调整,最大限度的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实现其辖区居民效用的最大化。而这就要求我们搞清楚:在分税制条件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相关性的经验证据。这是我研究课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来讲,对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主要有: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基于巴罗(Barro,1990)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地方财政生产性支出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时,构建一个家庭、企业和地方政府三部门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家庭的效用函数为目标函数,以企业的资本增长为约束条件,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与支出结构来影响家庭的效用函数和企业的生产函数。在这一框架下,通过对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函数最优化的求解,以得到稳态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函数关系,并通过这一关系得到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率的函数关系。在上述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把中国的家庭和地方政府的偏好引入理论框架之中,加上我国现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制度安排,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约束条件,本课题的理论推导必然会得出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函数关系。而这一函数关系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2、本课题的研究对,在我国税收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后,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体的分税制,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都是消费型增值税。这也就是说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其必然要转向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在制度变革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有哪些变化?现有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是否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在现有税收制度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只有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才能通过理论推导,来推测税收制度变化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影响,地方政府也才能够从实际出发,微调其财政支出结构,以实现地方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增长。3、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其财政资源来调整地区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地区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个总量的扩张过程,而且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对其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总配置包括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资源配置两个部分。政府配置最佳、市场配置最佳和两大配置之间比例最佳,方能达到社会资源总配置的最佳(何振一,1996)。因此,地方政府通过调节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来达到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将揭示地方财政支出结果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地方政府可以在有限的预算约束内,通过调节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其辖区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二)国内外现状分析本课题主要是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地方财政生产性支出变量引入内生经济增长生产函数,因此,我们首先从国内外经济增长理论文献开始分析,然后再对财政支出理论文献进行分析,最后分别对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进行综述。1、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可分为三个部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现代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就提出了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在书中,他认为,一国的财富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的增加意味着以人均国内产值的提高表现出来的个人财富的增加。人均国内产值又由两个因素来决定,这两个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人与其他人口的比率,它们与工人就业总量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部分。国民财富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用于增加资本存量的储蓄。土地和劳动带来的较高收入只能随着可利用劳动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而后者一般又离不开资本。另外,斯密还认为劳动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通过一个著名的制造针的例子加以说明。根据斯密的理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资本通过投资流向农业部门,因为农业构成城市发展的基础,并为城市人口提供食品。因此,城市及全国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农业产量的增加。在下一阶段,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引起工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并表现为该国人均收入的明显提高。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反过来又要求增加工人,进而导致工资水平提高,因为工人的供给满足不了对工人的需求。因此,工资达到生存线以上,使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又刺激经济增长。工人的报酬超过生存现实国民财富增加的结果和标志。国民财富增加的另一结果是幼儿死亡率的下降,从而导致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是满足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工人需求不断增加的必要条件,因而斯密也把人口的增加视为经济增长过程的特征。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无止境的。当农业部门不能够生产出为新增人口提供的额外给养时,这一过程就会结束,从而结束增长过程。最后,一国的土地质量和气候也决定了国民财富。亚当·斯密的这一经济增长理论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关于储蓄和投资的论述。但该理论存在着局限,一些观点后来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如关于土地和人口增长的观点。李嘉图的经济增长思想认为社会由三部分构成,他们分别是地主、资本家和工人,其收入的总和便构成了国民收入。地主收取地租,资本家获得利润,工人取得工资。地主的收入用于非生产性消费,意味着他们不去投资形成资本。资本家把利润的很大比例用于投资。工人则只能得到足够保证生存的工资。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有两个假定:一是劳动总是得到充分使用,二是土地具有边际产量下降的特征。同时,李嘉图还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而技术进步又是由投资引起的。这也就是说,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李嘉图理论中的增长过程是从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高价格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仍然能获得高额利润,在资本贪婪本性的驱动下,资本家必然会加大投资,以搜取更多的利润。为保证新增人口的食品供给,必须开垦新的土地。由于新开垦的土地质量很差,实现特定产量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对劳动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工资率。相比之下,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使生产工业品劳动收入减少,从而导致工业品与食品比价的下降。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因为除劳动外,资本也变得更加昂贵。这必然导致利润下降,并促使投资减少。倘若投资减少到零,经济就不可能增长,增长过程就停止了。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投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点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具有共同点,但其理论与亚当·斯密的一样认为土地获取与利用制约了经济增长,这一点同样反映了李嘉图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2)现代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在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外生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的理论以凯恩斯(Keynes,1936)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主要是针对萨伊定律提出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观点是基于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有效运作的假定,价格迅速调整到供给与需求相等的均衡水平。凯恩斯否定了这一过程的顺畅运转,并指出在经济中要素失业比充分就业更容易出现。但他强调的仅仅是理论的短期意义,例如,他强调了增加投资产生的收入效应,而忽视了资本存量增加产生的能力效应。而哈罗德和多马正是把这种能力效应纳入他们的研究之中,从而形成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把经济视为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生产一种同质产品Y。这种产品不是作为投资I,就是作为消费品C。如何使用,取决于经济主体的不同:家庭用于消费和储蓄,而企业进行生产和投资。所有变量都是实际变量,而且没有货币市场。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得出的结果表明,存在着这样一种增长路径,在该路径上国民收入、消费、资本存量和投资以相同的比率增长,这种比率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上述结果表明,在凯恩斯主义经济中,存在一个又保证的增长率。但经过研究表明,这种增长路径只有当经济在这种路径上开始运行时才能实现,其他的任何情况都会偏离这种路径。因此,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刀刃”上的增长过程。新古典外生经济增长模型的代表是索洛—斯旺模型,该模型旨在证明经济中可能存在一种平衡增长路径,这种增长路径具有内在稳定性。该模型的特征是:假定价格具有充分弹性,保证需求与供给进行调整,使市场是出清的;与哈罗德—多马中期增长率特征的模型相比,假定该模型能够解释相当长时期的增长趋势。与哈罗德和多马相似,索洛和斯旺也假定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生产同质产品Y(t),由此产生了国内生产总值。但与认为生产技术具有固定系数的哈罗德和多马不同,索洛和斯旺认为技术与其他要素具有可替代性。通过该模型,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一个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同时还可推断出,政府干预经济不能影响其长期增长率。无论怎样,只要储蓄率上升,经济就会显示出短暂的较高增长速度,直至达到新的平衡增长路径。在这种路径上,人均增长再次为零。结果经济只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均资本及其他所有人均变量的水平比较高,而增长率并不受影响。因此,财政政策对增长率只具有水平效应和暂时效应,而不影响平衡增长路径的长期增长率。索洛和斯旺建立的模型虽然克服了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稳定性差的缺陷,但把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归因于外生给定的人口增长率。同时,索洛和斯旺最早将外生的技术进步作为第三种生产要素。他们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函数,因此,能够对总产出的增长高于劳动和资本增加的比例进行解释。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与经验性观察存在着冲突,因此,尽管一些国家的确实现了赶超,但赶超过程一般都看不到,借助外生的技术进步来解释持续的人均正增长也不能令人非常满意。(3)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线性生产技术、边干边学与外溢效应、生产性公共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与新产品,其中生产性公共资本理论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Ⅰ)线性生产技术线性生产技术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克服可积累的生产要素收益递减性质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它假定宏观经济生产函数与人均资本是线性关系。并求出增长率g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