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经济学导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本章主要内容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34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一)产业的定义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一类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的集合。产业内企业往往具有类似的生产经营技术、工艺和经营管理等基本特性。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二)产业的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目的:为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及其结构变动。分类:第一次产业(primaryindustry)第二次产业(sccondaryindustry)第三次产业(tertiaryindustry)2.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1971年)》,将产业划分为四个层次:(1)第一层次:十个大项农业、狩猪业、林业和渔业;矿业和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煤气、供水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社会团体、社会性及个人的服务活动;不能分类的其它活动。(2)再第二、第三、第四层次细分下去每个大项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分成若干小项;各小项分解为若干细项。3.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目的: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间关系和比例。标准:75%以上产品用作消费则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用作资本资料则归入资本资料产业。(1)消费资料产业(2)资本资料产业(3)其它产业4.生产要素分类法目的:为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标准:根据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比重或者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分类。(1)劳动密集型产业(2)资本密集型产业(3)知识密集型产业5、产业生命周期分类法目的: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制定产业政策等。标准:根据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1)幼小产业(2)成长产业(3)成熟产业(4)衰退产业(5)淘汰产业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产业经济学的对象与性质1.研究对象以产业为研究对象。2.性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中观层次的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二)产业经济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宏观经济企业消费者产业国民经济总体中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社会经济微观经济图1-1社会经济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三、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一)有利于建立完善现代经济学学科体系(二)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三)有利于企业正确选择投资领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观点1: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Organization)。观点2:还应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一、两种主要观点的分野二、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图1-2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反垄断与管制理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科学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反垄断法政府管制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一)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国富论》,论述竞争和垄断。2.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经济学原理》,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组织。(二)形成哈佛学派或“结构主义学派”1.1933年: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2.20世纪30年代:梅森(Mason)在哈佛开设产业组织课程;3.1959年:贝恩(J.Bain)出版《产业组织》。提出“结构(Structure)行为(Behavior)绩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三)发展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1.60年代后期起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ner)等芝加哥大学学者开始批评哈佛学派,并极为注重效率标准;2.1968年:施蒂格勒出版《产业组织》一书;3.70年代后:泰勒尔(Tirole)、克瑞普斯(Kreps)等引入博弈论;4.1975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提出交易费用理论;5.1982年:鲍莫尔(Baumol)提出可竞争市场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①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②突破了传统单向静态研究框架,建立双向动态研究框架;③博弈论成为统一研究方法,大大丰富了市场行为分析,定量分析占重要地位;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过程(一)产业结构理论的渊源1.1672年: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出版《政治算术》,发现“配第定理”;2.1758、1766年:魁奈(Qnesnay)发表《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初步奠定了国民经济结构及产业经济结构研究的基础;3.1841年:李斯特(F.List)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产业结构演进五阶段论;4.1874年:瓦尔拉斯(Walras)出版《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创立一般均衡理论,为研究经济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方法。(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1.1931年:霍夫曼(Hoffman)出版《工业化阶段和类型》,提出“霍夫曼定理”;2.1935年:费希尔(A.G.B.Fisher)出版《安全与进步的冲突》,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3.1940年:克拉克(Clark)出版《经济进步的条件》,发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4.1936年:列昂惕夫(W.W.Leontif)发表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投入产出理论诞生;5.1941年:库兹湦茨(S.S.Kuznets)出版《国民收入及其构成》,阐述国民收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推动产业结构研究从实证转向理论。(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大发展。1.1954年:刘易斯(W.A.Lewis)发表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深刻分析了(二元)产业结构;2.1958年:赫尔希曼(Hirschman)出版《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不平衡增长和产业关联理论;3.1960年:罗斯托(Rostow)出版《经济成长的阶段》,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主导产业理论;4.1957年:筱原三代平发表《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提出“动态比较费用论”;5.1960年:赤松要发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提出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6.1966年:列昂惕夫出版论文集《投入产出经济学》,建立投入产出分析体系;7.1966年、1971年:库兹涅茨分别出版《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详细分析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变化规律;8.1986年:钱纳里(HollisB.Chenery)出版《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综合运用投入一产出法、多变量一般均衡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模型,从更深层面上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可采取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而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一)实证分析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二)规范分析作出关于“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判断。即在有关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得出的一种价值判断。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静态研究在某一时间或较短时期内,对研究对象的“横截面”所作的研究。产业经济学的静态研究:对特定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关系现状作研究,谋求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途径。二、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二)动态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动态研究:对特定产业和产业间关系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研究,找出产业变化的运动规律。(一)定性研究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定性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定性研究又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二)定量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以找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宏观研究宏观经济是产业发展的环境和背景。(二)微观研究微观经济对特定产业会产生重大影响。不仅要从中观层次上研究产业本身的运动规律,还要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规律和企业与消费者的变化情况,实行宏观、中观和微观一体化研究。四、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1)案例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3)博弈论研究法;(4)投入产出分析法;(5)计量经济分析法等。谢谢!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