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的性质【基础知识】一、公共经济学的演进1、公共经济学的起源(1)盎格鲁-萨克森传统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人侧重于收入的分析而相对忽视支出的研究。(2)斯堪的纳维亚传统19世纪80年代,奥意瑞学者萨克斯、帕塔罗尼、马尔科、马佐拉、维克塞尔、林达尔等人,系统地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侧重于对支出的研究。2、公共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进入热潮,著作、杂志与学会不断诞生。7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80、90年代,著作不断涌现,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渗入公共经济学研究。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经济活动:以公共部门为主体,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受正规和非正规制度的约束。1、以公共部门为主体公共部门:国家政权机关及其所属部门之和。(1)国家政权机关: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2)公共事业部门:产权归政府所有并依靠预算拨款维持其运转的单位总和。(3)公共企业部门:产权归政府所有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总和。2、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公共部门开展经济活动的前提。公共经济的存在决不是取代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不存在市场缺陷的领域,就不能容许公共部门涉足。3、受正规和非正规制度的约束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极有可能超越市场缺陷的范围。所以需要制度约束。正规的制度:约束人们行为的所有成文的条款和合约。非正规的制度:社会流传下来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行为习俗。公共部门受到的正规的约束就是由议会颁布法律法规,非正规的约束就是社会舆论的督促。三、公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1、公共经济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区别(1)研究范围不同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税收、公债、预算等范畴。公共经济学覆盖了传统财政学的所有领域,而且明显广化和深化了。(2)研究目的不同传统财政学着眼于研究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财政经费的需要。公共经济学着眼于研究如何弥补市场缺陷,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前提。(3)假设前提不同传统财政学认为,政府是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经济学认为,政府是自利的人所组成和操纵的。传统财政学把政治决定视为经济系统的外在因素,政府如果干预,则肯定是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把政治决定视为经济系统的内在因素,而且政府机制也有缺陷。(4)立足基点不同传统财政学以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政府的活动不创造财富,要尽量缩小政府收支规模。公共经济学以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更强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2、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1)研究主题的一致公共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2)研究方法的一致私人经济学中的许多分析工具,均被引入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之中。3、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1)活动主体的一致伊斯顿(D.Easton)提出了一个震憾西方政治学界的观点:政治就是“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这种分配正是通过公共部门进行的。政治决策是一个面对各种利益冲突的压力进行权衡、妥协和平衡的过程。政治活动与公共经济活动都以公共部门为主体。(2)活动方式的一致公共资源的配置常常按非市场的方式作出决策,效率低下是经济效率服从于政治需要的结果。意大利学者帕塔罗尼:预算……在理论上看来很困难的事——无限种支出组合的边际收益与不同规模的课税引起的损失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系列实务手段很好地解决的。所谓“一系列实务手段”,就是指政府决策方式。【问题讨论】一、既然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关系密切,为什么仍将它视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公共经济学与私人经济学一样都是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的。1、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2、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对人们有效用,也即是有价值的;3、可用等价交换的原则分析公共经济活动;4、公共经济活动也必须服从效率原则。有的学者认为“公共经济学是对国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科学”,即“不仅将国家的经济活动,而且将国家的非经济活动都纳入到它的研究领域。”“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与“国家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两码事。贝克尔(Becker)说:“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国家行为,但是不能把国家的所有行为都纳入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二、国家财政论与公共经济论之间有何区别?原因何在?国家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公共经济论认为公共经济是公共部门为弥补市场缺陷而从事的活动。1、主要区别(1)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前者:履行国家职能;后者:弥补市场缺陷。(2)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怎样决定前者:政府决定;后者:市场决定。(3)官员的意愿与民众的意愿是否一致前者:肯定一致;后者:未必一致。2、原因(1)先扣除后分配与先分配后扣除马克思认为要扣除6个项目,即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扩大再生产追加部分,应付事故和灾害的后备基金,一般管理费用,共同需要的部分,为失去劳动能力者设立的基金。(2)暴力论与社会契约论;(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三、是否可能建立起“中国公共经济学”?有学者称,中国经济学“不是穿着中国制服的西方经济学的中文版,也不是“中学为体”的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杂拌,而是严格地基于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并在它之上建立起的一套真正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中西方的公共经济学是无差别的,很难建立起一套真正有别于西方公共经济学的概念体系。当年我们殚精竭虑以“待业”取代”失业”,以“资金”取代“资本”,以“税负转移”取代“税负转嫁”,如今还不是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和笑料?!总之,中西方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不可能有什么差别。当然,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中西方公共经济学也会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将主要体现在具体制度政策的设计和运作上。这里还涉及到国民经济学的问题。国民经济学是李斯特(F·List)提出的,是指本民族和本国家所处的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鉴于英法古典经济学的贸易自由理论,无视德国的国情,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试图建立具有民族性的经济学,后来形成了强调历史资料统计分析的历史学派。基础理论是相同的,具体的做法是要从国情出发的。四、为何提“公共经济学”而不提“公共财政学”?1、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它具有4个特征:弥补市场失效,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非市场盈利性,法治化。2、人们总认为财政就是收入和支出,其实,收支本身是手段,实质是资源配置问题。所以,财政学不是一个好名词。3、对于“公共财政学”的提法有争议。在英语中,Finance仅指金融或财务,PublicFinance才是财政。如果把公共财政翻译成英文,就变成PublicPublicFinance了。【请您思考】公共经济学与公共管理之间有哪些联系?【参考文献】吕伟,钟健,《“十五”期间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钱龙,《从财政学到公共经济学》,《前沿》2006.2;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财政学的新视角:近期的成就与未来的挑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1;马丁·费尔德斯坦,钟晓敏译,《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变化:1970-2000》,《财经论丛》2002.6;朱柏铭,《中国财政学的革命》,《经济学家》2000.2;陈共,《关于“公共财政”的商榷》,《财贸经济》1999.3;张馨,《“国家财政”还是“公共经济”?》,《财经问题研究》1997.5;朱柏铭,《初探西方财政学的发展轨迹》,《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