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专题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1.渐进式2.开放式3.自发式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小岗人的18个鲜红手印2.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体制外经济的开放2.国有企业改革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议,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三大特征:渐进式、开放式、自发式。1.渐进式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暂时不破坏旧体制的前提下,从对传统体制的调整开始,逐渐引入新体制(市场)的因素,最终实现体制的转型。2.开放式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通常伴随着传统体制外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的逐步壮大。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外(体制外经济)开放的过程。3.自发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小岗人的18个鲜红手印(二)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农地经营制度改革是突破口)(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农地经营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农业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控制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而开展的生产活动。历史的经验表明,当农业经营的主体超越了家庭之后,就必然产生对劳动监督和计量的困难。劳动监督和计量的困难得不到解决,就不可能对劳动成果进行合理分配,由此就必然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引发普遍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前期的改革建立了什么样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经营体制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前期的改革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了集体组织内部劳动者积极性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实现了温饱(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87-)3.农地经营制度面临的新形势农村的人往哪里去?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钱从哪里来?现代化农业的地该如何种?(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87-)4.农地经营制度面临的新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创造的新条件下,农民大规模向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下的农地经营制度问题—如何使已承包到各家各户的农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使原意并有能力务农的农民能经营更多的农地,使原意离开农地的农民能保全他的土地承包权的权益2.农地经营制度面临的主要矛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就业,引发“谁来种地”的忧虑●影响农地流转、集中和发展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不强—流动进城就业的农民难以转为市民—土地的财富效应正日渐被农民所认识—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机制不健全3.创新农地经营制度的基本思路—明确家庭经营在农地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合法权利—在多样化的发展中培育符合国情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家庭经营在农地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原因:农业适合家庭经营,这是由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特点:●农业生产要面对气候和动植物生命活动这两个不确定因素要求生产者关注气候和动植物的各种变化,即使采取措施应对变化,因而要求生产者同时是管理者●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是连续并不可逆的对生产者在各个环节所付出的劳动,只能以最终产品产量和质量来检验,因而要求生产者对生产全过程负责●农业的生产实践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者必须能够自主支配劳动时间,才能充分利用劳动时间,创造更多财富—切实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合法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户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要建立农户财产权利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形成有利于农地经营流转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氛围一是必须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具有法律意义的确权、登记、颁证;二是必须由农民自愿决定是否流转农地的经营权;三是必须保障经营权流转后农地承包人的合法权利。—在多样化的发展中培育符合国情的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适度经营的家庭农业,或更接近雇工经营的公司制农业。典型形式是合作社公司+农户:接近于提供社会化服务下得农业家庭经营公司制农业:依靠雇工经营,但不适合农业的所有领域家庭农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生产经营,主要收入来自农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农业的公益性服务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经营性机构承担:如病虫害测报、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气象预报等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机构来满足农民的需求:如国家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民间专业服务组织等4.推进农地经营制度改革需要采取的措施—尽快形成规范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制定差别化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农地集中连片的整治力度—切实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民转为市民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比,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更为复杂、更为艰难,因为它所涉及的是传统经济体制的核心。(一)体制外经济的开放体制外经济不仅包括三资企业,同时也包括国内的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其迅猛。体制外经济开放为中国经济的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为社会中存在大量未被利用的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渠道;—具有更强的激励机制;—促使着中国传统计划机制的逐渐弱化,并推动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框架结构(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这种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扩大自主权(1974—1984)第二阶段:实行两权分离(1985—1993)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1999)第四阶段:国有经济重新布局(1999年至今)2003年国资委成立国务院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范围是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国企与国资管理体制改变:从企业控制人转变为“行使出资人职责”国资数量: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9.7万亿元,净资产8.36万亿元(2004年国资委)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性贡献(95-):数量减少,经营业绩大大提升。—03~11年,全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增长到39.25万亿,年均增长17.6%;净利润从3202.3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年均增长19.4%。—1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14.47万户,在册职工3672.4万,离退休职工1655.3万;资产总额85.3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29.17万亿元,分别是03年的4.3倍和3.5倍。—03~11年,全国国有企业累积上缴税金17.1万亿元,11年占全国税收的38.4%。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实现了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变为以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为主—公司制企业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搭起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性贡献:进行了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在暂时或长期不能退出的国企,尽可能引入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当前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不健全—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规模过大、范围过宽;—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有所加强;—国有资本配置的公益性需求要全面增强;—政治改革滞后,寻租、设租等腐败活动存在,贫富差距拉大(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1.推进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企业公司治理—保护股东利益,强化信息披露—健全董事会的治理机制(权威、能力、独立性、忠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公司外部治理充分利用经理人市场,改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充分发挥债权人作用,促使管理层更加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作用,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2.重新启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就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制定专门的规划,责成国资委落实—采取积极措施对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行业进行改革—保留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重点投在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法定预算监督程序对国家公共财政资源进行严格审查和控制,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利润留成和其他形式的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新增投资(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2.重新启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企业的退出与否,要根据行业壁垒的高低、行业中国有企业及其资本的比重与行业中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等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具体而言: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而这个行业中国有企业数量不多,资本存量不高,那么该领域中国有企业可选择全部退出策略;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且国有企业数量与资本存量都很高,并且竞争能力也较强可以选择“渐进”退出策略;如果一个行业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并且这个行业中国有企业数量与资本存量占有较大比重,则应该“谨慎”退出,如果全部为国有企业则不需退出。对不同类型行业中竞争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可选择相机而动的策略。3.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基础领域放开市场、引入竞争;—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平等竞争。(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4.把强化公益性作为新阶段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的战略目标—确立强化公益性的战略目标;—确立国有资本在提高普遍福利上的目标;—确立国有资本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上的目标;—确立国有资本收租分红的改革目标。(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5.推动国有资本向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转型—调整投资结构,使新增国有资本投资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逐渐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转移到公共产品领域;—对必须保留在其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要增加收租分红比例,并主要用于公共产品领域投入。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分配领域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深化所有制领域的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着力深化国有制改革,提升国家所有制的效率和效益。—既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资产不仅仅为使用这些资产的企业,更要真正为全体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又要破除垄断,公平竞争,推动国有资产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政府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要一视同仁。深化分配领域改革—在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由此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讨论与思考:一、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谈谈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三农问题。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