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3.区域经济增长模式4.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加,即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过程。经济增长的快慢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所以追求经济增长是任何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起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可概括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技术;结构变化;制度安排;资源配置能力;区位;外部环境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包括地壳中的矿物岩石、地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太阳光能、热能、降水以及生物圈的动植物资源。自然条件、从广义上讲,包括自然资源;从狭义上讲,则是指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影响经济增长的诸自然因素,如自然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1.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的劳动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增多,但所有劳动对象最初之源泉,仍然是自然资源(比如,电脑的芯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为财富。”1.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1.2.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矿产资源的丰饶度,是由储量、品位、可选性、埋藏深度等构成。矿产资源的自然丰饶度与其使用价值成正比,自然丰饶度越高,使用价值就越大。地貌、气候条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明显的影响,1.2.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农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和分布。(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间接影响原材料工业和其他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布局。(3)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相当的影响。1.2.3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农矿业是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一般来讲,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不过,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削弱的。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的生命机体中的一种经济资源。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须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虑。劳动力素质是劳动者体质和智能两方面的统一,是劳动力资源质量的反映。劳动力的体质是产生劳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劳动力的智能,则包括所具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专门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2.1劳动力数量与区域经济增长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一个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即为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劳动力资源短缺,不能保证足够的劳动力供给,就必然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2.1.1劳动力数量影响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投入经济活动的劳动力越多,能够推动的生产资料也就越多,所生产的产品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2.1.2影响区域经济的要素投入结构其次,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数量多的优势,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资金的约束,而使区域经济获得稳定增长;而在劳动力资源较为短缺,资金较为充裕的区域,宜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使生产要素得到最合理配置。2.3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劳动力素质指的是劳动者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劳动力素质的形成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更多地包含后天的营养、医疗保险、教育和社会文明熏陶等因素。劳动力素质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3.1劳动力素质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劳动力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身体使其在劳动过程中能增加实际的劳动供给,减少生病时间,增加有效劳动时间。从智力方面来讲,知识水平的提高,使劳动者可以较快地接受新工艺、新操作方法,适应新技术、新设备,转化为生产力,增加产出;劳动者发明、创造能力提高有利于寻求解决生产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3.2劳动力行为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行为是劳动者在就业机会、职业选择、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方面的反应。劳动力行为与劳动者的道德观念、素质、知识水平和动机有关。任何经济活动都和劳动者的行为有关。劳动者的行为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内的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劳动力投入,而劳动者,作为独立的经济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从而购买劳动者和其家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另一方面,劳动时间的增加,意味着闲暇和其他非经济活动时间的减少。当劳动时间不发生变化而工资提高时,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工资提高意味着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则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然而,闲暇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劳动时间的减少。因此,工资提高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会使劳动力供给减少。(2)替代效应工作时间收益的增加使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考虑到闲暇时间的成本,劳动者可能增加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供给决定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抵消后的净影响。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力的供给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力的供给则随工资的增加而减少。2.3.3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的空间流动,使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配置。从全国的整体角度看,这种流动使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利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劳动力注入区域来讲,区外劳动力的流入,缓解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由于劳动力供给增加,降低了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增强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因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3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投入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所谓资本,指的是以机器、设备及厂房为主的物质资本。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形成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3.1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中的意义资本总是一种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但这种转移是以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为前提,而工业生产的扩张需要不断的投资作支持。3.2经济增长中资本形成的形式和途径3.2.1经济增长中资本形成的类型(1)外延型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中,外延型资本形成是指资本形成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若假定K为区域一定时期的资本数量,Y为相应的国民收入,S为储蓄,I为投资,则K=Y(S/Y)·(I/S)·(K/I)在上式中,资本形成的规模取决于国民收入、储蓄率、投资转化率及资本形成率的相互作用。(2)内涵型资本形成外延型资本形成是资本数量扩大,内涵型资本形成是通过资本综合效益的提高而形成的资本在质上的改进。资本形成的综合效益在科技进步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同的经济部门或投资项目,其投资的经济效益相差很大。二是资本的吸收能力。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利用资本的能力。外延型资本形成主要通过提高储蓄率,投资转化率及资本形成率来实现;而内涵型资本形成则是通过提高资本利用效益来实现。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两种资本形成方式都很重要。然而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资本严重短缺的区域,偏重于通过外延型资本形成为经济增长积累资本;在经济发展进入较高阶段后或资本较为充裕的区域,宜通过内涵型资本形成为经济增长积累资本。3.2.2经济增长中资本形成的途径私人储蓄储蓄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收入的高低,存款利率的高低、观念和习俗的改变等。一般来讲,收入水平高,消费后的剩余额越大,因而储蓄就可能增加。存款利率对储蓄也产生明显的影响。存款利率越高,消费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因而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储蓄。企业储蓄来自利润,利润能够转化为投资。投资可以分为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折旧和重置资本,其余额便是净投资。净投资是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增加企业利润并将其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储蓄主要来自税收。税收减去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就是政府储蓄。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从而使资本形成。另外,上级政府的投资,也可以增加区域的资本形成。政府强化税收监管、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可以扩大政府储蓄、提高政府投资能力、加区域的资本形成。3.3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单纯地决定于储蓄和可投资资源的供给,而且主要决定于如何使用这些资源,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形成与资本的有效配置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资本的有效配置包括:资本的时间有效配置;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3.3.1资本的时间有效配置资本的时间有效配置是指资本形成中储蓄率的高低体现了资本在用于增加现期消费与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增加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配置。也就是投资与储蓄的比例关系。3.3.2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是指一定资本规模在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内不同地区间进行分配。资本的时间配置主要是分析资本的形成率问题,而资本的空间配置主要是分析一定资本形成率下,资本形成效率问题。3.3.3.影响资本有效配置的因素(1)经济要素的流动性要素的流动性越强,其供给结构就越具有弹性,也就越有利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反之,资本的配置必然降低。(2)要素的技术水平在不同区域及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是不一致的。而技术水平的差异将会影响区域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进而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3)要素的禀赋各个区域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经济要素禀赋的差异会造成经济增长中资本与自然资源、劳动力之间的配合比例,从而会影响资源配置的要素结构,制约资本和其他要素间的合理配置。4技术条件4.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世界,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验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技术通过改变其他要素的形态和质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使其他要素得到节约,降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4.1.1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一般来说,技术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机器设备等劳动手段的变化上。(大机器代替人工劳动,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机器技术进步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属性,导致新材料的出现;二是为人类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提供手段,三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4.1.2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从根本上讲是由技术决定的。对于不同区域来讲,由于要素禀赋差别,技术进步对各种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也是不同的。“节约劳动型技术”;“节约资本型技术”;“节约资源型技术”。4.1.3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较先进的技术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就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不断进行技术培训;技术的现代化往往与分工的深化相联系,因而劳动者能够在专门化的劳动中提高技能;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为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和创造了条件。4.1.4技术进步促进新的产业出现,推动区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