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经济空间结构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作用。因此,合理规划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区域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一方面能促进或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变动。这使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动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经常存在滞后性。因此,在区域规划中,不仅要合理规划当地适合的产业结构,而且要重视规划各产业在地域空间的排列组合和相互作用关系,使区域空间结构既符合当地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成长,又能与其他区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区域经济学家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业已取得了大量成果,它们都能成为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有益借鉴。5.1增长极理论•5.1.1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1)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s)最早提出了增长极(growthpole)的概念,然而F·佩鲁的“增长极”主要基于纯粹的“经济空间”,忽视了对地理空间的研究。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了地理空间,井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相对于F·佩鲁阐释的“增长极”,布德维尔强调了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作为经济活动在地理上集聚的极比作为不同于全国矩阵的部门复合体系统更为可取”,而且,“增长极将作为以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的城镇出现”。因此,布德维尔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和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这样,增长极的含义不仅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而且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认为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2)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一般认为,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可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由于极化作用,增长极可能对周围区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增长极推动型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对周边区域产生了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增长极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两者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也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他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扩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务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由于扩散作用,增长极又可能对周围区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扩散作用是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的流动,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发挥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使之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增加了周边地区的农业产出(因为增长极主要是城镇,其周边主要是农村),提高了那里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推动了那里的技术进步。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又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经济效应是增长极产生极化作用的主要原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由于推动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从而使产品价格下降,进而诱导相关产业进一步得到扩张,并且向增长极地区集中,增强了该地区的竞争能力。•所谓聚集经济效应是指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论是相同生产部门或不同类型的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都能产生这样的经济效益。这主要因为生产的聚集,能引起人口的增长,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能引发科技人才和科技信息的汇集,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方便各行业、各部门共同使用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能便利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生产,促进社会就业和社区建设。•扩散作用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表现是经济要素从增长极地区向周边扩散、展延,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扩散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带动作用和经济“外溢”,此外,政府为充分发挥增长极在促进整个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也常会采取政策措施促进扩散作用的发生。•增长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促进作用至少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增长中心的发展,必须从逐步扩大的地域范围内和其周边地区取得日益增多的农副产品、矿产品及各种初级原材料的供应,因而带动、促进了整个区域农业和初级加工工业的发展。增长中心还要利用甚至依赖周边广大地域的市场。•第二,增长中心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周边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极化中心为满足自身需要并提高经济效益,势必将一些创新活动和一些加工过程中失重大的初级加工工业、原料易腐烂变质或者加工后产品不宜长距离运送的加工工业放在周边地区,因而使增长极周边地区的一些工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随着增长中心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对增长中心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一些产业,如劳动密集型工业、自然资源密集型工业、某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仓储业等将逐步内外围转移,这是增长中心经济“外溢”的主要表现形式。增长中心的产业外移带动和扶持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增长中心居民的外出旅游也是经济“外溢”的一种表现形式,周边区域可以通过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业促进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政府为了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更为了通过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可以通过税收、地价、投资优惠、工业区位等政策、法规对极化过程进行干预,以强化扩散过程,缩小增长中心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同时存在,方向相反,但作用力的大小不相等。极化作用使区域经济向增长中心移动,将扩大增长中心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扩散作用则起到离心力的作用,会使增长极地区的信息、资金、产品、人口向周围地区转移,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增长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两者的作用力大小看,极化作用的强度一般比扩散作用的强度更大。因为增长极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增长在地区之间的不均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通过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累积因果循环理论。他认为市场力的作用通常是倾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在增长极的作用过程中,回流效应(即极化作用)总是大于扩散效应的。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会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因地区相对越来越穷的现象。要缩小地区差距,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国家干预。•但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却认为,增长极的累积性集中增长,在起始阶段会扩大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差距,或扩大增长性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但从长期看,地理上的涓流效应(即扩散作用)将足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因为增长的累积性集中不会无限地进行下去。一旦推进型企业的增长在国家领土的一部分生根,显然会产生一种力量作用于领土的其他部分。这种趋势的不可避免性是由于增长中的“极”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促使工业的分散,使地区差距趋于缩小。•极化作用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例如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在中国都具有全国性增长极的意义,但中西部地区许多的中小城市往往只具有区域性或地方性的意义。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一个区域可能只有一个极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也可以出现多个极化中心,形成多极吸引方式。•例如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前长期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单极吸引方式,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城市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广(州)佛(山)、(香)港深(圳)、珠(海)澳(门)三个双城为核心的多极吸引方式,珠江三角洲各地同时受到上述三个增长极的吸引作用。•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有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有等级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有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状圈层式展开。在一个区域中,几种极化方式可能同时存在。•极化作用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例如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在中国都具有全国性增长极的意义,但中西部地区许多的中小城市往往只具有区域性或地方性的意义。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一个区域可能只有一个极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也可以出现多个极化中心,形成多极吸引方式。•扩散作用的形式也很多。从扩散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性的扩散,例如香港可以称之为影响全国的一个扩散中心。从区域扩散中心的数量来看,在一个区域中,可能只有一个中心扩散,为单核辐射方式;也可以有几个扩散中心,存在多极扩散,形成多极辐射方式。从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对应于极化方式,同样有核心辐射扩散、等级扩散、波状圈层扩散和跳跃式扩散方式等,与极化方式相类似,在一个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着多种扩散方式。5.1.2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自从佩鲁提出增长极的概念后,模糊不清的“增长极”概念,一下子便具有魔术般的吸引力,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以后,增长极、增长点、增长中心、发展中心、生长点等概念不断地出现在众多的描述性研究和规划研究的文献中。•增长极理论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并被广泛运用到区域规划的实践中。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印度等许多国家先后都曾以增长极理论作为地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但是,由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并不是相等的,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比扩散效应大得多。因此有些国家应用增长极的发展理论并未引发起增长极腹地的快速增长或发展,落后地区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改变,反而扩大了它们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人怀疑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中的有效性。•不少人在对增长极继续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理论成果。如布赛尔在1979年3月于加拿大召开的关于平等、相互依赖和国际组织讨论会上,在其提交的论文《增长极:它们死了吗?》中,重新检验了增长极战略的目标,分析了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以及不同区城增长极战略的不同形式。•又如英国的经济学家理查逊认为,断言增长极政策无效的结论为时过早。他认为,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第二阶段,扩散效应增长,回流效应减弱;第三阶段,扩散效应继续加强,回流效应降至零。从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约需15年或更长的时间。•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而且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已派生出增长中心、生长点的概念和核心—边缘理论、发展中心理论等,增长极理论已成为内涵十分丰富的一个理论。5.1.3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运用•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增长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二是增长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极化

1 / 10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