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世界经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7发展中国家经济1、上讲回顾2、东亚模式3、拉美模式4、转型国家5、非洲国家1、上讲回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界定:麦迪森界定(25+4+4+1);世界银行标准(人均国民收入);OECD(34);人均GDP(卡塔尔、阿联酋?)。标准?——发达国家指市场经济机制成熟、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如G7。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济的特征:科技发达;制度完善(市场调节+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先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导世界经济(企业竞争力、贸易、投资、世界货币)。——四种典型治理模式:美国的需求管理、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日本的政府主导模式。2、东亚模式:比较优势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许多地区和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但是基础设施落后,民族资本力量薄弱,尚未摆脱发达国家原料来源地和产品倾销地的地位。为了发展本国的工业,这些国家所发展的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选择了一条符合各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比较优势战略。到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东亚的奇迹:经济增长与政府政策》的研究报告,同年10月又发表《东亚的经验教训:东亚成功的共同基础》的报告,阐述了东亚经济成功的共同特征,赞扬东亚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发展的启示。从此,东亚模式(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受到世界关注。“四小龙”是其中的代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资金也快速积累起来,资源禀赋结构发生变化,于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与四小龙1979年6月,OECD发表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冲击》的报告,提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的概念,当时泛指亚洲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后来,由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发展迅速,成就突出,并且其中并非全都是独立国家,因此,在1988年的G7首脑会议上,使用了”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的概念,以取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概念。又因为80年代后,拉美新兴工业国家开始衰落,所以在许多场合,NIES特指习惯上所称的“四小龙”。人均GDP的双边比较四小龙的成长经历20世纪60-70年代初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香港: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台湾和韩国:电子组装、鞋类、体育用品等。——新加坡:纺织、食品、电器、炼油等。70-80年代中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80年代末-90年代: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韩国和台湾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工业资料来源:《制造奇迹——拉美东亚的工业化道路》纺织品与服装的比较优势变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54-56年76-7885-86香港:5.49.26.9韩国:4.3(64-66)6.64.1台湾:2.2(64-66)5.03.4台湾“赶超战略”的破产50年代初,台湾当局也提出要重工业优先发展,因为要反攻大陆,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军事工业。可是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马上就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因为要没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就要给与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很多补贴,但是当时台湾还是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银行的存款很少,就用财政直接来投资,但是财政的税收能力也很低,用财政进行投资必然造成巨额财政赤字,从而导致货币的大量发行,第二年就发生高通货膨胀。蒋硕杰等几个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就向蒋介石提出不能采用低利率政策,而要运用高利率政策,以鼓励民间储蓄。在高利率政策下,重工业投资的成本太高无法发展,而民间的投资因为利率高,就只能发展资金投入少的轻工业项目,这样台湾的发展较好地遵循了比较优势。台湾也是每四年就制定一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中充满了赶超的思想。可是,台湾没有配套的财政手段和银行贷款手段来补贴赶超的项目,因而这些计划就变成纸上的东西。3、拉美模式:进口替代&赶超战略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拉美国家开始大量出口初级产品,制成品主要依靠进口。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拉美国家的制成品进口,于是发展本国制造业的任务变得迫切起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通过初级产品出口换取外汇收入的拉美国家深受其害,不得不压缩制造品的进口。面对不利的外部条件,拉美国家的政府官员提出加快工业发展的想法。拉美国家的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为“进口替代战略”。(30、40年代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最先展开)——进口替代的理论基础拉美地区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就是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提出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1944年,提出的中心-外围的概念。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将资本主义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一个则是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外围。外围的活动服从于中心的活动,是中心的附庸。外围要想发展,必须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结构,脱离对中心的依附。而实行工业化是脱离依附最重要的手段。“中心—外围”体系的3个基本观点整体性普雷维什认为,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根据这种国际分工,首先发生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差异性普雷维什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同质性”,是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而其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表明,“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由于外围国家所需的技术全部依赖于进口,并且主要在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部门中使用,结果“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专业化程度高,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不平等性普雷维什认为,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看,“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在这种“中心—外围”的关系中,“工业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并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互利的,恰恰相反,中心国家一直在剥削外围国家。因此,外围国家要改变国际分工中的被动地位,除了生产传统的初级产品,还要生产工业制成品,走进口替代的工业化道路。——进口替代战略:也称内向型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和本地区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外国经济依附性的目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包括非耐用消费品(30-55)、耐用消费品(55-80)的进口替代。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资本品和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如重型机器设备(80年代以后)。墨西哥和巴西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工业资料来源:《制造奇迹——拉美东亚的工业化道路》进口替代的主要措施:——国家大规模投资(智利:30-50期间,国家占全国投资的1/4-1/3)——对需要替代的消费用品,实行保护关税和进口限额。——实行外汇管制、提高本国货币的汇率。——对实行进口替代的新兴工业给予各种优惠,如减免生产设备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关税,发放低息贷款,所得税减免等。4、转型国家:休克疗法——转型国家70年代末开始,苏联、东欧国家、中国等一些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取向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各国改革的具体模式不同,但目前一般把这类国家统称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或简称为“转型国家”。——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推行的一种改革方案。玻利维亚:一举成名1985年玻利维亚政府的预算赤字达485.9万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3,通胀率高达24000%。1984年的外债为50亿美元,应付利息近10亿美元,超过了出口收入。1980-1985年期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正是面对这样一种险恶的经济形势,受聘于危难之际的萨克斯,大胆地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进一步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将部分公营部门和企业民营化,重新安排债务和接受外援等等。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西方传媒界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最初实施,收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效。该疗法实施不到一周,恶性通货膨胀便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1986-1987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0-15%,1988年为21.5%,1989年为16.6%。国民经济通过短暂的下降也逐步回升。实行休克疗法的第二年,即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9%,但随后几年都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势头。同时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债务问题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并最终使玻利维亚克服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初战告捷,为萨克斯赢得了较高的声誉。玻利维亚发生的惊人变化,被世人称为“玻利维亚奇迹”,萨克斯本人也被誉为“国际金融界的金童”,休克疗法也由此享誉世界,备受世人瞩目。莫斯科:败走麦城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可是,叶利钦面对的是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萨克斯在俄罗斯和东欧各国(波兰、捷克、乌克兰)兜售的休克疗法,与原先相比,增加了一种新的涵义,即除了完成稳定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消除外债危机的常规使命之外,还要肩负起完成经济转轨的重任。萨克斯将这次他所兜售的休克疗法概括为三化,即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稳定化就是通过严厉的紧缩性财政和金融政策以及一系列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强制性措施,迅速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秩序,使宏观经济趋于稳定。自由化就是通过“一步到位的价格改革”实现价格的自由化,通过废除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实现对外贸易的自由化,以及通过放弃外汇管制和垄断,实现外汇的自由化。实行价格、对外贸易和外汇自由化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启动市场机制,使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私有化就是通过归还、出售、租赁、股份制改造等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经济民营化,最终塑造和确立市场经济的主体。萨克斯认为只有采纳这种包括三化的休克疗法,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资料来源:Maddison(2003)。——休克疗法失败的原因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成功的最基本原因就是该国本来就是市场经济国家,即大部分企业都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因此休克疗法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小。而俄罗斯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前苏联计划经济的产物,即都是依靠政府补贴和支持才能生存的缺乏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当放开价格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之后,面对市场的竞争,企业根本就没有竞争力,纷纷减产、转产甚至破产,整个国家的生产下降不可避免。政府为了减少失业人数以稳定社会,不得不继续补贴企业,而大规模私有化之后政府的税收能力下降,就只能靠印制钞票弥补赤字,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如1993年,通胀高达8414%)。5、非洲国家:国家悖论资料来源:麦迪森(2003)。美国1998年人均GDP为26619。资料来源:麦迪森(2003)。非洲的贫穷:国家目标的冲突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