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投资决策后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张三持有A公司股票,去年他曾经考虑把这部分投资转到B公司,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现在他发现如果当初做的话,他就可以多赚10000元。•李四持有B公司股票,去年他把这部分投资转到A公司,现在发现如果当初保留B公司股票的话,他就可以多赚10000元。•问谁更后悔?Exercise•对同样不利的决策结果,人们体验到的由“做(action)却做错”导致的后悔与由“不做(inaction)却失去机会”导致的后悔,哪一类后悔程度更强?•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它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拿破仑。希尔后悔厌恶(RegretAversion)•后悔厌恶(regret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投资者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后悔的情绪会有所降低。•在投资上人们也有后悔厌恶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在投资决策时,后悔厌恶的投资者会比较保守,比如过去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不敢去尝试新的大胆的投资,会比较墨守成规。•二、后悔厌恶的投资者会远离表现不佳的市场。如果此时他们选择投资,而市场又持续低迷,他们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非常的后悔。•三、后悔厌恶也会导致投资时的羊群行为。与其他投资者保持一致,并做出相同的投资决策,会减少人们在遭受损失时所感受的痛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错误决定的责任感会相对减轻。•四、投资者会长期坚持持有表现不佳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因为一旦卖出,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失败,从而寄希望于将来价格会上涨来扳平。另一方面投资者又会长期持有业绩表现好的股票。因为投资者担心,过早的卖出会失去将来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这种投资策略是不理性的,除非有充分的、合理的依据证明赔钱的股票下跌趋势已经改变,可以翻本,而赚钱的股票已经丧失上升的动能。当遇到大级别的熊市或牛市的时候,容易造成大熊市亏大钱,大牛市赚小钱的不良后果。•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而股票B亏损20%,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羊群效应HerdEffect•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AschExperiment(1958)•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来自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羊群行为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羊群行为的成因•从众的本能•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人们具有的与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本能。研究发现,这种心理特征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自然界中,动物们也具有明显的从众行为。例如,动物之间在居住地域选择、交配,觅食等方面存在模仿的行为。自然界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报酬、声誉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某种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获得某种报酬。羊群行为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酬(Payoff)或者声誉(Reputation)模型。由于提高声誉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报酬。因此,其实可以将两者理解为同一原因。这种羊群行为的根源是代理关系的存在,即决策者自己并不是拥有投资资产的所有权,他们趋向于使得自己的利益(代理人)最大化而不是使得被代理人的收益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金融市场中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自己,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下面涉及的声誉羊群行为。•“共同承担责备效应”(BlameSharingEffect)的存在导致了羊群行为。如果某决策者逆流而动,一旦他失败了,这一行为通常被视为是其能力不够的表现,并因此而受到责备;但是如果他的行为与大多数人一致,即使失败了,他会因看到其他许多人与他有相同的命运而不那么难过,而他的上级(委托人)也会考虑到其他的人也同样失败了而不过分责备他。这样,决策者具有与别人趋同的愿望,以推卸自己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决策者模仿他人的选择,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虽然这种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无效率的(这里的无效率表现在因羊群行为的存在,信息和决策之间的联系而被削弱),但从关心个人职业声誉的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却是理性的(这里的理性是指决策者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信息的相似性。同样处于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接受到的信息相近似也是自然的,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几乎接近的判断,也就可以理解了。关于这点,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针对于投资市场所做的研究很有价值: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Scharfstein和Stein(1990)建立了声誉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中有A,B两个决策者,依次作出决策。他们可能是聪明的(Smart),也可能是鲁笨的(Dumb)。聪明的决策者接受到关于资产价格的信息,而鲁笨的决策者只能接受到噪音。委托人,包括决策者本身并不知道A,B的类型,但在A,B做出决策后,委托人可以根据结果和决策修改。•A接受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B则是模仿A的行为,而不管他作出的决策是否与自己的信息吻合。如果B作出与A一致的选择,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很可能获得了信息,从而更可能是聪明的;如果他采取与A相反的策略,他很可能被认为没有受到任何信息,因而更可能是鲁笨的。•信息不确定或者信息成本太高•信息不确定能够导致羊群行为。投资者如果能掌握市场中的所有信息,那么他是不必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决策的。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的,而且不断有信息流入市场中,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信息变得十分不确定。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跟风行为,而且市场条件变化越快,羊群行为越容易产生。•信息成本过高也将导致羊群行为。在理想的市场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获得任意想获得的信息。但是在实际市场中,信息却是必须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时,这种成本太大,以至于投资者虽然认为该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该价值并不一定超过必须支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采取一种他们认为的“简捷”方式,从他人的交易行为中获取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羊群行为。从行为经济学研究社会公平问题现象和比较……现象和比较……来源:美国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收入富人穷人财富比例70%30%人口比例0.02%99.98%消费富人穷人消费比例50%4.97%人口比例20%20%中国贫富差距另外:校园里的不公平什么是公平?•收入,分配的均等?•机会的均等?----不公平的体制会造成经济代价。----如果中间和较贫困的群体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社会就丧失了创新和投资的机会。---“不平等的陷阱”,即,“不能充分实现潜力的周期不断延续”。----“公平性,赋予每个人相同的生活机遇,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据我们估计,我国居民“对社会感到不公平”的占到22.45%,约二亿人;其中“非常不公平”的在7-8%。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对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2005后果……--人们的公平心理受经济、教育、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不同会有怎样的差异?--在不同环境下,人们基于公平心理所作出的选择会有何不同?--在何种情况下,它会转化成为风险情绪,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极强的破坏性呢?--现代男性与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公平心理有何不同?……问题……两个人A与B一起分享一笔100元的“外财”,A(分配者)提出一分配方案,B(反应者)选择接受或拒绝。如果B接受,两人将按A提出的方案瓜分这笔钱;如果B拒绝,两人都将一无所得。(A卷)那么你会分________元给这个人。(B卷)A要分给你_________元,你才不至于拒绝。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Game)设计综合了公共物品游戏(PublicGoodsGame)和惩罚性风险游戏(TheGameWithAPunishmentOpportunity)的博弈--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理性(Rationality)且自私的(Self-Interested),因此会导致个人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因而公平和效率并重的社会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不能兼容。--经济人(HomoEconomicus)不会为了公平的目的而牺牲自我利益。传统经济学……公平偏好结果1:--83%的A给出的分配方案基本上介于50:50到63:37之间。--相当一部分A给出了50:50的方案,92%以上的B接受--如果A提出给B低于50但高于25的方案,被拒绝的概率约为50%;如果低于25,被拒绝的概率将大幅度增加两种心理:(1)一种是“公平人”,认为大家应该机会均等,平均分才能体现公平;“纯公平人”+“普通公平人”;(2)另一种导致公平分配的是由于“理性人”出于惩罚规则的考虑或道德因素影响,愿意牺牲一部分利益使得分配的结果显得公平。人们都期望得到公平对待。公平地对待别人和被别人公平对待是人的基本社会要求。结果2:--有3.3%的人在即使面临被惩罚得一无所有的风险情况下,仍然选择了一分钱都不分给对方,完全独自占有,我们称为这种人为“纯自私者”,但是他们所承担由惩罚带来的“风险损失”也最大。--有3.7%的人选择将100元全都分给对方或给对方很多,他们这样处理主要是基于自身经济状况的考虑,既然他们自身的经济状况不差,而对方要求分钱又可能是出于需要,我们把这种行为列入“(纯粹)利他行为”•第一个最后通牒博弈实验是由德国经济学家Güth,Schmittberger,andSchwarz(1982)来进行的.发现通常的提议者提议在40%-60%之间,少于20%的分配比例的提议会遭到拒绝.•有的学者雄心勃勃地在横跨四大洲的15个小型社会中,做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最后通牒游戏中的表现果然有明显差异。在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