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演示课件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起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分不开的。1776年,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首次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经济学的诞生。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恩格斯于1843年底到1844年初写作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所固有的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条件。第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其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资本对劳动的强制和剥削必然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第三、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或理论来源。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列宁创立了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理论。斯大林提出公有制根据程度高低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政治经济学的起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环节:生产(直接的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两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第二是劳动关系;三是产品分配关系。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关系又渗透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之中,包括这四个环节中形成的全部经济关系。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其任务和目的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抽象法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武器。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实的理论指南。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路线和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经济问题也具有指导意义。第一章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的价值量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使用价值反映了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则反映了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属性。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关系:统一性,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劳动产品之所以采取商品的形式或劳动之所以采取价值的形式,这是由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事先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事先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的或生理的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特别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决定的。由于存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相应地产生复杂劳动者和简单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就理所应当了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第三节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含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即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计划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进行调节的,不仅对市场主体具有约束和刺激作用,而且使资源配置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三节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第二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量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起源价值形式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在交换中的表现,它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货币的首要职能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作为社会财富和独立的价值形式被贮藏起来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所执行的职能世界货币----货币越过国界,在世界市场发挥作用,充当不同国家商品的交换媒介的职能第二节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货币流通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活动。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二节货币流通量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货币流通规律发行纸币所产生的宏观结果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纸币现象。第三章资本和资本运动资本及其价值增值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的运行第一节资本及其价值增殖资本的含义及特征1.资本的含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资本的运动是价值的运动,并在运动中谋求增殖。2.资本的特征: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3.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G—W—G′,其中G′=G+ΔG,ΔG表示资本的价值增殖)区别:流通的形式不同流通的目的不同流通的时限不同第一节资本及其价值增殖资本的价值增殖1.价值增殖的来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实际上,真正带来剩余价值的不是全部资本,而仅是可变资本。马克思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预付总资本带来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带来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其唯一来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2.利润及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当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成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劳动在总生产过程中所占比率高低;资本因素;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第二节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1.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它要求资本家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以追加投资,这样再生产才能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上有序的发展。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量=剩余价值总量×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量占剩余价值总量的比例为资本积累率)在资本积累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决定于剩余价值总量的绝对量第二节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实质: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动因:首先,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竞争规律所决定的。第二节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含义: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含义:资本集中是指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通过互相吞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三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单个资本的循环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定义:资本在运动中不断增殖,从最初的货币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出售等阶段,并变换相应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个循环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要依次经过上述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而产业资本也在这三个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阶段: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特征,也以各种不同形式产生某些假象,掩盖资本运动的真实过程与动机。第三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循环连续的条件首先,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其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2.单个资本的周转资本的周转时间及其对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