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不断推进,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需要成千上万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0引言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各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如何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成为广为专注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xx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国务院xx年2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xx)4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当今高职发展的重要推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如何在产教融合机制驱动下,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是高职院校服务“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重要课题。1产教融合对高职机电人才培养的意义1.1产教融合的内涵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把行业产业要求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校企相互支持和促进,通过校企合作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型教学实体,最终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需要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三者间的密切合作的深层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从“产教”“融合”的内涵来审视,随着“中国智造”的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实施方法的不断创新,产教融合对今后高职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是双向主动发力密切合作的过程,高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的双向主体,企业和高校需要为了满足自身发展而融一体,两者的地位同等重要。产教融合是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吻合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技术素养和职业品质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正由单纯的“产教结合”向深层次的“产教融合”转变。1.2产教融合对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意义高职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产教融合是高职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门,对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实际,与地区行业企业开展广泛实质性的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深度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到各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最终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不断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端智能制造的机电人才需要不断加大,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共同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工作,以国际化的标准来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使高职院校成为跨学科、跨行业和跨区域培养专业人才的新载体,实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以产教融合为纽带,让高职院校培育的机电一体化人才能够适应“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需求。另外,深度校企合作,以产教融合为桥梁,可以使得高职院校和企业间形成良好互动,企业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接触最新的技术技能,从而解决高职教师闭门造车的现象,最终可以实现企业与教育的互惠共赢。2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现状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盛行,各地机电相关产业行业相继开始进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企业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梳理产业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实施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需要与行业标准、产业要求以及企业指标等等进行“对标”。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2.1专业定位不准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中国制造技术的主流专业,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各高职院校不断进行调研和改革,期望能够通过教学改革改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育现状。但是由于对企业要求的调研不够深入,导致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色,部分高职院校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目标向一般本科院校的机电专业培养靠拢;部分高职院校把目标放低,将高职的机电专业的人才培育等同于社会培训,片面强调技术技能的提升,忽视了人才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制造技术的基础,也是今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技术支撑,由于部分院校的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不准,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在人才培育目标、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的方式等方面加以重视。2.2实训基地落后在德国“双元制”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负责出资并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60%到70%,而学校只需完成整个计划的30%到40%,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制度并加以监督制度的执行,所有的培训费用几乎都由企业或各行业协会出资,而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虽然近年来政府在高职教育促进“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传统的高职教育与企业行业脱节严重,加上企业看不到“利益”,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样也不愿意投入资金来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产教融合”的实施;另外,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撑,高职院校无法购买适合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设备,也无法建设较为先进的教学用实训基地,机电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得不到与社会技术发展同步的训练;同样,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确实校企合作的热情,学生无法得到企业关键生产技术环节的实践,也无法得到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指导和学习,不少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成了简单的劳动力输出。这些现象严重限制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也限制了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2.3教学资源缺乏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社会需求量大的宽口径专业,该专业教学涉及了智能制造、自动控制、柔性制造和快速制造等学科领域,该专业的学习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作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作为保障,借助产教融合平台来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系统化的教学与规范化管理。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要想紧跟时代潮流,就必须借助产教融合这个平台,依托企业行业的资源来充实学校的教学内容。但是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方案未能跟企业行业密切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脱离企业行业实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落后于社会主流设备的水平,这些都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企业行业的认可;同样企业行业由于看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育的优点,无法发现校企合作的眼前利益,从而企业行业对产教融合失去了兴趣。这些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政府无法有效配合,高职院校也无法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得到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所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专业建设的目标也是差异明显,从而使得各地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较为困难,各高职院校间未能建立共建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教师间交流学习流于形式,跨院校的学生交流上课几乎没有,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尚未形成,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无法形成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2.4师资力量薄弱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学科门类多、实践应用性强,对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要求也较高。对于“理论+实践”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建设一支“上得课堂、下得厂房”的“双栖”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也是各显神通,采用力所能及的多种措施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团队进行建设,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资队伍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首先,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平台比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很多高层次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特别是一些企业行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很多来自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加之学校教学设备老化等因素限制,造成机电专业的很多教师空有理论,却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再次,由于校企合作的不够深入,企业行业不愿接受高职院校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导致高职院校培育“双栖”型师资队伍的效果不佳。3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结合地区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趋势,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指导下,与地方机电类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一起探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产教融合路径,着力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提高机电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努力探索符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合多元化产教融实施途径。3.1加强政策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时代高职的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了今后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顶层设计。xx年10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是为产教融合而制定的操作规范,在政策上明确了企业和行业组织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省市也启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多以宏观规划为主,具体实施产教融合的规章制度尚未细化到操作层面,如何制度化的实施进产教融合尚在摸索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学科门类多、实践应用性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行业企业的密切配合,如何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让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值得思考。各地机械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介于机械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第三方机构可以参与对产教融合的效能评价,健全产教融合的统计评价体系;也可以通过它们来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课程的转换互认,高职院校也可以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和教学服务。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努力创建一种“企业全程介入式”机电专业人才校企深度融合的培育模式,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编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编著教材、实施教学、建设专业资源库和实训基地等,多方协力共同培养人才。努力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通过优化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高职院校四者间的内在关系,赋予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实际职能,使得行业协会承担起相应责任,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有序发展。3.2建立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在政府的牵头和引导下,由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来讨论产教融合的相关重大事项,负责制定各项产教融合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的任务,构建校、企、生三方共赢的保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经费保障、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合作培养项目的管理制度,强化专业人才的合作培养有效监控和绩效评价;建立产教融合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划拨产教融合专项经费,确保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健全激励机制,设立奖教经费,由校企共同评定奖教金等次,借助奖教金来激励师生共同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由企业单位、行业专家、学校及家长对人才培养项目进行共同评价,多方联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中国智造”也在大江南北掀起了热潮,智能制造理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为了适应这样变革,高职院校需要时刻跟进社会技术的发展,大力培养师资队伍、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完善教学计划,使得整个教学环节能够与当代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同步。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本科院校教学的能力,还需要有新技术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能够与时代同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跟上时代潮流的步伐。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采用“引培结合、产教并进”方式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借助社会力量建设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可以把合作企业的骨干人员引入教学团队,让能工巧匠真正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