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利润分配一、利润管理的意义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成果,主要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的重要性:(一)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二)利润是国家财政收支的重要来源;(三)利润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的资金来源。二、增加利润的途径(一)增加产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扩大小量;(二)降低成本和减少费用支出;(三)合理运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利润管理要求(一)树立正确的盈利观念,不断提高盈利水平;(二)实行利润目标管理,保证利润目标完成;(三)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正确进行利润分配。第一节利润分配概述一、我国利润分配制度的沿革(一)利改税前曾实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建国初期—1983年以前)·建国初期(1949—1951年)统收统支:企业实现利润全部上缴国家,亏损全部由国家弥补。·1953年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财政状况基本好转,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1953年开起,允许国有企业从盈利中提留奖励基金,用于职工个人奖励、困难补助、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和安全卫生等方面。·企业奖励基金(1952—1957年)1956年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关于1956年国营企业超计划利润分成和使用规定》中规定,国营企业超计划利润可以按一定比例分成。·利润分成(1958--1961年)取消利润留成制度,实行企业基金制度。·企业奖金(1962—1968年)·十年动乱期间取消了企业奖金和利润留成制度。·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试行企业基金的规定》。·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1979年在一部分企业进行“全额利润留成试点”,1980年进行“基数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试点,并逐步扩大实行范围。(二)利改税1983年6月1日对国有企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1983年4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暂行规定》。第一步利改税实行的是“税利并存”的形式。1984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将第一步的“税利并存”过度到完全的“以税代利”,取消国营企业上缴利润的形式,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完全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三)承包经营的利润分配1986年12月开始实行。2(四)租赁经营综观历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可见:分配制度的改革,对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发展社会生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原有的分配制度就显得很不适应,主要问题是:(1)国家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在利润分配上混合运行,不利于规范分配格局,理顺分配关系;(2)按企业性质设置不同的所得税制度,造成企业间税负轻重不同,不利于开展公平竞争;(3)承包上缴利润随意性太大,按期承包不可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分配关系;(4)分配程序不统一,分配政策交叉错位,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五)税利分流制度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家决定从1988年1月1日开始,在一部分地区试行“税利分流”的利润分配制度。1989年3月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提出《关于国营企业实行税利分流的试点方案》;1991年8月13日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又颁发了《国营企业实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的试点办法》。1、税利分流的含义及理论依据所谓税利分流,是将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以所得税和利润的形式上缴国家一部分,分做两个层次处理:第一层次是企业实现的利润先要按税法规定向国家缴纳所得税;第二层次是所得税后利润的一部分,以多种形式的承包办法上缴国家,然后把其余部分流在企业,让企业自主使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借款要由企业自主运用的资金归还。“税利分流”是由国家的双重身份决定的:一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以政权为依据,对各类企业征收所得税;二是国家作为全民所有制的代表,要以所有者为依托,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收取投资回报。税利分流的分配模式成为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一般模式。2、基本内容(1)降低现行所得税税率,实行统一所得税制。(2)取消调节税(3)将“税前还贷”改成“税后还贷”(4)区别对待,实行多种形式的税后上缴利润承包3、意义(1)税利分流统一了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方式企业的分配制度,为企业展开公平竞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2)税利分流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转变政府职能;(3)税利分流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二、利润分配的原则利润分配是对利润的所有权和占有权进行划分,保证其合理归属与运用的过程。企业的利润分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拥有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职能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要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国家需要凭借政治权利,从各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利润中征收一部分税收,形成财政收入,以满足公共开支的需要。这是社会繁荣和进步的需要。因此:1、企业的利润首先应该案国家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然后才能进一步进行税后利润的分配。2、税后利润的分配,应该遵守国家制定的《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等有关法规的规定。(二)利润分配必须兼顾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3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好近期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分配给投资者利润的数额。贯彻利益兼顾原则,还必须强调资本保全原则。(三)利润分配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的积累从最终产权归属看,仍属于企业的投资者所有。因此,利润分配必须尊重市场竞争规律的要求,为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进行必要的积累。企业留用利润用于发展生产,反映了企业的积累能力,其数额必须与企业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大小和所实现的经济效益的高低相适应。否则,将缺乏应付经营风险的能力,导致信誉下降,融资能力减弱,最终将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利润分配要贯彻积累优先原则。(四)利润分配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企业对税后留用利润要做出合理的安排,明确留用利润的使用范围。防止两种倾向:1、积累比例过大。企业职工的不到实惠,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生产的发展;2、消费比例过大。不能提高企业自我发展和抵抗风险的能力,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参照国际惯例,规范分配程序。正确体现产权关系,体现不同要素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的进行。三、利润分配的程序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的利润和其它转入后的余额,为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按下列顺序分配:1、用于弥补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支付滞纳金和罚款;2、弥补亏损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4、按税后利润扣除前两项后的10%,当超过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5、提取公益金关于公益金,新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不再为职工住房提取公益金。原法: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5%至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删去理由:公司提取公益金主要是用于购建职工住房。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后,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企业已经不得再为职工住房筹集资金,公益金失去了原有用途。实践中出现了大笔公益金长期挂账闲置、无法使用的问题。6、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对于非股份有限公司,按出资比例或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办法进行分配利润。对于股份有限公司:(1)支付优先股股利(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3)支付普通股股利总的来讲,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应该遵循:“纳税优先、无盈余就不分利”的原则。4第二节股利政策理论利润分配政策:是指企业对利润分配有关事项所做出的方针和政策。在股份有限公司称为股利政策。主要是指公司就发放股利的多少、时间安排等所做出的方针以及规划。一、股利无关理论以默顿·H米勒和佛郎哥·莫迪格利尼的《股利方针以及股份的增长与估价》为代表著作的股利无关理论(MM理论),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只取决于它的获利能力。企业具体如何分配实现的税后利润,与企业的价值没有直接联系。但股利无关理论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这样的一些假设条件之下:资本市场是完整无缺陷的;没有交易成本、发行费用和所得税;股东对股利收入与资本利得之间没有明显偏好;企业的未来收益预期准确。二、股利相关理论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无关论提出的假设前提,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是在考虑了的各种因素之后制定的,是在各种制约因素下进行的。该理论认为现实世界存在着市场不完善、政府税收,股利政策对公司价值或股票价格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传递的影响市场上股票价格是由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获力能力确定的。而企业的股利发放是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最终体现,是无法通过对报表的掩饰来达到的。因此在股票市场上,股利能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传播给投资者。一般而言,保持股利稳定,并根据收益状况增加股利发放,可使投资者提高对企业的信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从而引起股市的上涨;反之,则会引起股市的下跌。而且一般投资者会根据股市变动信号来确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因而,股市升降实际上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股利政策实际上将影响企业价值(或股票价格)。二是、交易成本的影响股利收入和出售股票的资本收益是不同的。因为,交易成本必然会影响投资者对股利和资本收益的选择。对于以领取股利为主要目的的投资者来说,一方面,投资者买卖股票要交纳交易费,同时买卖股票还要搜集信息,花费时间。由企业定期发放股利,可以为投资者节省交易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股利是有把握按时获得的收入,可以消除投资者的不确定感,而股票价格所带来的资本收益带有不确定性,是企业管理部门所无法控制的。因此,股利收益风险小,资本收益风险大,投资者对二者不可能没有偏好。此种观点被称为“一鸟在手论”。股利相关论具体有以下几种观点:1、假设排除论完善市场理论在分析某一因素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否认了其他因素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完善市场。完善市场假设失去了准确性,如果排除这些不切实际的假设,那么股利政策和股票价格是相关的。2、“一鸟在手论”(BirdinhandTheory)谚语“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该理论假设股票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投资者比较喜欢近期有确定收入的股利,而不喜欢远期并不确定的资本利得。因此,股利支付越多,股票价格越高。3、传播信息论该理论认为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股东通过公司的股利政策来推测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等5财务信息。如果公司大幅度地变动其股利支付比率,那么股东会认为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获利能力有较大的变动。因而股价也会发生变动。原因在于投资者将股利政策的变化作为公司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一个信号。如果公司主要通过借债来为投资项目融资,则表明投资项目有较大的盈利潜力,预期经营风险小,管理者积极利用财务杠杆。这一信息会使股价上升。4、赋税差异论完善中的理论:●客户效应●预期理论总的来看,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之间是否相关存在三种主要观点:无关论----股利政策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MM理论)相关----支持低股利政策(税差理论)相关----支持高股利政策(在手之鸟理论)各种理论提供了相互矛盾的建议,究竟相信哪一种理论?股利政策到底是相关还是无关?高股利政策好是低股利政策好?争论仍在进行。第三节股利政策的选择与实施一、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一)法律约束1、资本保全约束2、资本积累约束3、偿债能力约束4、超额累积约束(二)股东因素1、控制权考虑2、避税考虑3、稳定收入4、规避风险考虑(三)公司因素1、公司举债能力2、未来投资机会3、盈余稳定状况4、资产流动状况5、筹资成本考虑6、其他因素二、股利政策的类型(一)剩余股利政策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采用剩余股利时应遵循四个步骤:1、设定目标资本结构,即确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在此资本结构下,综合的资本成本将达到最低水平。2、确定目标资本结构下投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