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降低成本的意义和途径(2007-03-1615:29:22)成本是指产品的寿命周期费用,包括以产品的研究、试验、设计、试制、生产制造到报废淘汰为止的整个使用期间的成本,是制造成本(含研制和生产阶段的成本)与使用成本(包括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费用、管理费用)的总和。这也是广义的成本概念,而广义的成本管理也称现代化成本管理是指管理方面对任何必要作业所采取的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其包括了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狭义的成本是指商品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而狭义的成本管理亦称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产品为核心,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而忽视投产前的开发及设计成本管理。我们所说的工业企业的成本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建设成本,又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是工业产品全过程的资金耗费,而非生产成本。因此,成本管理应是全过程的管理,降低成本的途径应在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中寻求。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亦是降低成本的前提。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管理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管理,不应只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既是物质形态的循环过程,又是价值形态的循环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成本管理不是单纯的价值管理或实物管理,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价值管理要求企业通过科学的成本预测来编制成本计划,确定目标成本,严格准确地核算成本,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成本,促使企业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实物管理包括产品性能、结构的科学设计,工艺方案的合理采用,适当生产规模的确定等,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微利时代”,一些企业家深切地感受到,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面临的竞争挑战,就是价格竞争,实质上是一场成本竞争战。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仅仅是取得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市场竞争中,要想争取客户,战胜竞争对手,就必须在高质量前提下实行低价格竞争,而低价格是建立在产品低成本的基础之上的。基于这种考虑,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成本竞争。归纳这些成本竞争的手段,主要是:1、围绕目标成本,实施管理创新。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控制成本以降低售价是提高企业经营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之一。目标成本管理通过外部市场内部化,使企业形成一种内在的竞争机制。具体做法是,先根据市场定出价格,再根据价格减去一定利润得出成本的控制目标。这就是邵钢“模拟市场核算”的核心内涵。国内一些企业通过学习应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标成本管理是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创新也层出不穷,目标成本管理唯有创新才有生命力,这将成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2、借助费用控制,严格成本管理。我国有很多企业从费用控制入手加强成本管理。从指标设置入手,将各种生产与管理费用一次性输入到每个部门、岗位和个人,形成漏斗广口;然后实施单指标逐级包保,变动费用、固定费用分项控制,转为由专化综、由宽及窄的流势;最后,按照预期的费用控制目标由漏口输出。这种漏斗式成本管理调动了企业员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通过严格费用管理,企业的成本竞争意识增强了,广大员工之间以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机制得到了较好的发挥。3、围绕规模效益,努力降低成本。围绕规模降成本、促效益是国内外企业共同的成本竞争战略。只有实现大批量规模生产,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最大可能地降低售价,以增加销售额;相应地,经过销售额的扩大,又进一步扩大了产量,进一步降低成本,在成本降低之后,立即降低售价,再次带来销量的增加,再次扩大生产规模。这种规模、成本、低价、规模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加强市场价格竞争的基本形式。在进行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企业必须处理好多品种生产与大规模生产的关系。在竞争十分激烈,必须降低成本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应考虑以少品种的大批量集中生产,实现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市场竞争战术。因为,生产品种过多,间接成本费用必然加大,生产成本就会相应上升。一般说来,生产品种数增加1倍,单位成本中的间接费用相应增加30-40%,同时也会影响原材料成本。据有关专家分析统计,每一种原材料或外购零部件增加两倍,采购费用下降5-10%。如生产品种减少一半,仅此一项,劳动生产率就可提高30%以上,包括原材料成本在内的总成本可以节省17%。但是,如果大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衔接点上处理得当,同样可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低成本的最佳生产经营效益。4、围绕科技进步,降低产品成本。企业成本竞争必须充分贯彻技术经济原则,向技术管理要效益,这已成为国内各大企业的共识。从调查情况看,一些搞得比较好的企业都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他们在迅速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围绕科技进步,不断降低成本。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效益意识和素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努力提高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虽然我们有激励创新的政策如合理化建议奖、技术进步奖,但这些政策各个企业执行不一样,标准不科学,甚至流于形式。过去我们较多强调企业的应变能力,但应变能力是适应而非创新,因此应大力提倡企业的创新精神,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取得明显的成本效益。2、加强策略成本管理目前我们的产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其中原因是生产规模不经济,生产建设投资高,产品能耗物耗高,这些因素基本都是在产品设计和工厂建设过程中忽视策略性成本管理造成的,它们对成本影响深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改变,在今后的决策中,应高度重视策略性成本管理,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3.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管理我们在成本管理时比较重视对成本费用发生的控制,而忽视价值链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发生较直观,而各制造程序、作业程序附加值大小和物流选择对价值变化影响只有通过计算、比较才能发现。事实上,成本费用的发生有很多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制造程序、作业程序以及物流的选择则是我们可优化组合的,它们对成本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因此,企业应对其制造程序附加值大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一)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监测不力,影响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成本管理机制的主动性.1、在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中出现了该管而没有管的倾向.表现在宏观成本监测、控制职能明显弱化,缺乏有效的成本社会监督.2.在财务制度上,规定把企业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处理,不需向外公布,佼国家对企业微观成本管理行为的调控失去了信息来源.甚至由于不需要向外报送成本报表,有的企业干脆不编制成本报表:反为内部成本管理服务也就成为空话.3.在国家下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成本指标地位的指标数量、权重明显降低,对健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机制难以起到促进作用.在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中,采用租赁、拍弹性的一面.刚性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指实现同样的经济效益,有可能会发生不等量的业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留下了空间.成本管理是经济的各种手段实现其主观愿望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实卖、兼并、破产等“外科手术”中.而真正着眼与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成本运行机制,从企业内部管理是解决问题的“内部治疗”少.这种倾向,造成不少国有企业面对困难不是向外找市场,而是一味的向外争取政策支持(如减免税、低息贷款).这种“重外轻内”的倾向、也是严重影响建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因素之一.(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与不键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削弱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压力和动力.1.在多数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成为竞争性企业的同时,还存在计划经济性质的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某些垄断行业的企业.不依靠降低成本,仅靠垄断权就可获得高效益,造成垄断性企业自身没有加强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又挫伤了其他企业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成本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大为削弱.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企业负担沉重,特别是国有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一同进入市场,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缺乏公平竞争的基本前提.3.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法律不健全。对于靠假冒伪劣、造谣欺诈、抬高物价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谋取暴利、乱挤乱摊成本等违法行为打击不力,处理不严,使企业成本行为缺乏法律的约束.(三)成本管理观念落后1.片面强调成本.忽视成本效益的综合提高.成本效益是一个综合指标.是一定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比军。现实中企业片面.简单的追求低成本,不注意改善产品质量、功能等;或盲目攀比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在产品设计中“保险”系数放大,在生产中采用超要求的材料.不惜工本提高质量.影响了企业的收益.2.强调生产的耗费,忽视供应准备过程的成本管理.直接材料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内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来自两方面,即生产领用前单位材料成本(主要是采购单位价)和生产过程量的消耗。传统的管理办法基本上都是围绕量的消耗作文章,以期通过消耗量的减少降低产品成本.对价格的波动被动适应,使生产环节的降耗成本化为乌有.3.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成本及生产要聚合理组织的管理.目前的成本管理中,产品设计功能过剩,多余零件,多余加工工艺.过大的保险系数等问题比较突出,使成本管理处于该管又管不了的境地.4、强调生产耗费管理.忽视质量损失损控制.传统的成本管理对生产过程的废品损失、返修损失和停工损失的管理已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但却忽视了设计本身存在质量缺陷以及工艺过程不合理,设备、工艺陈旧落后,质量损失相当惊人的现象.(四)成本信息不能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是成本信息失真.由于许多企业乱挤、乱摊成本或不计、少计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耗费水平:另一方面是成本现象与企业经济责任制脱节.目前多数企业是以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的,它只提供产品成本,不能反映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乃至个人的责任成本,从而使企业不能依据成本信息评价内部各个单位的工作业绩。(五)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老化从成本管理的方法看,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成本管理与实践的探索,从理论上形成了一套关于成本预测、决策.核算.控制、监督、分析.计划的管理法体系.但是,企业在运用这些方法以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还存在着诸如事前成本管理与事中管理的严重脱节等问题,企业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成本管理方法.从成本管理手段来看,成本管理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离电子化.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随着影响产品成本升降因素的不断增加,企业各成本管理部门所要处理的信息急剧增多,迫切需要通过会计电算化手段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六)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组织薄弱要搞好成本管理,关键是提高成本管理者的素质.目前,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知识.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是现代企业进行现代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重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夏特征.当前,企业各级成本组织的目标和责任不明确.成本管理混乱.上下级成本管理组织联系不紧密,下级成本管理组织不能很好地完成上级成本管理组织下达的任务.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不默契.●成本管理应采取的对策(一)建立和完善宏观成本调控体系国家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法律、法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来处理同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间关系,同时实现国家对企业宏观的间接的经济管理.要以成本立法和价格立法为主体.规范企业成本范畴和主要成本项目支出的限制性原则,明确经营者违反成本法规应负法律责任.明确企业成本资源并不完全是商业秘密.必要时须向有关部门提供等等.以强化国家对企业成本的间接调控和监督,完善宏观成本调控体系.(二)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