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患理财天真幼稚病2010年01月20日10:34钱经【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理财”一词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房价近十年来一路飙涨、2007年股市创造一系列财富神话后。或许是理财实践带来的财富效应过于强烈,在理论建设上反倒裹足不前——这种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与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有些类似。中国人理财的意识和理念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从《穷爸爸、富爸爸》一书的冲击,到CFP等专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引入,老百姓的头脑居然一下子被西方财富管理理论体系武装起来,并匆忙应对远未成熟的中国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两种现象,一种是不相信任何理论,以赌博的心态来打理财富,一种是僵化的理解运用财富管理理论这种舶来品,尽管一次次的遭遇挫折,但仍痴心不改。更需要警惕的是后一种现象,也就是把理财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太理想化,患上理财天真幼稚病。理珀基金创始人迈克•理珀曾这样批判财富管理的传统思维:它没什么错误,但同时也没有多大用处;它无视事物的复杂性,仅仅基于毫无根据的假设来进行论断,忽略了某些特殊条件的影响,而且通常都未曾经过检验和论证。想一想那些熟悉的理财理念,比如长期持有、价值投资、合理配置,这些空泛的理念真的能帮我们实现财务自由吗?是不是把理财的外部环境想得太美好了?认清现实可能很残酷,但有助于我们的心态成熟。而理财成功恰恰需要的是抛弃幻想,尽快成熟起来。幼稚——把理财行为简单化、模块化,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也不会驾驭变化;单纯——认为理财的外部市场是进步的、公平的、透明的,无视各种潜规则;执拗——僵化的运用理财理念,神化某种投资方式,不知变通,不认错或知错不改;盲从——不独立思考,缺乏怀疑主义精神,喜欢寻找模仿和崇拜的偶像,从未形成自己的投资理财哲学。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下理财天真幼稚病的常见症状,并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法。病症一:简单和愚蠢只在一线之间幼稚的人看问题只注重现象而忽视本质,他们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认识不到事物的复杂性。他们眼中的理财也很简单,既然现金长期来看是贬值的,资产长期来看是升值的,那就把现金收入不断的转换成资产,并合理配置,然后持有下去就行了呗。大道至简,此话没错,但如果简化到连事物的本质都没弄懂,那就是愚蠢了。典型病例:长期持有翻开任何一本理财教科书,或者书店里那些弱智的理财畅销书,都会发现鼓励人们长期持有某种金融资产的内容。而事实上,“长期持有”这一论调更像是一种谬误而远非真理。在美国市场上对股票、基金的长期持有可以起到避税的作用,因为像401(K)这样的养老计划是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人们加入其中并为退出设置很高的门槛。而且美国的长期资本利得税要低于短期资本利得税,频繁交易所产生的佣金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中国股市虽然也有交易印花税,但比起短期剧烈波动的利差来说,真的算不上什么,这也是中国股市换手率高的原因之一吧。如果是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场,那么“长期持有”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策略。遗憾的是,中国近二十年股市的发展跌宕起伏。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做空机制,单方向的市场必然会造成涨跌幅度的扩大,趋势来临就一路上涨产生泡沫,破裂后就一熊到底;二是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一直在加速,货币发行速度远超GDP增长速度,这让市盈率居高不下,而货币政策的放松和紧缩牵动着股市神经;三是中国的股市承担着政治功能,或者为国企脱贫解困,或者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或者充实社保基金,根本谈不上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放眼国际,同样如此,自从美元纸币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后,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就频繁发生。以最少受冲击的美国本土市场为例,在本世纪初的头十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也下跌了约25%,这当然是受网络股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的影响。日经225指数则更惨,本世纪以来已经下跌了一半,比1989年年末的高点下跌了77%。看到这样的成绩单,你还能信奉长期持有吗?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不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国际市场不是,国内更不是。中国人往往很单纯的投资理财决策建立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前提上,这个前提一定准确吗?谁能保证?那些国际投行?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腰包吧。所以,在“长期持有”前先问明白自己几个问题:长期持有的前提是什么?多长时间算长期?什么时点开始持有?还有一点很重要,持有什么东西?沃尔玛、微软、可口可乐的确值得持有几十年,但在中国,这样的企业还很难找,特别是在泛滥资金推动下的市盈率高悬时期介入就更不安全。或许你想到了房产,按理说它是最适宜长期持有的,可惜目前它已经成为最危险的一种资产了。治疗方法别再简单的把理财想成是配置好资产,然后长期持有,坐享复利增值。因为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场不存在,有些机会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看清内在变化的逻辑,把握住趋势,一段一段的赚取利润才是正确的方法。对于中国股市和楼市的走势,资金面和政策面是最需要关注的,两者都有利的话,是介入的好时机,一旦风向有变,赶紧跑,即使将资产清空都无所谓。当然,大多数投资者是不愿意完全空仓的,即使趋势很不明朗。短线高手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做些小波段,不擅长做短线的人只有耐心寻找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比如一些优质的股票,当然也要想好何时卖出,可以遵循下面几条原则确定卖出时机:1、发现当初对公司的评估错了,买这只股票的理由不存在了。2、公司的基本面开始恶化。3、股价已经高出内在价值太多。4、有更明显的、获利空间更大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魔鬼理财词典之“长期持有”资产像一块冰,不是因为喜欢它,所以把它攥在手里。而是因为一旦松手,就会让大家看见它消融的惨象。病症二:单纯的人往往受伤害最深人刚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天真无邪的,长大成人后才会认识到人心险恶、世道艰难。太单纯的为人处事,往往会受到伤害。就像是理财,它所面对的是充斥着谎言和骗局的金融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市场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各种潜规则,怎么能用那些舶来的财富管理理念简单套用呢?典型病例:专家理财“理财这门学问太专业,工作太忙没时间操盘,还是交给专家来做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诫。这种说法对吗?一半对一半不对。听取专家的建议,让专家来帮助理财是没错的,毕竟专业的人才能做好专业的事,而且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完全交给”专家就不对了,必须要通过自我学习逐步的做到与专家平等探讨,并且能自信的对专家的建议持保留意见。因为专家理财的风险也不小。有三句话可以很好的说明为什么不能单纯的相信专家——“屁股决定脑袋”、“专家也是人”、“这里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专家”。专家理财总会有意无意的从自身所处的位置出发,而不是从客户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也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显然,让券商的策略分析师说股市要崩盘,让房贷部经理讲房价至少跌30%,是不太可能的。毕竟他们在帮客户赚钱之前,先要想到自己的工资和奖金。我们从基金产品的发行中也能发现“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2007年下半年的QDII基金、2008年下半年的债券基金、以及2009年年中的指数基金,都曾创造了历史纪录的发行量,但之后业绩表现均不佳。这很好理解,基金力推的是好卖的产品,而不是为客户赚钱的产品,好卖意味着市场狂热并产生“羊群效应”,依据常识也能判断出市场要发生调整了。深信专家的投资者那颗单纯的心就这样受到伤害。“专家也是人”是指专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风格偏好,所以他们给出的建议有时并不客观,而更多的是受主观情绪和倾向影响,也许完全不适合你。不加过滤的接受,难道不会有种被诱拐和教唆的感觉吗?金融市场说得好听一点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让来百姓财富保值增值,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场所,一个高层次的“赌场”。在这个市场中,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专家。所以,你眼中的专家,很可能是输家,他在向你滔滔不绝的讲市场形势时,也许自己早已深陷圈套。有人说,现在的世界经济就是一个“庞氏骗局”,我们想不到那么宏观的问题,但2008年上半年的国际原油市场,现在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不都是“庞氏骗局”吗?遵循的不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逻辑吗?假如你找的专家不是那条大鱼,也不是漏网之鱼,那你就惨了。治疗方法:首先让自己专业起来。有一种说法是理财越早越好,对此的理解不应该是越早理财就能越早享受复利——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说过这种想法的幼稚,而是早点交“学费”,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如果能交十年“学费”,再用十年挣回“学费”,然后用二十年来保持持续获利,那你就成功了。其次是寻找经受过考验的专家,并能与之保持平等自由的交流姿态。历史业绩和口碑对判断一个专家是否可以信赖还是很有帮助的,平等自由的交流才能让你清楚他给出建议的背后逻辑,了解他的风格偏好,并且让他更理解你的处境和需求。理财生活中确实充满了陷阱,能够避开的话也就成功了一半,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只听专家判断结果,而要琢磨推导出这个结果的逻辑是否成立。2、80%的专家观点都是没用的,对于那20%有用的部分,要弄清楚发表观点的人的立场。3、不要只吸收自己喜欢的观点和信息,多接受另类的观点,推敲其背后的逻辑。4、当身边绝大多数人,特别是较低层次的人,对市场产生同一方向判断,那你就反其道而行之。5、早一点进行独立判断和思考,并放在市场中检验,跟踪并记录检验结果,反思得失。魔鬼理财词典之“专家理财”他能讲出我听不懂的词汇,他能透露我不知道的信息,但是他就是不能让我明白,我为什么要相信他。病症三:死钻牛角尖不是执着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年轻人会认为自己可以战胜一切,改变世界。很多人的理财生活也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坚信自己能战胜市场,憧憬通过投资来获取巨大财富。他们固守着一套自以为正确的投资哲学,并且不愿变通以适应市场的潜规则。有理想、执着一些是好事。但如果死钻牛角尖,并把这样的“理想主义”运用到复杂、残酷、充满变数的金融市场,那就很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典型病例:价值投资言必称价值投资,否则就不是基金经理或者理财专家。不知什么时候,价值投资越来越成为一种“显学”。某理财“名嘴”经常在荧屏上大谈价值投资,后来得知其经历是先炒股失败,然后转到理财领域。敢情“价值投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既然如此信奉价值投资,那为什么当初炒股失败了?现在是否就挣到了钱?理财的目的让财富保值增值,谁在乎什么投资方式。就如《笑傲江湖》一书中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之争,只要克敌制胜就是好东西,哪有什么正统与偏邪之分。我们并非是说价值投资不好,我们甚至认为,每个投资者都应该配置一部分资产用在价值挖掘上。但我们非常反对将价值投资过于理想化,事实上,价值投资未必更适合于中国市场,未必是更稳健安全的投资策略,甚至未必适用于大多数人。很多自称遵循价值投资法则的人其实连价值投资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看不懂财务报表,不会给公司估值,也不清楚其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战略到底是什么。这些人实践价值投资的逻辑是:如果买卖一只股票赚钱了,他们说成功的进行了价值挖掘。如果被套了,他们则说要静待价值发现。华尔街的王牌操盘手马丁•舒华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投资就是投机,是失败的投机就变成了投资。这是对满口价值投资的人的绝妙讽刺。在中国,真正的价值投资施展的空间很小。价值投资要求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而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一直是高估的,当然这与新兴市场国家的成长性高有关,但更多的是由货币发行速度过快、只能单边做多这些因素造成的。所以,中国的股市更多的是资金市和政策市,而与价值无关。也就是说,如果你按国际通行的绝对估值法来发掘值得投资的股票,在大部分时间里会发现没有什么可以买。那退一步讲,寻找相比于同一市场的其他公司相对估值较低的股票是否就行了呢?这种办法其实算不上价值投资,而且也要防范流动性退潮后指数带动个股的普跌。很多国际投资大师认为买卖股票不需要择时,择股才最重要。但在中国这个不成熟的市场,择时还是很必要的。因为公司价值变化对股价的影响,往往赶不上货币政策松紧或宏观调控变动对指数乃至个股的冲击。治疗方法我们应放弃对价值投资的盲目追捧,而是以交易者的心态参与到市场中来,对待你的股票要像对待你的生意一样。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要预判概念炒作,抢先介入。从大的概念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