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但愿人长久》教案【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但愿人长久》教案【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第一篇】活动一: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圈画)讨论交流。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生:摇头。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生(7):(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你能读出苏轼的心绪不宁吗?生读。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生(8):“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生(9)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生(10):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生(11):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你能读出他们的形影不离吗?生读。生(12):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生(10):对!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你们能读出时间的长吗?生读。案例分析:参考资料,少熬夜!“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从读中感悟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很透彻。但愿人长久教案【第二篇】一、导入新课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二、进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他又在埋怨什么呢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三、小结苏轼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但愿人长久》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2、学会本课16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识不写,另有一个多音字“埋”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4、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准备:1、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2、有关教学投影片教学内容: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2、学习第1——3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听音乐,激趣导入:1、听歌曲《但愿人长久》2、简介苏轼生平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揭示课题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而后来长期分别,天各一方。时值中秋之夜,目睹别的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板书:但愿人长久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读音(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学生练习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4、听课文录音,(范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事?是件什么事?《但愿人长久》教案【第四篇】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参考资料,少熬夜!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一小节:[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案例一]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师巡回。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生2、我觉得月亮很圆,诗人想到中秋节了,应该亲人团聚的,可他不能与家人团圆,他很难过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感情朗读。[案例二]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又有好多人举手)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师:噢!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参考资料,少熬夜!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学生再读,品味。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评析]两则案例,显然第二则案例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科学合理,扎实有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导而弗牵,渗透得法的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朗读时的主体发挥,个性张扬……新课程中突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2、体现层次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参考资料,少熬夜!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3、渗透得法“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孩子的自信,轻点孩子的思维,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