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资源★★★内容摘要:近几十年,内部控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我国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措施内部控制内涵及沿革内部控制的作用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资本分散化而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开始逐渐展开,其中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具有代表性。194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审计程序委员会(CAP)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设计和企业内部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其主要为了达到以下目标:保护资产;检查会计资料准确性及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并鼓励人们遵循既定的管理政策。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专门设立了研究与内部控制有关的组织——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后援组织委员会,其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组织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营运的有效性及效率性;二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三是相关法令制度的遵循性。并将内部控制框架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的多重化发展。由最初的防弊纠错、保护资财发展到能使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由单纯遵循管理政策发展到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的遵守。随公司规模的扩大,董事会与经理层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公司经营的有效性须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做保证。同时与公司有关的各种法规也日趋完善,公司的顺利运行必须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由最初的只重视会计控制发展到会计控制及管理控制并重,进而形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更突出了对风险的重视。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辐射所有重要的方面,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内部控制应合理保证提供的财务、管理及其他信息的准确及时性,各种信息又有助于对现有控制的分析评价,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型,通过不断的评价、沟通等逐渐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我国对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在实践中企业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曾经列据全国50家大商场之列的郑州亚细亚集团在1998年悄然消失,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内部控制极端薄弱,总的说来,我国内部控制在制度基础层面、控制观念、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组织机制难以充分发挥效用完善而充分发挥效用的组织机制是内部控制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不一致,二者存在利益冲突,代理人与委托人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不能全面观察到代理人的情况,会存在“逆向选择”,代理人会利用控制企业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道德风险”。解决上述代理问题首要的就需建立一整套制衡的组织机构,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应设置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等权利机构,股东会是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代表股东对经理层实行监督,经理层监督内部职能部门。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还存在着国有股权主体缺位,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会监控职能弱化,即所谓“董事”不“懂事”。从而使经理层权利过大,权利得不到有效监督,往往会个人意志超越制度约束。内部控制观念需进一步拓宽我国的内部控制正在逐渐完善,财政部1996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与美国55号审计准则说明书关于内部控制的含义基本相同,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会计系统三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了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已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及其他规范(货币资金、担保、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等),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从总体上看主要侧重于会计控制,控制范围不全,COSO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涵盖范围更广,形成了整体框架。有效的会计控制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但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目标。应重视其他管理方面的控制,注重公司员工控制意识的培养。企业风险控制意识能力不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重视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前三种风险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其主要来自市场销售的变化,如价格、需求等,生产成本及生产技术的变化,如产品质量问题、技术落后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如企业盲目筹资,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不经济,对投资项目的未来收益估计过于乐观等。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极大程度的预防经营及财务等风险,并在风险来临时及时应变。但我国很多企业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尚未充分认识到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在面临风险时束手无策。内部审计作用重视不够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熟悉企业内部运作流程,同时其又有较高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是其一项基本职能,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二者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而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审计部门设置的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并入财务部门,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也取消了原有的应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的规定,内部审计的地位没有得到保证,其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也难以发挥。加强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完善内部公司治理,分层构建内部控制系统公司治理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障,二者具有相融性,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功效,我国已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关键是独立董事是否真正独立及是否具有公司治理相关知识,独立董事在被选入公司时可能具有独立性,但在工作了一定时间之后是否能保持独立性就需要在体制和制度上做出安排,可以考虑设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各公司的独立董事从人才库中随机选取,此外应从任期、激励等方面切实加以考虑。同时要强化监事会功能,使其切实履行监督检查的功能。在有关机构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分层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股东会对基本事项的决策权及授权董事会行使监督权,同时通过监事会监督董事及经理行为;董事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及通过审计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经理对具体事项的决策权及对内部各部门的监控权。在业务操作层面,业务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人员之间形成必要的牵制与复核。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观念作为企业整个管理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除了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如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筹资、担保、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等“硬控制”外,人员品行及价值观、员工能力培养、管理哲学、人事政策等“软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董事及公司的管理层应建立并传达正直品行及正确的价值观,使公司员工理解公司的相关政策,树立全体员工的是非判断标准,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下属人员。公司的管理层应清楚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术,同时要审视员工的能力,在工作的复杂程度与员工的知识水平之间权衡,关键人员应具有足够的经验和学识,能为员工能力提高提供必要的培训。董事及管理层应遵守法规及规定,严格董事会重大决策的执行和日常经营决策的确定与执行,应使决策按既定的程序谨慎进行;注意对例外事件的管理,减少例外事件的数量;财务报告及其他管理报告采用正确合规的方法并及时提交。有正式的人员雇佣政策,人事部门应正确行使人事选拔权,注意选拔与工作要求相符的工作人员;监督员工的行为,要对全体人员一视同仁,对其不当行为应以及时而正确的方式指出;对员工的评价机制完备,有明确的晋升奖励制度。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构筑灵敏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辨认、分类、评估和控制。全员参与建立关键活动包括财务与经营活动的各层次目标,经常评估目标及评价目标完成情况的标准,在原有目标及评价标准不适宜时及时调整;对财务及经营计划和预算要充分重视,并与各项经济活动相适应。树立员工风险识别意识,注意信息的及时沟通,存在识别内外部风险的预警系统,当内部因素(如新员工的技术经验欠缺、产品质量发生问题、人员变动等)及外部因素(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法律法规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新技术的出现、自然灾害等)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应变;管理层应向董事会保证已经采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了必要的风险评估,董事会通过审计委员会等对管理层的报告进行审核。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障其充分独立性,以更好的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目前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总经理;隶属于财务负责人;隶属于监事会。理论上讲,内部审计隶属于最高权利机构其独立性最能得到保证,但股东大会是非常设机构,所以合理的选择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与公司经理层相对独立,涉及到经理层的审计事项直接汇报给董事会。由于董事会是决策机构,对内部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能及时采取措施。关键还是要使董事会真正发挥在内部控制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由前安达信与法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FACI)就世界内部审计状况所做调查显示:所选10个国家的大企业中有60.8%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执行各类审计所必需的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受过大学教育,其中会计学系毕业者为34.5%,MBA毕业者为16.5%。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有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教育,又缺乏后续教育保证。所以应制度化的强制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使其切实掌握财务、法律、管理等相关知识,持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评价内部控制,揭示企业在财务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尽管我国在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实际评价过程中难以操作。笔者认为,一种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法,区分关键控制点、一般控制点等不同层次进而形成相应的控制面,赋以不同的权重,并设定优、良、中、低等不同等级,通过评分得到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层次分析法,设定层级目标及相应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模糊评判的方法获得对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价值最大化。过于繁琐的控制或没有控制都会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在二者之间权衡,分清主次,控制点与控制面结合。同时内部控制关键要由人来执行,所以要突出强调对人的管理。参考资料: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温顿等著、陈华等译,内部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4.王光远,内部审计在世界,《财会月刊》,2003(3)5.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