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精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回延安教学设计(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回延安教学设计(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回延安教学设计1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回延安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参考资料,少熬夜!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1、教师范读全诗。(1)教师范读。(2)疏通字词障碍。参照教学设计(A)。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1、问题组合一:(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2、问题组合二:(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参考资料,少熬夜!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3、问题组合三:(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2、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四、学习迁移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2、交流。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参考资料,少熬夜!回延安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三、教学步骤:听录音朗读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预设字词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参考资料,少熬夜!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糜子油馍气喘一盏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学生自主合作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学生自主合作预设引导——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参考资料,少熬夜!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预设引导——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预设引导——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四、拓展探究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五、小结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六、作业:1、课后背诵这首诗。2、完成课后练习。回延安教学设计4教学建议一、结构思路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激动满情怀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参考资料,少熬夜!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二、思想感情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