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设计方案(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教学设计1教材简说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们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人们确定地层的年代。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出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始祖鸟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学家正在挖掘化石”)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板书:化石)引入化石: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师:老师告诉你们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明白了吗?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化石有关的,(补充课题:活化石),请齐读课题。咦?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2、学生质疑。3、师:如果你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吗?参考资料,少熬夜!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1、按要求读书:(1)轻声读课文,借助“树叶”里的生字,读准字音。(2)找一找,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2、学生自由读课文。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4、师生评议。结合读好几个生字:悉鳞肉稀5、再读课文,找一找一共写了几种活化石?作上记号。6、汇报: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7、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3、汇报交流:(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观察图片和实物)“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填空: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2)理解“公孙树”“白果树”:为什么叫“公孙树”“白果树”?师:老师找到了一棵名副其实的“公孙树”,想看看吗?(出示课件师描述)在山东省最南端的新村乡,当地群众为一株被冠为“银杏王”的古老银杏树过了3000岁“生日”。此树高41.9米,胸围8米,直径米,树冠根系面积五六亩。老树王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师:其实,银杏树是一中很美的树,有位小朋友写下了1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配乐师诵读)我很喜欢银杏树,因为它很美丽。我发现,它的叶子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四季的形状我都喜欢。春天,银杏树枝头嫩绿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在阳光的沐浴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夏天,日照充足,叶子长成扇子的模样,绿得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在酷暑难耐时,如坐在银杏树下阅读,一阵风吹过,千万只小扇子为我煽风,那份凉意,那份舒畅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里一般。秋天,片片黄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冬天,银杏树落光了叶子,将自己包裹起来,等待着严冬的来临。他似乎苍老了,却仍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顽强地挺立着。参考资料,少熬夜!银杏树也开花,但很小,常常被人忽略。它开的花是白里带点淡黄色的。小花结出的果子却是人们喜欢的。银杏的果子像一只只小橄榄球,乳白色壳子里面躺着一个淡绿色的胖胖的果仁,非常好吃,还带有一点微微的苦味。我常跟妈妈用微波炉烤着吃,只需小火一分钟,就听到微波炉里传出“叭叭”的声响,不一会儿,果壳裂开了,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师:你们觉得美吗?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吧!现在你喜欢银杏树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给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奖励一片银杏叶片作为纪念)四、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1、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也像刚才老师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2、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3、汇报交流:(1)“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你知道“熟悉”的意思吗?你对什么很“熟悉”?请说一句话。(2)“灭绝”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其他动物为什么会“灭绝”的呢?师:一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大概90—135千克。四脚站立时,肩膀部位的高约米,身长大约米。雄性大熊猫比雌性约大10%。大熊猫的体形非常适应森林环境。虽然大熊猫笨重的体态和“内八字”的脚步使它显得笨手笨脚,但实际上它却出奇的灵活。它甚至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强壮的前腿和厚实有力的肩膀使它们爬起树来身手矫健,遇到敌人时也能化险为夷。灵活的身体使它们能轻松地穿过茂密的竹林。大熊猫腿短,走起路来离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离险境时,也只不过是慢腾腾地迈着小步连跑带颠。野生大熊猫的寿命约为20年。(3)“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稀有”,稀少,少见。为什么中华鲟会“稀有”呢?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评议。五、演读课文: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作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参考资料,少熬夜!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5、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对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的生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欣赏:)生活在亿年前的腔棘鱼;亿年前的鹦鹉螺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娃娃鱼;桃花水母;宽咽鱼;红豆杉,已经1200岁了;稀有物种桫椤;浙江百山祖冷杉。六、课外延伸:1、请你写一写:仿写1篇有关于小动物的作文;2、请你读一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3、请你查一查。《教学设计》教案2目标导航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课时导学一、日积月累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25),法国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20xx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2、词语积累:扰乱狩猎喧嚣喑哑静谧劫掠酷爱篝火嗉囊吮吸贪婪和睦篡夺惊慌失措更胜一筹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开膛破肚二、知识点拨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参考资料,少熬夜!2、写作亮点:⑴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⑵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⑶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三、疑难探究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n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知识整合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⑴静谧()⑵喑哑()⑶螽斯()⑷莴苣()⑸大鹗()⑹嗉囊()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参考资料,少熬夜!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扰乱守猎喑哑弱肉强食窸窣作响B、喧嚣静谧窜夺夜色苍茫惊慌失措C、劫掠酷爱哀鸣津津有味断枝残腿D、篝火凉爽薄膜毫不犹豫更胜一筹二、素质升华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A、各种昆虫的活动B、蝈蝈大合唱C、听音乐会的感受D、大合唱的情景三、中考链接(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