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9月高盛高华_亚洲经济分析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放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年9月20日IssueNo:12/16亚洲经济分析研究报告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放缓由于全球需求疲软、资源配置转向非贸易部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放缓全球需求和中国出口的结构性下滑通过两个渠道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造成影响。首先,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速度放缓,带动劳动参与率进一步下降。其次,资源从贸易部门转向劳动生产率要低得多的非贸易部门。中国贸易伙伴的趋势增长率下滑意味着这一转变仍将持续。结构性问题也可能会对非贸易部门的发展构成更大障碍,亟需在重大改革领域采取果断举措。相比之下,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空间随着收入增长而缩小所产生的影响要小得多。未来几年7.5%-8.5%的经济增速能够支撑就业增速跟上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中国农村地区生产率较低的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我们估算,若经济增速处于6%-7%区间的低端,则非农就业人口将持平或仅略有增长。若经济增速在出口未能显著复苏的情况下远高于9%,通胀形势可能会更加堪忧。由于资本密集度上升,未来几年投资增速将会放缓昀近几年资本密集度的上升可能会导致投资和生产率增速放缓。短期内的一项主要下行风险是,需求持续疲软导致资本设备闲置老化。尽管增长放缓,但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需要通过改革提振内需型行业的生产率非贸易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这可能会对短期内大规模的政策放松造成制约。旨在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税务负担并鼓励市场竞争的改革举措将在长期内对提振非贸易部门生产率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为节选翻译,具体请见1-11页崔历+852-2978-0784li.cui@gs.com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张胤+86(10)6627-3112yin.zhang@ghsl.cn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不应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有关分析师的申明和其他重要信息,见信息披露附录,或参阅。高盛集团2012年9月20日AsiaEconomicsAnalyst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2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放缓近期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使得市场愈发担忧经济增长的走势。中国何时甚至能否会走出昀近的低谷引发市场议论。正如我们在2012年9月6日发表的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的报告“亚洲经济简评:预计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中所述,我们认为近期经济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出口、房地产行业周期和库存等领域的周期性不利因素。抛开周期性因素,从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状况或潜在产出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增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经济体的历史经验显示,中长期内潜在产出增速取决于各项要素(资本形成、劳动力供应和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虽然潜在增速无法通过观察得出,但这一概念对于评估经济在周期中所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实际GDP增速超过了潜在产出增速,通胀压力往往会上升。而如果需求增速低于潜在产出增速,将出现通缩压力,失业率也将上升。这个问题较为宽泛,估算数据面临挑战。资本消耗、工作小时数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往往存在计量误差。对于中国这样规模庞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这一问题还要复杂得多。较之发达经济体,各项要素数据的精确度更低,经济体内部的结构性转变也使得分析更为复杂化。特别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始于部分行业(制造业)和部分地区(沿海地区)、之后才逐渐扩大至其他领域,经济体内部各行业和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成熟经济体要大得多。各行业和各地区之间资源配置的变化可能意味着,即便总体投入保持不变,潜在产出增速也可能发生变化。虽然边际回报通常应被作为资源调整的指导性指标,但需求面冲击或政策变化都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关注资源配置从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向生产率较低的非贸易部门1转移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近期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所在。我们认为,资源配置的转移是近年来经济增速结构性放缓的主要原因。中国贸易伙伴的趋势增长率下滑意味着未来几年这一转变仍将持续,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将保持较低水平。结构性问题也可能会成为非贸易部门增长的更大障碍,亟需在相关重大改革领域采取果断举措。这与认为人口结构变化和生产率提升空间随富裕程度提高而缩小将导致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不可避免地快速下滑的观点不同。在我们看来,下一个十年劳动力供应不太可能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意味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充裕。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增长和通胀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增长转为下行而通胀在较低增长水平就出现(见图表1)。日益明显的趋势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有所下降。就这一主题的大多数讨论都围绕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经济受益于技术进步的能力逐渐削弱这两个因素。我们对此持不同观点。我们对劳动力供应将成为未来几年主要制约因素这一普遍观点提出了质疑(见专栏1)。我们还发现,“部门内”自身生产率增速大体保持稳定,主要的变化是资源配置向生产率较低的行业发生转移。1在本文中,贸易品行业包括制造业和采矿业,而非贸易品行业包括服务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2012年9月20日AsiaEconomicsAnalyst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3图表1:增长和通胀格局正在发生转变资料来源: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图表2:中国经济增长概况资料来源:CEIC、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1234566789101112131415CPI, 年同比%GDP, 年同比%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平均201020112012F年同比 %2004‐2007平均2008‐2011平均2012F‐2015F 平均GDP(潜在水平)11.79.98.0农业部门(潜在水平)3.04.65.8农业就业‐4.0‐3.5‐2.3农业劳动生产率(潜在水平)7.38.48.3非农部门(潜在水平)13.110.48.2非农就业4.42.81.7贸易部门5.70.80.6非贸易部门3.93.62.3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潜在水平)8.37.46.4                       部门内 8.07.96.8                  贸易部门9.29.58.5                  非贸易部门7.26.65.5                       部门间劳动力转移0.3‐0.4‐0.4处于劳动年龄人口1.311.140.56劳动力参与率 (占所有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79%77%76%2012年9月20日AsiaEconomicsAnalyst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4近期放缓资源转向生产率较低领域图表3:以行业划分的中国生产率图表4:潜在劳动生产率增速资料来源:CEIC、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资料来源:CEIC、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强劲增长受到了制造业大规模投资、出口上升和快速工业化的推动,也得到了一系列改革的支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高储蓄和低起点都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盛(2005)]。一系列改革(包括1978年的农村改革和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重组)以及本世纪昀初10年的贸易自由化释放了生产力、缓解了经济中的瓶颈制约,同时也使得中国抓住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机遇。尤其是2000年加入WTO开启了延续近10年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时期。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大军也逐步从相对低端的加工组装转向从事附加值、技术含量更高的生产环节。这为农民工创造出成百上千万的工作机会,帮助他们离开农村进入生产效率更高的城镇就业。制造业在城镇就业中吸引的剩余劳动力昀多,而来自非贸易部门的贡献较小。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生产率平均增幅受到出口走软的拖累,因为生产率昀高的制造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有所放缓(图表2、3、4)。制造业扩张放缓。剩余劳动力或留在农村,或从事其他生产率较低的城镇工作。非贸易部门(尤其是建筑业)的就业增长成为城镇地区就业的主要来源,这与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状况相反(图表5)。对于农民工而言,这一变化尤为明显(图表6)。从地区来看,增长引擎从出口为主的沿海地区转向内陆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图表7)。劳动力转移至非贸易部门是非农部门生产率平均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反,“部门内”自身的生产率则保持强劲。由于制造业的生产率较高,在金融危机之前,劳动力的涌入推动非农生产率品平均每年上升0.3个百分点,但危机过后,非农生产率则每年收缩0.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过后非农生产率的下降几乎可完全归因于部门间的转移,而非部门自身生产率的下降(图表8)。2非贸易部门生产率增幅的小幅下降被贸易部门生产率的趋势性上升所抵消。“部门内”生产率增幅的强劲势头表明,早期支撑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如高储蓄和低工资)仍保持强势。随着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化导致出口结构性走软,这种部门间的转移可能会继续。出口势头也将随着市场渗透率的上升而放缓。我们估算,部门间的转移势头持续将带动未来几年非农生产率每年下降0.4-0.6个百分点。2按照Rodrik(2011)的方法,我们采用“部门内”生产率来计算部门自身增速,并采用部门变动影响来说明资源在各部门间转移产生的影响。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PPP调整,2004年国际美元按部门分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真实产出)非农:贸易部门非农:非贸易部门农业‐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潜在劳动生产率增速非农:贸易部门非农:非贸易部门农业2012年9月20日AsiaEconomicsAnalyst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5图表5:非贸易部门代替贸易部门成为新的就业增长引擎图表6: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农民工向建筑和服务业转移资料来源:CEIC、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资料来源:CEIC、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对中国而言,由于贸易和非贸易部门间生产率的差距,来自部门间资源配置的影响尤其巨大。从各国比较来看,贸易部门的生产率普遍较高。但即便以中国的收入水平来看,这一差距仍尤为巨大,而且在过去十年呈扩大化趋势(图表9)。其原因是非贸易部门生产率水平较低。受益于开放政策和加入WTO,贸易部门生产率大致符合中国的收入水平。图表7:内陆地区增长高于出口导向型的沿海地区图表8:非农生产率增幅资料来源:CEIC、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资料来源:CEIC、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01234562004‐2008平均2009‐2011平均年同比%平均就业增速贸易部门非贸易部门010203040506020082011% 百分比构成农民工(按行业分)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其它891011121314151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年同比GDP增速(按地区分)内陆地区沿海地区‐2024681012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来自部门间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百分点,经HP滤波)来自部门内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贡献(百分点,经HP滤波)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速(年同比%, 经HP滤波)2012年9月20日AsiaEconomicsAnalyst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6图表9:中国贸易和非贸易部门生产率差距昀大图表10:趋势相似但收入水平更低中国以外经济体的部门内生产率数据基于Timmer和deVries(2009)的10个行业生产率数据库。我们补充了中国数据。人均GDP(经购买力平价调整,2005年国际美元)来自PennWorldTab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